鲜明生动的唱腔特点

山东梆子的演出剧目,表现的题材相当广泛,涉及我国古代生活的各个领域,老艺人常说的“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分国”,就是夸张的表述演出的剧目非常丰富。

为了充分展示剧中人物的情感,山东梆子艺人调动各种手段,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大戏表演形态。归纳起来有三大特点。

首先,程式丰富,注重技巧。山东梆子具备丰富而又规范的表演程式,注重技巧特长,使饰演的人物显得格外鲜明生动。

这些身段程式不仅是直接于生活的体验和提炼,而且还放眼于间接的生活,从中汲取灵感,增强意趣,或模拟其形,或摄取其神。

先是融入创造者的形象构思,继而熔铸成技术格式,变化成形态万端的塑造剧中人物的展示手段。表演程式分为个体程式、技巧程式和套路程式。

个体程式较为单一,如山膀、云手、推圈、犟拎起、外撇连儿、缠丝腿、母鸡旋窝、恨脚、气色等,各行当都有基本的规范要求。

如推圈,要求行走中山膀推合,肩肘灵活,提气凝神,收腹挺胸,手眼相随,双脚抓地,一动百动浑身一根筋。在推合的“尺寸”上要求花脸过顶,红脸齐眼,武生齐嘴,旦角齐胸,丑角齐脐。

技巧程式又分为一般性技巧和绝技性技巧。腰功、腿功、基本功、软毯子功、硬毯子功和桌子功是一般性技巧,但又是最基本的基础功夫。

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还有翎子、甩发、髯口、水袖、折扇、手帕、大辫、笏板、出手等技巧或可称为特技。

套路程式一般是指把子和荡子,以及拉山门、马趟子、走边一类。把子源自于武术,荡子是把子、斤斗的组合。拉山门、走边一类是由若干个体程式巧妙连接而成。而叨翎窜椅、顺水掏井、兔蹬鹰、变草帽圈一类也有套路程式的成分。

动作粗犷,节奏强烈,是山东梆子表演的又一特色。表演风格要与流行地域的民风民俗相适应,在观众追求粗犷豪放的情势下,舞台表演也要具备这种特质。

净行、大红脸行“扎架”时要求收腹、挺胸、腆臀,呈“三道弯儿”,还要出手过顶,五指张开,状如虎爪。武将出场,常使用踢腿,打旋风脚。

发怒时伴有吹髯、活腮,或双脚跳起甚至跺台板,都是粗犷夸张的表现,保留着原生态的遗韵。观众会认为演员很卖力,情绪也会为之一振。

其他如甩盔冠,踢靴鞋的技巧,也是夸张的再现了角色激烈的情绪。如“文敬德,武老包”中的包拯,包拯文官火性咆哮如雷,《铡美案》中皇亲犯案也要“腰断三截”,此武风武唱粗犷震怒,在《天赐禄》、《铡赵王》中也有展示。

剧中包拯还勾画了特殊扮相,即“歪戴相纱,绾起黑髯,卷起袍袖,掖起蟒袍,赤膊登案,亲自掌铡”。此表演突出了包拯的刚直性格,满足了观众的欣赏情趣。

其他如无盐女、孙二娘、穆桂英、洪金定等女性角色也有大丈夫般的阳刚气势,都具有泼辣风趣的内心世界。

在一些场面中,常借用“四大扇”、“尖子号”的演奏形式,声响强烈,节奏鲜明,衬托得角色威风雄壮,强化了节奏性和夸张的风格。

载歌载舞是山东梆子舞台表演的常用手段,借此塑造和美化人物。以生活为基础,将其升华为舞蹈表演程式,并在不断变革中求得完美和丰富。

《赶船救主》中赵云的舞蹈,《禅宇寺》中伍子胥的舞蹈及《能干闹房》中的草帽圈变化等都包含着舞蹈造型的韵律语汇。

再如《六部西厢》中张君瑞跳墙赴约,《提寇》中寇准见八王时的心理动作外化,《柜中缘》中许翠莲的飞针走线,《黄牛分家》中卢万仓的竹筷夹肉,《墙头记》中的以桌代墙等,都有一种夸张变形的以虚引实,虚实相生的范例。

尤其是《借妻堂断·钻瓮圈》一剧,利用多空间一台演二戏,巧妙利用时空关系,通过疏密浓淡的舞台处理将重点表现的情节变化为一组组“特写”,这是虚实结合的经典之作。

其他如以鞭代马,以桨代舟,开关门,上下楼,爬山乘舟,腾云驾雾等,都是虚实相生的表演程式。歌舞并重,形神并举的艺术处理手段,改变了物体的自然形态,以形神结合的方法表达了剧目中现实的领域。

山东梆子的艺人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充盈着旺盛的创新精神和再造艺术程式的品质。他们广征博采,融会贯通,从没停滞过发展求变的步伐,利用旧程式,改造成新程式,还创造出适合于新编剧目和现代戏的全新程式,杜绝了程式动作的凝固僵化,是新的当代戏剧得以活跃的因素。

