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出中不断发展

1905年春,时殿元带领同乐班的演员,到山东蓬莱算盘子口一带演出。这期间,时殿元得到当地知名人、晚清文武秀才翁老明的指点。

翁老明知识渊博,深通音律,善于填词。时殿元虚心向他请教,因此受益匪浅。同乐班临别时,翁老明还把自己整理改编的10多个琴书的书目送给了时殿元。在这之后,为了不断丰富自己的表演技艺,时殿元还十分注意从一些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中吸取营养。

1906年,时殿元带领戏班来到山东广饶县的草桥演出。这期间,他向“披糜子戏”的艺人请教。据说,披糜子戏是一种专演哭笑技巧的民间艺术。当时,时殿元从中学习掌握了一些独特的表演技巧。

同年冬天,时殿元以同乐班为基础,吸收了宋立修、李老四、崔宝善、马洪喜等人,共同创建了共和班。

宋立修出生于1883年,山东广饶县陈官乡燕儿口村人。他早期演唱琴书,后来拜时殿元为师演唱化妆扬琴,主演老生、小生行当。

宋立修在唱琴书时,唱功精湛,曾和著名琴书艺人王聚奎、盖太江齐名,在群众中有较大影响。在共和班中他主演老生,唱腔浑厚挺拔,表演质朴大方,生活气息浓郁。

1913年,宋立修在无棣县城灯节演出时,在《潘金莲拾麦子》一剧中扮演武大郎,他的矮子功堪称一绝,博得观众齐声喝彩。这出戏连演三天而不衰,在群众中负有盛名。

崔宝善出生于1884年,山东广饶县斗柯村人。他早期演唱琴书,后来拜时殿元为师学唱化妆扬琴,主演老生,是共和班的主要演员。

崔宝善在共和班解体后创建了前秦班,在山东广饶、博兴、淄博、潍县、惠民一带享有较高的声誉。他的演唱与表演功底都极为深厚,嗓音洪亮,他能连演数十场戏,嗓音仍然响亮如初,因此有“铁嗓子”之称。

共和班成立后,正是寒冬腊月,他们就在时家村时克章的场院里,挖了三间地窨子作为排练场地。时殿元按演员的特长分派角色并负责说戏,崔心悦负责剧本的修改。

这期间,他们先后排演了《老少换妻》、《王定保借当》、《曹庄杀狗》、《潘金莲拾麦子》、《秦雪梅观画》、《宋江坐楼》、《豢雪梅吊孝》和《鸿鸾禧》等10多个剧目。

之后,时殿元便带着共和班遍走山东博兴、滨县、沾化、惠民、博山、潍县、胶东各地,受到了当地观众的欢迎。

在演出实践中,时殿元和他的徒弟们不断对化妆扬琴进行革新和发展。在艺术表演方面,他不断借鉴、吸收其他剧种的表演程式,逐步形成了生动自然、贴近生活的艺术表演特色。

在唱腔方面,他和谭明伦等人悉心钻研,在安徽凤阳歌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具有板式变化体的四平腔,其后又以琴书中的垛子板为基础,发展成为二板。

1909年4月,共和班在潍县东坝崖演出时,时殿元购置皮鼓和挎板等武场打击乐,借用京剧的锣鼓经,首次加入了武场伴奏。就这样,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化妆扬琴的演出越来越规范,当时,时殿元高兴地说:“咱这小戏可真上了正套啦!”

