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转妩媚的民族艺术风格

五音戏源于民间,植根于民间,早已成为流传地区自娱自乐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

作为地方独有的剧种,五音戏以地方特色浓郁、唱腔优美生动、表演朴实细腻而著称,加之它的唱腔婉转、妩媚,不落俗套,因而又有北方越剧之称。

在众多的大剧种蓬勃发展的形势下,五音戏能占有一席之地,取得骄人成绩,是与它独特的艺术特点分不开的,五音戏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它的唱腔、戏词和伴奏等几方面。

作为与戏曲相结合的音乐,我国戏曲音乐与其他形式的音乐艺术的区别,在于它体现着、适应着戏曲性的要求,要为表现戏曲人物推动情节发展、营造情景氛围服务。

它是一种格式化了的音乐,有着一定的板式规律可循,有自己特有的结构形式、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具有强烈的民族艺术风格。

五音戏作为山东特有的一种地方戏曲,它的唱腔音乐通俗生动,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并且清丽淡雅,优美动听,这是它得以生存的基础。

五音戏的音乐唱腔包括悠板、散板、鸡刨爪、二板等4个主要板式,有莲花、落豆歌、哭迷子、哭鳔黄、娃娃腔、太平年、茉莉花、锯大缸锣鼓秧歌等固定曲牌。

由于几代艺人的不断努力,五音戏的音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很多新的板式及曲牌,极大地丰富了五音戏的表现力。五音戏的音乐唱腔在新编现代戏及改编名著方面尤为突出出,并得到了专家及观众的认可。

音乐唱腔中的悠板俗称“慢板”,是五音戏的基本板式之一,其基本的乐段结构有两个乐句组成,有较强的呼应关系。分为慢、中、快三种,以宫调式为主。

慢板,舒缓柔婉,长于抒情;中板,流畅轻快,适宜倾诉、颂扬;快板,快捷紧凑,多用于表白、明辨等场合。

中板、快板也称为“流水板”。一个完整的悠板唱腔都是起于板,落于板,如果句词落在尾腔的眼上,则必然是在唱词中增加了衬字的缘故。

音乐唱腔中的二不应也称“二板”,为一板一眼。用较快的节奏演唱,实际只有一板,有时又称之为“流水板”。是老生、小生、老旦、花脸、娃娃生、丑行、花旦所常用,其节奏明快,近于吟诵,叙事性强,调式有“宫”、“徽”两种,以宫调式为主,有时可根据剧情的需要分解成紧与快两种唱腔形式。

一段完整的二板应唱腔,都遵循着起于眼而落于板的演唱规律,像似于流水板的快二板应则多变为闪板起眼上落的板式规律。

音乐唱腔中的鸡刨爪是属于有板无眼的快节奏唱法,起住板灵活多变,善于表现激昂、爽朗的情绪,与其他板腔易于配伍,是五音戏的常用板腔之一。这一唱法与悠板、二板应有着十分相近的关系,上下两个乐句组成一个乐段,已不少于4个乐句的结构规模组成一段唱腔。

板式规律以一板为一个节奏单元,每句唱腔不少于4板,唱词是10字句的,唱腔所占板数都在10板以上。特点为板起板落,闪板起腔,落音也必须在板上结束。其唱腔结构的另一个特点上下两句基本对称,前后两番基本对称。

音乐唱腔中的散板,在表达人物感情时具有特出的功能。它的曲调可以是一个较长的乐句,具备导板的性质,之后,通常要与后边的上板唱腔紧密连接,可以很自然的出现在有板眼的唱腔之首,为散起而后上板,也可以出现在有板眼的唱腔之尾,成为板住腔收,还有的出现在唱腔中间。

这一种功能必须是紧接新板,使整段唱腔得以发展,更重要的是散板作为一种独立的板式,可以单成唱腔,发挥特有的表现作用。

散板虽然节奏自由,却也分为有板和无板两种,即所谓的“散板有板”和“散板无板”,如紧拉慢唱,伴奏就必须要服从演唱,无板的散板唱腔,主要是依靠演员来掌握节奏。

唱词是戏曲语言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与戏曲中的道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剧中人物交流思想、抒发感情的重要工具。当唱词和音乐结合形成唱腔以后,就用来代替剧中人物说话。人物可以通过唱直接地向观众倾诉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从而起到推动戏曲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

