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调——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是流行于山东的地方戏曲剧种,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又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

山东梆子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也有别:以菏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后来,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唱腔优美,激昂高亢,具有很强的山东地域特征。它突出特点就是花腔多、甩腔多,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戏曲瑰宝。

山陕梆子流传到山东

自古以来,山东就是我国贸易运输的主要通道之一。从元代至明代,就有山西人到山东来经商。这些山西商人在山东境内具备了较强的经济实力,并长期定居在山东,在这种情况下,山西的戏曲和戏班自然也流入了山东。

其中,山东汶上作为我国南北交通的主动脉,京杭大运河的交通要地,更是人流、物流的必经之地,经济十分发达,自然聚集了诸多山西的戏班。

山陕梆子随着戏班传到汶上后,由于它们的唱腔优美,节奏明快,符合山东汶上人的性格,因此为当地人所喜爱。

这之后,这些戏曲渐渐被本地的风土民情、地方文化所包容、吸收与改造,逐渐形成具有高亢、粗犷、豪放、浑厚风格的汶上梆子剧种。

与此同时,山东曹州地区的戏曲活动也十分繁盛,我国传统戏曲的四大声腔,即昆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都在这里都得到充分的展现、融会和发展。

当时,山陕梆子流传到山东曹州后结合本地方言,并受到当地其他剧种影响,逐渐形成了曹州梆子。之后,曹州梆子又和汶上梆子相互影响融合,使二者相融共进,形成了极受百姓欢迎的山东梆子。

从那时候起,演唱山东梆子的戏班迅速在山东崛起。汶上梆子主要集中在济宁地区,在明代神宗朱翊钧登基以前,李翰林创办了济宁财神阁的老班五福班。到了明末清初,汶城的曹天官在山东济宁地区创建了大曹班,以汶上梆子唱腔为主。

大曹班曾经的著名演员有黑脸张学为、刀马旦傅七、小生陈凤奎、花旦王金仁、花脸陈天福、青衣泼嘴老鸹、红脸岳登明、红脸戴承立、青衣毛在堂、小旦小庆、刀马旦强天桂、花脸张恩普、小生徐建起、红脸关文喜、花旦师云海等。

此外,还有宋玉山,艺名“主楞”,主演青衣、花旦。李广仁,所会行当齐全,人称“戏篓子”,据说会三百出戏。清代初年,汶上镇孔楼孔祥琦家创办了大孔班,也以汶上梆子唱腔为主。

孔祥琦为世袭奉祀太常寺博士,他的祖辈在广东居官,与曲阜衍圣公府同为大宗,这个戏班是从曲阜衍圣公府接来的,比大曹班稍晚。

大孔班在其盛行时期的主要演员有红脸段广才、黑脸陈尚江、红脸孙学友、司鼓孙延俊。黑脸王朝林、丑角岳庆禄、花脸李金钟、红脸王振标、武生丁三、黑脸小回子等人。

曹州梆子主要在菏泽地区。在1760年的清代乾隆年间,翰林姚舒密创建了大姚班,主要演唱曹州梆子。大姚班建班时属于科班,全部招收14岁以下穷人家的孩子,在巨野县姚楼坐科学戏,一共培养学员六七期。另外,据巨野大姚班最后一代班主姚保员说:

姚班始建于清代,姚孔绰是第一代传人,到我已是第九代了。姚班至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

这说明,大姚班在创建后的近200年时间里,先后培育出不少艺人。

这些艺人大致可以分三代。第一代大姚班的演出水平相当高,曾经称雄一时。主要演员有黑脸张学为,他能演各种内容的剧目,后被梁山县大井班聘为教师。

还有红脸岳登鹏,擅长演《临潼山》等剧目,文戏武戏都十分精通,人称“戏子状元”。薛中奎擅演各种剧目中的黑头角色,声情并茂。另外,著名的青衣角色有张西棚、倪封太等。

第二代大姚班培养出来的演员也非常有名,其中窦朝荣不仅唱得好,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窦派艺术。

窦朝荣10岁时,进入巨野县大姚班坐科学戏。12岁时,他开始练功试唱山东梆子,初学小生,20岁以唱红脸成名。1932年,窦朝荣进入金乡袁班。

后来,窦朝荣在袁班驻唱十余年,逐渐形成了窦派艺术,被尊为台柱子,从而名扬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等省。