“念、唱、做、打”和“手、眼、身、法、步”的表演功夫和技能,是戏曲表演的载体。山东梆子艺人在传授弟子过程中均有强调,在具体操作时又拒绝同化,强调特色,实是难能可贵。

角色行当是戏曲艺术中特有的体制。它是演艺结构与剧目结构的凝聚点,只有角色行当不断地创新变化,才能使戏曲舞台表演不断地出新出奇。实践告诉我们,行当是表演程式在人物塑造上的反映,是艺术性的规范化,是充满了性格色彩的各式分类系统。

山东梆子角色行当的沿革,说明了剧种发展繁盛过程中的基本状态。也说明了剧种的日趋成熟,具备了地方大戏的基本形态。

山东梆子的角色行当传统上是按生、旦、净、末、丑五种行当划分的,后来又按照“五生、四旦、四花脸”三大门头十三行的体制规范。但是,后来的角色行当又改为四大类,即生、旦、净、丑,其中末行归入了生行,称为“外角”。

在这四大类角色行当中也分为若干小类,如生行分为红脸、外角、小生三类等,各个角色行当都有不同的分工与艺术特点。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红脸、外角、小生三类。除去红脸,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脸的,行内术语叫做“俊扮”的,也就是说扮相都是比较洁净俊美的。

红脸又称为“大红脸”、“净面大王”、“跑马生”。大红脸,即勾红脸的生角,这一角色重唱功,发音高亢浑厚,讲究做功身段,着重刻画角色的英雄气势。如山东梆子《哭头》中的赵匡胤、《临潼山》中的秦琼等。

跑马生,又称“马上红脸”、“架子生”,红脸行的一种,因其常有跨马及多种趟马套路而得名,剧中大多扮演武将。如山东梆子《大名府》中的卢俊义等。

净面大王,因其戴黑三髯又称“胡子生”,是红脸行的一种。这一角色重唱功,表演稳重大方,行腔流畅圆润,多扮演帝王、官员一类角色。如山东梆子《反徐州》中的徐达、《摔琴》中的俞伯牙等。

外角分为大外脚和二外角。大外角,俗称“老外”,外角行的一种。该行当经常扮演将帅、官员等角色,气派较大。演员唱腔高亢激昂,道白苍劲有力。如山东梆子《两狼山》中的杨继业等。

二外角,是外角行的一种,主要扮演剧中平民百姓、员外等角色行当。

小生分为靠架生、文小生、娃娃生。靠架生,是武小生的一种,其动作讲究脆、帅、漂,唱念做打并重,多扮演年轻气盛、威武雄壮的将帅角色。如山东梆子《截江》中的周瑜。

文小生,多扮演年轻的公子、儒生,以念唱为主,常用真假嗓结合。文小生又分为帅生、官生和包头生。帅生多扮演年轻的统帅人物,讲究风采气度,唱腔常用本嗓,扮相英俊潇洒。如山东梆子《拜帅》中的韩信。

官生多扮演年轻的文职官员,也称“冠生”,要求演员道白清晰、唱腔圆润、做功秀美;包头生扮演剧中男扮女装的角色,其表演模拟女态,举手投足都和旦角相同,唱念用小嗓,行腔婉转。娃娃生是小生的一种,扮演年龄幼小的生行角色。

旦行,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又有比较详细的分工,其中包括花旦、青衣、闺门旦、小旦、帅旦、老旦、刀马旦、泼旦、彩旦。

花旦大多扮演穿红挂绿的青年女子,其饰演的人物性格活泼机智、大胆热情,举止轻捷,身段灵活,唱念甜润,扮相俏丽,讲究手帕、扇子、辫子等功夫,如山东梆子《柜中缘》中的许翠莲。

青衣行当常穿素色衣服,多饰演中年妇女,重唱工,唱腔委婉细腻、字正腔圆,多用真嗓和假嗓相结合,如《铡美案》中的秦香莲。

闺门旦多饰演有教养的闺阁小姐,其表演念白娇柔,唱腔委婉缠绵,身段端庄文静或妩媚娇羞,如《哭剑》中的苏妲己。

小旦这一角色主要饰演年少女子,人物大多是大户人家的小姐或小家碧玉,举止端庄文静,性格温柔含蓄。如《蝴蝶杯》中的胡凤莲。

帅旦主要饰演擅长武艺,统兵打仗的女性角色,其表演唱念俱全、文武兼备。如《破洪州》中的穆桂英等。

刀马旦饰演的角色都是提刀跨马的行当,角色表演文武兼备,唱念嗓音洪亮,多扮演女侠、女妖、女寨主等。如《姚刚征南》中的黄金婵等。

老旦主要扮演剧中老年妇女。泼旦多饰演泼辣女性角色,其表演的人物性格或粗俗强悍或爽快风趣。如《墙头记》中的李氏等。

彩旦又称“彩婆子”或“丑婆子”,饰演的大都是滑稽可笑或刁钻丑恶的女性角色,如饰演后娘、媒婆、丑小姐、傻丫头等。演员唱词少而念白多,主要通过念白或噱头表现角色的性格,如《双玉镯》中的刘媒婆等。