1915年,共和班解体后,时殿元又组建了时谭班。这期间,他一面领班演出,一面收徒传艺。这就使当时的时家村一带成为传播和发展化妆扬琴的中心。

另外,时殿元等人还陆续将琴书《蓝瑞莲打水》、《王汉喜借年》、《洞宾戏牡丹》、《朱买臣休妻》、《白蛇传》和《空棺记》等50多个琴书剧目改为化妆扬琴演出,并在内容、唱腔、表演、道具、伴奏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它们戏剧化的特征更为明显。

吕剧的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同时兼唱曲牌。它的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吕剧的演唱方法是使用真声,男女腔都以真声为主,只在个别高音的地方则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处理,因此听起来自然流畅。

吕剧的唱腔讲究以字设腔,以情带声,吐字清晰、口语自然。润腔时常用写滑音、颤音、装饰音,与主要伴奏乐器坠琴的柔音、颤音、打音、泛音相结合,以及上下倒把所自然带出的过渡音、装饰音浑然一体,使整个唱腔优美顺畅。

吕剧声腔艺术有大嗓、嗓小、二本嗓、真声、假声、真假声、云遮月、润腔、行腔、拖腔、塌中、走调、跑调、不搭调、冒调、荒调、凉弦、走弦、跑弦、不复弦、强板、撤板、顶板、闪板、过板、俏板、丹田音、嘎调、平声、仄声、合辙、押韵、气息、换气、偷气、存气、气口等。

吕剧使用的语言属于北方语系的济南官话。它的重音规律和读音咬字方法都与普通话有许多近似的地方。所谓济南官话,就是指当时济南的普通话。

吕剧传统剧目的舞台道白偏重于上韵,而现代戏的道白则直接使用济南官话,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在表演中,吕剧善于运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群众语言作为剧词,并以此来塑造人物形象。

吕剧的伴奏乐器分文场乐器和武场乐器。文场乐器主要乐器有坠琴、扬琴,其次是二胡、三弦、琵琶、笛子、唢呐、高胡、古筝、笙、竹笛、长笛、海笛等,这些乐器的选用,都更具根据剧情酌情增减。

新中国成立后,吕剧的伴奏乐器又增加了一些管弦乐器,如大提琴、电子琴、贝司等。吕剧的伴奏多采用学舌形式。如二板伴奏模仿唱腔一句,四平伴奏模仿唱腔的下半句或尾腔。

吕剧的武场伴奏乐器主要打击乐器有皮鼓、板、大锣、小锣、大铙钹、堂鼓、打鼓、板鼓、定音鼓、汤锣、钹、荷叶钹、小钹、苏锣、木鱼、梆子、碰铃等。

此外,吕剧武场伴奏所使用的锣鼓点,即锣鼓经有一击锣、阴锣、四击头、大锣垛头、小锣垛头、叫头、回头、冲头、快冲头、收头、凤点头、帽儿头、住头、抽头、长垂、慢长垂、快长垂、串垂、乱垂水底鱼、一封书、纽丝、滚头子、扑灯蛾、紧急风、丝鞭、望家乡、崩登仓、八打仓、扎多衣等。

吕剧的着装有水衣子、竹衣子、胖袄、大袜子等。水衣子也叫“溻褂子”,是指演员穿戏装以前,贴身穿的一种开大襟的上衣,是保护戏装用的,一般是用棉白布做成,也有用油布做成,是为演员出汗时保护戏装用的。

竹衣子是指用细竹节穿而成的一种上衣,一般剧团没有,属于艺人自备用的。竹衣子穿在胖袄外,为的是保护服装,一般为蟒和道袍所用。

胖袄也叫做“垫肩”,是生行演员扮演古装戏时,为了体形的美观大方好看,穿的一种用棉白布做成的上衣。大袜子是指用白布做成的一种长筒袜子。

吕剧传统的舞台表演中生活动作较多,少有成套的表演程式。20世纪40年代以后,由于受五音戏、莱芜梆子等山东省地方剧种以及京剧的影响,吕剧的表演艺术得到丰富和提高,角色行当体制也日趋完善。

吕剧的角色行当体制,是按照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划分的。吕剧的生行包括小生、老生、娃娃生、武生等行当。小生多扮演剧中年轻公子、儒生,以念唱为主,唱腔讲究情绪变化,行腔自然,注重水袖、折扇等功夫,如《王定保借当》中的王定保、《借年》中的王汉喜等人物。