窦朝荣在袁班期间,擅长演《洪昌府》、《两狼山》和《大辕门》等戏,他的演出艺术之高超,唱腔之优美,令人赞不绝口。每次演出,只要有他的戏,便场场满座,观众无不拍手叫好。

后来,窦朝荣转入鱼台梆子剧团。后来,窦朝荣又进入济宁胜利剧团,担任了团长。窦朝荣的《两狼山》这一剧目,参加了华东区戏曲会演,荣获演员一等奖,为山东梆子赢得了第一块金牌。

《两狼山》是山东梆子优秀传统保留剧目,也是窦派艺术的代表作。当时,窦派的戏迷为能看到他演出的《两狼山》,常常不惜披星戴月,步行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前去观看。

窦朝荣之所以能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他创造出了独特的唱腔,并形成了窦派艺术。窦朝荣的唱腔使用大本嗓发声,嗓音浑厚洪亮,音域宽广,演唱时高低音转换自如不露痕迹。

窦朝荣吐字的爆发力强,注重字音的饱满和圆润,因此演唱时字字入耳,清晰动听。他演唱时行腔虽然略显平直,但感情极为充沛,能够做到以声传情。窦朝荣的唱腔刚柔相济,形成了沉郁中见悲凉的艺术风格。因此,他最擅长演绎慷慨悲壮的人物形象。

如扮演《两狼山》中的杨继业,当父子三人被困苏武庙时,他以大段唱腔细致地刻画出老令公对国家、对爱子的真挚感情。

再有他扮演《太白醉酒》中的李太白,以傲岸的笑声表现李太白借酒纵情、蔑视权贵的气度和神韵。

可以说,窦朝荣的唱腔大腔大韵,质朴无华,但极富感染力,可称“黄钟大吕,珠圆玉润”,是山东梆子历史上一座丰碑。

第二代大姚班的主要演员还有青衣宋玉山,以演《铡赵王》中的包婆出名,在观众中有“一晃荡”的美称;红脸段广才,是张恩普的徒弟,擅演《太白醉酒》和《斩莫成》;岳兴路擅演《小锯缸》。

另外,著名的艺人还有红脸谢瑞春、李富贵,黑脸丁宪文,花脸明全兴等人。

第三代大姚班主要演员有青衣刘云亭,能演旦角中的许多角色,唱腔别具一格,他擅长演《老羊山》、《反西唐》、《贺后骂店》和《樊梨花征西》等剧目;红脸任心才,功底深厚,擅演《吊孝》、《摔琴》和《闯幽州》等戏。

另外,著名的艺人还有小生李玉亭、韩新才,花旦李翠喜、姚月芝等。大姚班演出的剧目非常丰富,这些剧目的剧情大都曲折跌宕,引人入胜,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山东梆子原来没有女演员,后来,山东梆子出现首批女演员,如巨野县的女班中,小冷儿、小景儿都是受到群众欢迎的女演员。

在这以后,其他班社也陆续吸收女演员扮演旦角角色。如较著名的有山东单县四班的王德兰、绿大褂子、红大褂子,山东巨野县孔班的李翠喜,汶上县萱楼班的吴太云,莘县沈庄的大金等。

其中大金还能唱黑脸,而王绍明与孙致平曾灌制过山东梆子的唱片。

在这一时期,创建的山东梆子戏班有廪生孔昭荣在定陶城隍庙组建的孔家班,主要演唱汶水梆子,后为了图吉利,改名大兴班。当时,大兴班聘请了艺人张保山、邵万明掌班,阵容整齐,唱做俱佳,声名响遍曹州。

大兴班的主要演员有郑义山、红脸刘明德、小生李秀俊、张保山、青衣李月亮、红脸王明山、青衣李大山、花旦小金和小银等人。演出的主要剧目有《宇宙锋》、《紫金镯》、《一捧雪》、《阴门阵》和《赵高篡朝》等。

1905年,大兴班由李大山任掌班。这期间,大兴班的活动区域开始由曹州扩展到河南、河北、安徽三省,其演出剧目有300多出。

戏班的主要演员增加了旦角侯德山、旦角吴锁、花脸岳兴、武丑孔凡海、武生郭四、红脸许忠新、红脸刘德润等艺人。

后来,掌班又换了李大山的师弟王明山。在王明山掌班20多年间,戏班培养出了一批新秀,如李迎生、王金荣、薛六、刘兆伦、张玉彬、高如意、小才等演员。

后来,大兴班又从河南兰考请来5位女演员,她们分别是桂云、巧云、爱云、秀云、红云,被观众称为五云。从此,女演员登上大兴班的演出舞台。

山东梆子的乐器不仅有梆子,最初使用的伴奏乐器还有大弦、二弦和三弦。大弦是弹拨乐器,形状犹如月琴,腹部八棱,无品,四根轴,四根弦,全用皮弦。艺人们根据它的形状,通常把它称作“老鳖”。