净行,俗称“花脸”,又叫“花面”,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分为大净、毛净、奸净、童净等行当。

大净由于这一行当饰演的角色大多勾画黑色脸谱,故又称“黑脸”、“黑头”。其所表演的人物性格多刚直不阿、粗犷豪放。大净行当的做功注重气质架势,嗓音高亢洪亮,举止沉稳老练,如《铡美案》中的包拯等。

毛净又称“二花脸”,因它饰演毛手毛脚的粗鲁武将而得名。这一行当所表演的人物性格比较豪放耿直,如《滚鼓山》中的张飞等。

奸净因勾画白色脸谱,又称“白色脸谱”。这一行当多扮演奸诈阴险、专横跋扈的角色,如《老边廷》中的潘仁美等。

童净这一行当多扮演剧中年少的净行角色,其所饰演的人物性格大多憨厚耿直、鲁莽剽悍。如《两狼山》中的杨七郎等。

丑行,都是在鼻梁上用白粉涂一个粉块。粉块又分为几种不同的形状,有的是方的,有的是元宝形或是倒元宝形,还有的是枣核形,根据不同的人物,画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白粉块。

丑行分为公子丑、老丑、官丑、武丑等行。丑行中,有些是扮演阴险狡猾、贪鄙自私的角色,有的是扮演机警、伶俐、幽默的角色。

公子丑多扮其貌不扬、演行为不端、放荡好色的富家公子,身段表演迂腐作态,唱腔花哨,念白口语化。如《日月图》中的胡林等。

老丑多扮演男性老年角色,其所饰人物大都语言幽默生动,诙谐善良,生活气息浓郁。如《黄牛分家》中的卢万仓等。

官丑因其扮演官宦角色而得名。武丑大多饰演擅长武功、语言伶俐、性格机警的角色。

老艺人根据艺术实践和规律,总结出一个顺口溜,也可称为戏曲谚语:

五生五旦五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

八个场面两箱倌,两个烧水杂役员。

这39人演出班社的基本编制,似乎说出了传统班社的行当设置和业务人员配备规模,有一定借鉴意义。

[旁注]

翎子 也叫“雉尾”,俗话就是“野鸡尾巴”,尺寸很长很长,最长的要到两米左右,一般也要到一米四五、一米六七的样子。两根大野鸡翎子,插在头上,作为头上的装饰品。凡是头上戴雉尾的小生,一般都是雄健,英武,扮相很英俊,气势很盛的青年角色。

笏板 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蟒袍 原是古代官员的礼服,上绣蟒形,故称。后成为我国戏曲服装专用名称,是装饰性极强的服装,它继承了我国历代服饰追求意境美,体现精神意蕴美的传统,可舞性强,服装可任意摆动以表示人物情绪,它借用夸张后形成的水袖,丰富表演动作,传达人物感情。

伍子胥 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名员,字子胥,本楚国人。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赵匡胤(927年~976年),北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庙号宋太祖。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河北清苑县。年轻时曾经在少林寺学习武术。960年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在位16年。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我国的文治盛世,死后葬于郑州巩义宋陵之永昌陵。

秦琼 唐代初期著名大将,勇武威名震慑一时,是一个于万马军中取人首级如探囊取物的传奇式人物,曾追随唐高祖李渊父子为大唐王朝的稳固南北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因其功居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民间与尉迟恭为传统门神。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西汉开国功臣,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韩信是我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秦香莲《铡美案》中的苦情人物。故事中,秦香莲被高中状元的丈夫陈世美抛弃,陈世美企图害死秦香莲,后包拯救下秦香莲,并将陈世美正法。这一故事广泛流传,被改编为评剧、京剧、晋剧、河北梆子、豫剧和越剧等多个版本。

媒婆 指旧时以说合婚姻为职业的妇女,存在历史悠久,有官媒和私媒之分,是古时男女婚配的重要中间人。还有“伐柯”、“红娘”、“冰人”等别称,也是我国古代民间的重要职业之一。

张飞 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张飞以其勇猛、鲁莽、嫉恶如仇而著称,虽然此形象主要来源于小说和戏剧等民间艺术,但已深入人心。

元宝 中间凸起,两头翘,类似小船形状的金锭或银锭,在我国古代曾经作为货币使用,一般白银居多,黄金罕见。金元宝重5两或10两,银元宝一般重50两。

[阅读链接]

1982年,在山东省戏剧演出月期间,山东省梆子剧团演出的《程咬金招亲》,分别获优秀剧本创作奖、导演奖、音乐设计奖、乐队伴奏奖,剧中主要演员获表演奖。

1983年,山东梆子在山东梁山、郓城、巨野、泰安、肥城、新泰、曲阜、嘉祥等地,都有专业剧团巡回演出。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山东梆子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发展。1960年,山东省梆子剧团到北京进行汇报演出时,《墙头记》、《万家香》、《玉虎坠》、《两狼山》等剧目受到了一致好评。

此后,剧团又先后编演了一些现代戏,如《三回船》、《铁马宏图》、《前沿人家》、《老王卖瓜》和《柳下人家》等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