老生饰演的角色多戴黑三髯,所以又称为须生、胡生。其所扮演的角色多为剧中的正派人物,表演稳重大方,唱腔浑厚,注重袍带、髯口、长翅帽等技功,如《打焦赞》中的杨六郎和《玉清楼》中的宋江。

娃娃生扮演的是戏中的儿童角色,表演天真,念唱爽朗,另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武打功夫,如《穆桂英挂帅》中的杨文广等。

武生是扮演剧中的武士、侠客一类的角色,注重腰腿功和刀枪把子套路。

吕剧的旦行角色包括青衣、花旦、闺门旦、彩旦、武旦、老旦等行当。青衣扮演成年妇女角色。重唱工,要求行腔委婉流畅、字正腔圆、清亮细腻,并具有水袖等舞台功夫,表演时情感充沛。如《小姑贤》中的李荣花和《井台会》中的蓝瑞莲等。

花旦多是扮演活泼热情的青、少年女性角色,要求唱腔甜润,吐字清晰、身段灵活娇俏。如《姊妹易嫁》中的张素花和《王小赶脚》中的二姑娘等角色。

闺门旦主要扮演未出阁的大家闺秀或贫苦人家有教养的妙龄少女。它的道白注重声韵,唱腔委婉缠绵,形体端庄,注重水袖、折扇等功夫。如《逼婚记》中的洪美蓉等角色。

花旦又称“彩婆子”,其角色扮演滑稽、狠毒、搬弄是非的妇女,表演动作及台词多源于生活。如《小姑贤》中的刁氏和《龙凤面》中的后娘等角色。

武旦扮演剧中有武艺的女子,要求身段轻捷灵活。如《打瓜招亲》中的陶三春和《打焦赞》中的杨排风等角色。老旦扮演剧中老年妇女,表演侧重老态,要求唱做念白稳重大方,如《穆桂英挂帅》中的佘太君等角色。

净行也就是花脸,主要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不同于一般、有突出特征的男性人物。吕剧中以表演花脸为主要角色的传统剧目比较少,仅有《王定保借当》中的李武举和《温凉盏》中的洪彦龙等几个角色,因此还没有形成这个行当独有的成套表演程式。

新中国成立后,吕剧中花脸行当的角色才逐渐增多,如,《打焦赞》和《打瓜招亲》等剧中的武花脸表演。丑行包括小丑、老丑、武丑等行当角色。小丑多扮演剧中不戴髯口的丑行角色。其表演生活气息浓厚,语言丰富通俗,道白多用乡音方言。

小丑常扮演剧中诙谐、刁钻或奸猾等不同性格的角色。如《王小赶脚》中的王小。武丑角色在吕剧传统剧目中并不多见,只是后来由于移植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才逐渐形成了这个行当。老丑主要扮演男性老年角色,其表演生动风趣,如《洗衣记》中的田二洪等角色。

吕剧传统剧目也是多根据山东琴书整理改编而来,也有一部分是从其他剧种中移植过来的。它的剧目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小戏和单中出戏,一种是连台本戏。

小戏和单中出戏,是相对于大戏而言,是指小型的、单出的折子戏。连台本戏是我国戏曲剧目中的一种,是指连日接演的整本大戏,起源于民间的节庆演出。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吕剧中的小戏,有90多出剧目。小戏是吕剧传统戏中的基本剧目,多取材于民间生活故事和民间传说,有的取材于历史小说的片断,以反映惩恶扬善、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男女爱情等为基本内容,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

这些戏的故事情节紧凑,生活气息浓郁,语言生动质朴。大多数剧目主题思想积极鲜明,表达了劳动人民反抗压迫、婚姻自主、家庭和睦的强烈愿望和美好理想。

如《蓝桥会》、《梁祝下山》、《老少换妻》和《白蛇传》等剧目,批判和揭露了封建婚姻制度,反映人们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的思想愿望。