所有的戏曲唱词都有着自己的结构规律,在戏曲界泛称为“辙口”,在京剧上则系统的分为“十三辙”,即发花、梭波、乜斜、一七、姑苏、怀来、灰堆、遥条、由求、言前、人辰、江阳、中东13个韵部,这是戏曲唱词的共性。在戏曲当中,无论是曲牌体还是板腔体的唱词,都是遵循这种韵律规则来进行创作的。

唱词的发展。五音戏是流行在胶济铁路线两侧的一个独特的地方剧种,其流行范围在济南以东,青岛以西,惠民以南和临朐以北的范围内。从当初的秧歌腔发展到现在的五音戏,历经近300年的不断完善,逐渐成长为一个完整的板腔体的戏曲剧种。

从存留下来的剧本来分析,萌芽时期的五音戏的唱词是以民歌体和俚句的形式出现的。就民歌体和俚句的文学价值来讲,是流行于民间的、基层的顺口溜,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

后来,由于受流行区域范围的制约,加之演员们用方言口语演唱,所以,五音戏的唱词结构在保持唱词的一般规律的同时,又掺入了以淄博、济南、潍坊、滨州等地的地区方言,形成了五音戏的语言特色。这就是五音戏之所以能够受到鲁中地区的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欢迎,具有较强的艺术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初的五音戏的演唱,没有一定的剧目,更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哼唱形式,是周姑子的一种倾诉哀怨的发泄方法。由于它的旋律优美,行腔简便而又哀怨动听,便于接受,逐渐被广大劳动人民所接受。

在广大农村,村民每逢耕作打晒之际或农忙之余,一边劳动一边哼唱,还编出许多优美动听的曲调,并随时又加入一些即兴创造的简单的生活故事,使得表演内容和形式更为丰富,只不过当时的唱词多以顺口溜的形式出现。

后来随着唱腔的不断完善,许多穷苦艺人便以此谋生,唱门子、唱地摊、盘凳子为当时主要的求食要钱的谋生手段,从而形成了五人班的演唱形式。

经过不断地创新和完善,号称五人班的周姑子戏在剧目、唱腔、表演、服装道具以及演职人员的配备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

音乐已由原来的民歌小调,发展成为以板腔体为主兼用曲牌的表演方式,逐渐脱离盘凳子而向舞台表演的形式发展,剧目也随之丰富。

在此时的五音戏,为了迎合基层观众的需要,唱词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多以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家庭伦理道德,尤其是妇女在当时社会的命运为主题。唱腔念白以演员的乡土语言为主,使得群众语言丰富,口头文学性强,地方色彩强烈,深受群众喜爱。

唱词的特点。五音戏剧词的生活气息和乡土色彩浓厚,群众词汇丰富,具有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主要以反映乡村风貌和儿女情长。这些剧词以浓厚的生活气息、生动活泼的表演方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唱词主要特点还有一嘟噜一穗、吊胃口、边唱边说或者边说边唱,以及唱词不固定等多种形式。

五音戏唱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五音戏的剧词最大的特点就是“土”,这种土又是一种最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一种情趣。

如五音戏传统小戏《拐磨子》中男女主角的对白:

女:“当家的!”

男:“做呢嗨?”

女:“我待说。”

男:“你说不咋。”

女:“你听见了吗?”

男:“俺听见了!”

这些台词用当地方言呈现在舞台上,听来特别新鲜可爱。虽然这出小戏的演出时间不长,但能使观众们感觉它的旋律特别优美,情节有似曾相识之感。剧中小两口在劳动中相互打情骂俏,语言通俗热闹红火,特别是女角的台词,既“土”又“酸”,别有一番情致。

第二,五音戏演唱特点是先吐字,后行腔,用本嗓唱,女腔尾音用假嗓翻高,称为云遮月,并有带板、旱地拔葱等唱法。当地百姓形容这种唱法为一嘟噜一穗,而戏文里风趣幽默的乡土语言,更是喜得人掉泪。

“一嘟噜一穗”是指五音戏的唱词很注意词义的完整性,能够把要描写的事与物、人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透彻到家,加之风趣幽默的乡土语言,所产生的感人效果能高兴地使人掉眼泪。