二弦指两根弦的乐器。杆较短,筒较大,千斤与筒子之间的距离较近,皮弦,用弓拉奏,发音尖亮高亢。

三弦又称弦子,是我国的传统弹拨乐器。它的鞭柄很长,音箱方形,两面蒙皮,有三根弦,侧抱在怀中进行演奏。它的音色粗犷、豪放,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于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

到了清代末期,山东梆子艺人逐渐将三弦进行了改进,将它的音箱方形更新为栗子壳的瓢,并将有皮弦改为钢弦,形成了板胡。这样,板胡、二胡成为山东梆子主要的伴奏乐器,大弦、二弦便渐渐退出了舞台。

山东梆子的打击乐与其他梆子剧种基本相同,早期曾用过四大扇,即大铙和大钹各一对。大铙是铜制圆形的,直径约55厘米至65厘米,中部隆起像半球状。钹的奏法和手钹相同,铙则以手抓其经碗拍击。

此外,山东梆子还因为曾演出过昆腔、笛戏,用过横笛伴奏、大笛罗罗用唢呐伴奏。后来,山东梆子的伴奏乐器还增加了笙、阮、琵琶等乐器。

对于山东梆子伴奏所用的唢呐和丝弦曲牌相当丰富,共有180余种,根据不同的剧情、人物,使用不同的曲牌,规定比较严格。

如皇帝上朝用“出天子”,百官朝见时用“朝天子”,下朝用“下朝歌”,皇帝驾崩用“晏驾令”,元帅发兵用“五马”,番王兴兵用“二犯”,安营扎寨用“落马令”,反派人物出游用“王八令”等。另外还有“中军令”、“报马令”、“状元令”、“拜堂令”等,都有专门的用处。

山东梆子的伴奏曲牌使用特别丰富,仅在《佛手橘》一剧中,所唱的曲牌就有“新水令”、“步步娇”、“折桂令”、“雁儿落”、“收江南”、“中军令”、“石榴花”、“尾声”等,比较连贯的套数。

每个曲牌都有相应的曲词,有的一个人独唱,有的全台齐唱。个别复杂的曲牌由于复杂难学,如六十四板“扬州”一曲,用于《江东》剧中周瑜修书时的曲牌就比较复杂。

存留下来的唢呐曲牌有“拜堂令”、“落马令”、“将军令”、“得胜令”、“新水令”、“逍遥令”、“回马令”、“销军令”、“状元令”、“老昆腔”、“尾声”等。

弦乐曲牌有“大小金钱”、“四合四”、“百鸟朝凤”、“大游场”、“十番子”、“十番子序”、“卷竹帘”、“掏老鸹”、“蚂蚱撩脚”、“套车令”等。

山东梆子的繁荣期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全省仍有不少职业剧团在流动演出。业余剧团也很普遍,仅菏泽县就有梆子业余剧团100余个。后来,据山东省文化局戏曲工作组调查,山东全省共有43个梆子剧团,其唱腔很多吸收了河南梆子的成分,从而使山东梆子的唱腔更加丰富。

1958年,山东省文化局组织“山东梆子剧目工作队”,对山东梆子传统剧目和唱腔、曲牌进行挖掘整理。同年,以菏泽专署人民剧团为基础,从济宁地区调集窦朝荣、卢胜奎等著名老艺人,在济南成立了山东省梆子剧团。

另外,山东省戏曲学校也设立了梆子科。他们通过整理传统剧目和创作现代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使表演、唱腔、音乐伴奏等方面都有所革新和创造,从而使山东梆子更加丰富多彩。

丰富的声腔板式和多种多样的伴奏曲牌鼓经,使得山东梆子的音乐既生动又平俗,深受观众喜爱。一些优秀艺人脍炙人口的唱腔也通过观众之口放声于连绵广袤的鲁西平原、泰沂山乡,形成了历经多年的文化特质和风采。

[旁注]