《打关西》、《退婚记》和《打蛮船》等剧目,反映了穷苦人民反抗压力,揭露和鞭挞恶霸豪强的思想感情。《姊妹易嫁》和《空棺计》等剧目,讽刺和鞭笞了嫌贫爱富、为富不仁的势利小人。

《小姑贤》、《三打四劝》和《后娘打孩子》等剧目,反映了人民群众希望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的美好愿望。

还有一些描写民间风趣故事的传统小戏,如《王小赶脚》等,也具有较好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王小赶脚》故事说的是一位小媳妇回娘家,和赶毛驴的一个情窦初开的小孩王小一路说笑、逗乐、打情骂俏的故事。

有时候王小很明白地说一些“坏话”,可也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实质的攻击性,因此小媳妇乐意和这种人交流。

一开场,半大不小的毛孩子王小即开始夸耀他的小毛驴多么可爱,而后说了几句定场诗:

为人别赶脚,赶脚受辛劳。

人家骑着驴,我得跟着跑。

赶脚者,脚夫也。

话的意思是,王小的那头小毛驴不是他的,他只是为掌柜的打工而已。于是,小媳妇一出场便唱了一大段《二姑娘要回娘家住几天》。这个唱段应该是全剧的精华所在,十分好听,也很有特色,如:

六月三伏好热的天,

二姑娘行程奔走阳关,

俺婆家住在了二十里堡,

俺娘家住在了张家湾。

俺在婆门得了一场病,

阴阴阳阳的七八天。

大口吃姜不觉得辣,

大碗地喝醋不觉得酸,

人人都说俺是那个样儿的病,

俺不是价,怎么浑身发酸不爱动弹?

二姐今年才二十二,

嫁了个丈夫他三十三。

二十二、三十三,

他比我大着那十一年。

人人都说俺女婿大,

嗨,大不大的俺可不嫌,他知道疼俺。

今天我要回俺娘家去,

俺丈夫一把拉我到床跟前。

我问他还有什么话,

他偷偷地递给俺二百钱。

他说道,这一百给你雇毛驴,

那一百饿了你打打尖……

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个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的小媳妇,话里话外地透着夫妻恩爱、怀孕初始的某种幸福感。这样的农村小媳妇跟半大不小的毛孩子一碰面,少不得在买卖中讨价还价。

于是,王小却趁机要占她的便宜,他要跟她攥攥手。他这个攥手,也有他的道理,牲口市上的生意都是通过攥手伸手指头成交的。

二姑娘不同意,要跟他明着来,待讲到160个钱,二姑娘再也不添了,王小就又开始使坏了,连着问了几遍你不添了?你这一辈子也不添了?这里是王小暗指她“添孩子”。

上路不久,二姑娘突然有不适之感。王小知她有病之后让她下来歇一歇。二姑娘这才才告诉他,她这病死不了人,只是“大口吃姜不觉得辣,大口喝醋不觉得酸”。王小就又说:“你这个病,不说我也知道……”

这出剧情节细致生动,群众语汇丰富,表演朴实自然,非常具有生活化。因此,在广大农村极有观众缘。而吕剧又恰恰适合演这些生活化的小场景,小情趣。

另外,这一剧目的还有其他特点:一是唱腔非常好听,舒服流畅,味道独特,酸酸甜甜;二是剧本非常好,生动活泼,文字有民间特色;三是演员表演绝妙,配合默契,做工表情生动,例如,王小的憨直和二姑娘的有些飞媚眼、勾下巴、偷笑的动作,显得质朴健康,又独具乡土风格。

吕剧的基本剧目取材于民间现实生活,能准确贴切地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与思想感情,它表现其家庭伦理、夫妻关系、男女爱情、讽刺时弊、惩恶扬善,其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朴实、幽默风趣、真切感人。