这种唱词在五音戏传统剧本中大量存在,它是使这个剧种长期屹立于剧坛,且久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如五音戏名剧《孟姜女》中的一段唱词:

红杏新晴悬泉边,乳鸠巧唱梨花天。

绿柳缠黄枝泛青,桃蕊欲绽朵朵鲜。

更有那,

嫩霞摇情满山树,牧笛婉转牛羊欢……

这些句子都讲的是乡间的美景,它非常形象地将这些景色唱了出来,就如同把观众带到了这些景色中去了一样。

接下来,孟姜女又将话锋一转说起了自己的伤心事,她唱道:“人家都说这是春,我看和那秋一般。”

孟姜女刚开始还说的是景色很美,为什么她现在有说“和那秋一般”呢?于是,她又立即向观众交代原因:“夫君去修长城杳无音信,怎不叫至亲人魂萦情牵。”

听到这里,观众自然知道了孟姜女为什么说这个景色在她眼里的“一般”,接着,她又进一步陈述原因,唱道:

更可怜婆母她愁的染病,

食无欲饭不香长夜难眠。

早也盼晚也盼两眼望穿,

梦里呼醒来唤悲泪潸潸。

可是她为了我强打精神,

藏起忧咽下愁故作笑颜。

婆母亲婆母贤慈爱无边,

犹如那三春晖温馨绵绵。

我这里,采来山珍药中掺,

添瓢水续把柴温火熬煎。

放一支人参果替夫尽孝,

加一棵灵芝草表我心愿。

但愿那老乡医妙手回春,

期盼着药神奇变为灵丹。

让婆母这沉疴早日痊愈,

再等着夫君归团圆平安。

在这时,孟姜女又继续讲述了自己的心情,以及对未来的向往,所以,最后她又表明心迹唱道:

想此刻,往前看,还有路漫漫。

我尚须、磨砺信念、步履矫健,

走过风雨彩虹嫣。

做一个,能纺织,能种田、

又会写、又会算,穷压不倒,

苦摧不垮,勤俭持家,孝敬为先,

顶天立地,胜过男人的女婵娟。

这段唱词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继而触景生情,转化为对丈夫的思念,对婆婆的惦念,显得朴实易懂,感人至深。

听着这样的唱段,观众们脑子里立即就会出现一个为了生活不屈不挠的贤惠村妇的形象,这些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清香的词句,使得没有文化的人也能听得懂,这就是五音戏的群众性和大众化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三,五音戏的念白和唱词都是通俗易懂的句子,有时为了吸引观众,它还经常使用潜台词,来吊观众的胃口,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埋下伏笔的词句。

如五音戏名剧《王小赶脚》中二姑娘的唱词,二姑娘唱:

今天我要回俺娘家去,

俺丈夫一把拉我到床跟前,

俺倒是为了一个什么事……

这里的前句是向观众交代自己的去向,后两句则是给观众一个猜想的空间。观众就会想:这小两口子刚结婚,一个要走娘家,一个不舍得,拉到床跟前干什么呢?于是就吸引了观众听下去的兴趣。

第四,五音戏唱腔的另一个主要的特点是以字行腔,以情带声,先吐字,再行腔,边唱边说,唱中夹说或说中起唱,五音戏的唱词中有多处存在这种现象。

如五音戏名剧《亲家婆顶嘴》中妈妈的唱段多是唱中夹说,大段唱腔中夹杂着一段数板的念白:

越过了一片黄豆地,

有两个姑娘拾棉花,

唧唧唧,喳喳喳,

叽叽嘎嘎的把呱啦。

这个说,

俺那个女婿当木匠,

俺那个女婿把铁打,

俺那个女婿才十九,

上面的这些念白是妈妈看到了,当她听到后几句时,她又用了唱,也就是接下来的:

俺那个女婿整十八,

紧跟着这下一句,妈妈又用了念白:

过年一同做媳妇,

下一句,妈妈又了唱,

咱看谁先抱娃娃,

在这里,很明显妈妈听到了两个还没有出嫁的姑娘就说起了谁先抱娃娃的事,觉得大闺女说话也不嫌害羞,于是便不禁唱了出来。因此随后她又唱道:

偷听此言俺抿嘴笑,

哎吆吆嗨,俺的娘哎!