皮黄腔 我国四大声腔系统之一,是“西皮”、“二黄”两种腔调的合称,以西皮、二黄为主要腔调的剧种均属于此系。皮黄腔在词格上都沿用七言或十言的对偶句式,用胡琴作为主奏乐器。西皮起源于秦腔,二黄是由吹腔、高拨子演变而成。有些剧种,“西皮”、“二黄”又被分别称为“北路”、“南路”,合称“南北路”。

财神 我国民间普遍供奉的一种主管财富的神明,是道教俗神,民间流传着多种说法,月财神赵公明被奉为正财神,李诡祖、比干、范蠡、刘海被奉为文财神,钟馗和关公被奉为赐福镇宅的武财神。日春神青帝和月财神赵公明合称为“春福”,日月二神过年时常贴在门上。

太常寺 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是我国古代社会中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秦时称“奉常”。汉改称“太常”,汉以后改称“太常寺”、“太常礼乐官”等。太常的主管官员称“太常卿”。太常卿下属官职与礼乐仪制有关的官员为“太常博士”,或称“太乐祭酒”、“太乐博士”。

翰林 古代官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代。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首席翰林学士称“承旨”。

状元 科举时代称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宋时廷试列一甲者,有时也称“状元”。

苏武庙 供奉苏武的庙。苏武是西汉大臣。武帝时为郎,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但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19年持节不屈。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李太白(701年~762年),即李白,唐朝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城隍庙 供奉城隍的庙宇。城隍是我国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一。城隍神最早见于周代《礼记》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原始崇拜认为,凡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皆有神在,而城墙、城壕在防卫敌人、猛兽攻击,保护一城百姓安全上,功莫大焉,于是水墉神便升格为城隍神,被视为城市的守护神。

梆子 打击乐器。约在明末清初,随着梆子腔戏曲的兴起而流行。梆子由两根长短不等、粗细不同的实心硬木棒组成。长25厘米的一根为圆柱形,直径4厘米,另一根短而粗的为长方形,长20厘米,宽五六厘米,厚4厘米。

月琴 我国古代乐器的一种。音箱呈满圆形,琴脖短小。音量较小,音色清脆柔和,适合抒情性的说唱,可以烘托故事的气氛。月琴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和为歌舞、戏曲、说唱音乐伴奏。它是京剧、评剧、豫剧、楚剧、锡剧、桂剧和台湾歌仔戏等戏剧的伴奏乐器。

唢呐 我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成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所以也称“喇叭”,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广东将之称为“八音”,是我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

笙 主要由笙簧、笙苗和笙斗三部分构成,是我国古老的乐器,属于簧片乐器族内的吹孔簧鸣乐器类,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发音清越、高雅,音质柔和,歌唱性强,具有我国民间色彩。在传统吹管乐器中,也是唯一能够吹出和声的乐器。

阮 一种古老乐器“阮咸”的简称,相传西晋阮咸善弹此乐器,因而得名。阮形似月琴,有高音阮、大阮、中阮、小阮之别,还有低音贝斯和打击乐作为伴奏。音箱圆形,12个音柱,4弦,用假指甲或拨片弹,可用于独奏、重奏和歌舞伴奏或参加民族乐队演奏,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周瑜(175年~210年),汉代末期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208年,周瑜率江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凤 凤凰的简称。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凤”。凤凰在远古图腾时代被视为神鸟而予以崇拜,是原始社会人们想象中的保护神,经过形象的逐渐完美演化而来,居百鸟之首,象征美好与和平,也是也是吉瑞的象征。

[阅读链接]

曹州梆子、汶上梆子虽都同属高调,但是在艺术表现风格、艺术追求探寻上却分属于两个不同流派。它们在演出剧目、行当体制、传统程式、用韵声口、师徒传承诸方面都不尽一致。

曹州梆子和豫东南、皖北的“沙河调”以及河南的“豫东调”、“祥符调”关系异常密切,是形成两个流派的直接原因。或者说是传承途径与发展演变的不同而出现的情况。

简单地说,曹州梆子较多表现的是一些神话传说、家庭伦理、男女爱情以及民间生活的剧目,生旦戏较多。

汶上梆子则以历史题材的宫廷生活和政治军事斗争以及草莽英雄的演义故事为表现层面。袍带戏多,蟒靠戏多,黑红花脸武打戏和大青衣戏是其主流,即是以“大门头”为头牌的表演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