[旁注]

秀才 隋代始行科举制,设秀才科。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称秀才。后废秀才科,秀才遂作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后来,宋代为士子和应举者的统称。明代曾一度采用荐举之法,亦有举秀才。明清时期,秀才亦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生员。

武大郎 是我国古典小说《水浒传》和《金瓶梅》中的一个人物。他是武松的哥哥,潘金莲的丈夫。武大外貌不扬,身材短矮,常被人欺负,并得了“三寸丁谷树皮”的外号。武大郎的故事在我国民间戏曲中非常多见。

四平腔 古代戏曲剧种,弋阳腔的支派之一。明代嘉靖年间由传入徽州一带的江西弋阳腔演变而成。盛行于清代期初,曲调活泼,速度较快,有帮腔,后受昆腔影响,发展了“吹腔”清代中叶以后,四平腔被某些地方戏曲如徽剧、婺剧、调腔等所吸收,成为其常用腔调之一,而不作为独立剧种存在。

丹田音 京剧声乐名词。演员歌唱时肺部蓄足气,小腹用力,气似从丹田发出声。传统演唱戏曲练声方法,也认为丹田音最能响堂,即声音送得远,听得清。

高胡 高音二胡的简称,其形、构造、演奏弓法与技巧以及所用演奏符号等,均与二胡相同,只是琴筒比二胡略小,常用两腿夹着琴筒的一部分演奏。

古筝 是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我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古筝是一件伴随我国悠久文化、在这片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

碰铃 碰奏体鸣乐器。广泛用于歌舞、戏曲音乐伴奏及民间器乐合奏中的打击乐器。用响铜或黄铜制作。其形如一对杯状小钟,铃底有孔系绳穿连,两只互击发音,亦有单铃置于棍端,用金属签击奏,其音色清脆悦耳。响铜制的铃延音悠长,黄铜制的铃延音较短。

长翅帽 宋代大小官员戴的帽子。发明人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长翅帽除了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时须戴上,戴上它官员只能面对面交谈,因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难排列在一起交头接耳,保持了朝堂严肃性。

宋江 是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梁山一百单八将之首,性格沉稳、仗义疏财、有策略、指挥能力强,也是我国戏剧曲目中的重要人物。

水袖 传统戏曲中的特技之一。水袖是演员在舞台上夸张表达人物情绪时放大、延长的手势。在戏曲中,可运用水袖的修长、多变来表现人体形态和思想感情。

杨排风 是杨家将中天波府里的烧火丫头,自幼在杨家长大,性情泼辣、勇敢,像个男孩儿,专爱与刀、枪结伍为伴。她善使一把烧火棍,由于武器奇特,杀法独特,大败辽军,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

髯口 戏曲舞台上,生、净、末、丑各行角色所戴的髯口,又称“口面”,是代表人物面部的两腮和颏下部分生长的胡须的象征物。早期的髯口似用细绳所拴,三绺髯、满髯都较短,紧贴面颊,后来改用铜丝作挂钩,趋向夸张、装饰,式样上也逐渐丰富。它是代表剧中人物年龄、性格的一种不可少的化装装饰。

《白蛇传》 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在清代成熟盛行,是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

[阅读链接]

吕剧现代戏的创作演出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主要剧目有《李二嫂改嫁》、《明明上当》、《张大友被骗》和《王秀弯》等。

吕剧现代戏的题材大多是从社会生活中某侧面,以典型的故事或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地去表现人民群众勤劳、智慧等传统美德,赞扬劳苦大众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斗争精神,反映了他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这些剧目中,描写各种妇女形象的戏最多。这些戏对深受压迫和奴役的妇女表现出了深切的同情,极力倾吐她们的心声,受到广大妇女的喜爱。因此,吕剧有“贴心袄”、“拴老婆被子”的美称。

正是这些成就,使它们成为吕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剧目,因此这些戏至今仍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