这后一句的“哎吆吆嗨”唱出了妈妈稀奇的内心,将人物刻画得更加形象。

第五,五音戏演员,因为家境贫寒,又没有读过书,再加上文化水平低的缘故,艺人们在最初传授戏剧唱词的主要方式是口口相传,许多唱词只是以韵而记,对概念化的东西不熟悉,许多唱词以讹传讹,得不到具体的纠正。

如五音戏名剧《赵美容观灯》中赵美容的唱段:

有一个人呵,是武生,

骑着马,拉着弓,

要问这是哪一个,

咬脐郎打围就下了那山东。

在这里,戏词中的“咬脐郎”其实指的是“杨七郎”,但是,由于,五音戏艺人们以讹传讹唱词传播,使后人们的情景台词不能得到最准确的流传,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使的五音戏只能在民间广泛流传而没有能够进入宫廷等上层社会。

早期的五音戏没有弦乐伴奏,只是使用逐渐丰富起来的一套锣鼓经作为伴奏,完成剧情和人物需要的一系列唱、做、念、打。

随着五音戏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通过五音戏几代人的努力,淄博市五音戏剧院已经成为全国几百个地方戏曲中有一定影响力的剧种。曾有一个演奏水准较高的民管乐队,配置齐全,并荣获得过多次伴奏奖。

五音戏的音乐腔调朴实简约,擅用平甩腔和高甩腔,在略显平直的运腔基础上,时有优美婉转的腔型出现。唱词风格独特,半说半唱,少用韵白,质朴无华,易懂易记,唱中加说,情趣盎然。

另外,它的表演不同于一般的程式化,在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孕育出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五音戏生活气息强烈,地方特色浓郁,方言淳朴自然及曲调口语化,腔调旋律变化多等艺术特色,使这一生长在齐鲁大地的地方戏曲历经两百余年,仍在民间广泛传唱。

演唱五音戏的著名艺人们,就是使这些艺术特点得以充分表现的佼佼者。

[旁注]

越剧 发源于浙江绍兴嵊州,发祥于上海,是我国五大剧种之一,全国第二大剧种。由浙江绍兴嵊州民间歌曲发展而成,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京剧 是我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及“国剧”之称。它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秧歌 汉族舞蹈,源于插秧耕地的劳动生活,与祭祀农神,祈求丰收所唱的颂歌有关。秧歌流行我国北方汉族地区,主要于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在广场上表演,是一种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民间主要流传着唱秧歌、扭秧歌、戏曲秧歌、戏剧秧歌4种型式。

俚句 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的语句,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地域性强,较生活化,是一种非正式的语言,通常用在非正式的场合。俚句常作为地域特色融入了当地戏曲中。

顺口溜 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其最大特色是“押韵”,也称为“民谣“。由于民谣非一般的口头说话,因而同诗歌、曲艺和唱词等一样,或多或少要讲究一点韵辙,这样人们听起来就悦耳和谐,念起来才顺口易记。

孟姜女 我国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孟姜女的传说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最早的传说可上溯到《左传》。

走娘家 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访乃至小住。旧时女儿出嫁后,在婆家要操持家务,伺候公婆,还有应付各种妯娌、姑嫂关系,甚是辛苦,所以娘家会赶在节庆时接女儿回家来住几天,名为探亲,实则休息。

[阅读链接]

五音戏的初期有5个人即可演唱,由一人打击乐器,4人演唱,因此也称“五人班”或“五人戏”,淄博的方言“人”和“音”类似,故有了现在的名称“五音戏”。

现在的五音戏比老五音戏而言,人物和角色都有了很大的丰富,一般的戏大都需要演员10人左右;乐队也有很好的配制,除了锣鼓班外,还有很多民族的吹拉弹打的乐器进入乐队。

五音戏的角色一般分为4种,依次为旦、生、净、丑;旦行占第一位。所谓“旦”行,即剧中的女性角色,各个年龄段的均有,旦角在五音戏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生、净、丑在五音戏剧中的戏份不如旦角多在剧中的地位也不如旦角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