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花鼓为主的四平调

自明代以后,由于昆腔、高腔,皮黄及梆子腔的兴起,影响和推动了各种戏曲艺术形式的发展。各路的花鼓在清代末年,先后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分别演变为另外的几个剧种。

最初,花鼓是由男女两人演出,男扮身挎花鼓,腰系彩绸,女扮古装粉面,头戴绣球。两人边歌边舞,活泼又有风趣。

当时演出时没有弦乐,乐队只有一个梆子,一个鼓,一个镲,一个锣,敲打起来非常单调,所以又叫“干砸梆”,演唱形式当然也非常单调,只能在小戏台上演出。

20世纪前期,花鼓艺人庞学文、杜学诗的花鼓班到济南后,得到南岗子戏院主人支持,赁借旧戏箱及全套锣鼓,开始登台演出。

并且,在群众、院主的建议和帮助下,女角脱去高跷,男角摘下花鼓,穿上戏剧服装,模访戏曲化装,首次登台演出,并由艺人王汉臣向京剧访师学艺,由此,花鼓向戏曲化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1934年,邹玉振的花鼓班与他们合班,称“大兴班”,群众呼之为“老梆子”。

之后,在商丘县演出时由院主、艺人燕玉成、许若海、王培军、庞士荣、刘玉顺等人共同研讨,根据花鼓中男、女演员均用本嗓演唱,曲调四平八稳,且苏北花鼓中又有“平调”的名称,因而便提出借四平八稳之意,用花鼓“平调”之称,各取一字,定名为《四平调》,被广大花鼓艺人欣然接受。

后来,老艺人们下决心对剧种进行改革,邹玉振率领王汉臣、刘汉培、燕玉成、尹艳喜、郭镇芳、王华香、许若海、王庆元、庞世英等30多人,在安徽界首沙河刘集,请来了著名的豫剧弦手杨学智,坐地三个多月,对四平调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

他们在这3个月里日夜奋战、忍饥挨饿、殚精竭虑、苦心琢磨。这期间,他们的主要成就就是解决了弦乐伴奏的问题,并对戏剧唱腔进行了改革。

之后,四平调剧团排演了《陈三两爬堂》,邹爱琴扮演主角陈三两,王汉臣扮演陈奎,他们的表演技艺精湛,珠联璧合,使四平调迅速在苏鲁豫皖一带红火起来。

这期间,剧团涌现出了大批的优秀演员,他们的唱腔各具特色,形成了多种风格和流派,成了其他剧团学习的榜样。其中,邹爱琴以浑厚、奔放、淳朴、流畅的演唱风格成为四平调女演员的一面旗帜。

四平调就是这样,在老艺人们努力下走到了戏剧事业的顶峰时期。当时,剧种的足迹延伸到了东海之滨,秦晋高原。

剧团长期不辞劳苦,奔赴民间演出,受到了群众的喜爱,得到了群众的欢迎,使四平调成为了名震一时的戏曲。

四平调的唱词通俗易懂,乡土特色浓郁,有民间口头文学的特色。它唱腔旋律优美、纯朴、抒情缠绵,叙事性较强,有梆子音乐的风格特点。

四平调与二黄声腔很接近,因此四平调也叫“平板二黄”,它是从安徽青阳腔的滚调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在京剧传统剧目中除了花脸行当外,其他各行当均有四平调唱腔。四平调唱腔与二黄原板相近,兼备了西皮二黄两种风格的腔调,京胡要用二黄把位伴奏。

四平调的板式不多,只有原板、慢板两种板式,而这两种板式的旋律基本相同,只是节奏和行进速度上有别。因而把中速节奏的称为“四平调原板”,把慢节奏的称为“四平调慢板”。

四平调唱腔和节奏的变化甚为自由灵活,不管多么复杂和不规则的唱词都可以用四平调来演唱,四平调与二黄声腔最大的不同,就是上下句的落音十分随意。京剧梅派名剧《贵妃醉酒》基调就是四平调唱腔。

四平调与二黄唱腔的连接十分谐和。四平调的旋律委婉缠绵,华丽多姿,适合表达多样的情感。京剧旦角行当的各个流派,都有别具一格的四平调唱段。

四平调的传统剧目有《小借年》、《陈三两爬堂》、《三告李彦明》、《小姑贤》、《吕蒙正赶斋》等50余出,排演的现代戏有20余出,板式唱腔的名称,诸说不一。

根据花鼓戏的板式分为二四板、平腔、紧板、直板、散板等,基本唱腔通常由4个乐句组成,4句一翻。旦角唱腔近似评剧,小生近似京剧,须生和花脸唱梆子腔。除旦角外,其他角色有时行腔与弦音不一致,最后才统一起来。一般唱完一段时,最后一句留给其他角色唱。

四平调的伴奏乐器以高音二胡为主,还有笙、笛、唢呐、扬琴、二胡、三弦、琵琶等。

总的来说,四平调是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戏曲剧种,《陈三两爬堂》、《小包公》、《哑女告状》等都是深受群众欢迎的剧目。

同时,由于四平调从开创以来的演变发展过程脉络清晰,有证有据,被人称为“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缩影”。四平调在我国的戏曲艺术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旁注]

绣球 一般由彩绣做成,是我国民间常见的吉祥物。在古代,有些地方有一个风俗,当姑娘到了婚嫁之时,就预定于某一天,让求婚者集中在绣楼之下,姑娘抛出一个绣球,谁得到这个绣球,谁就可以成为这个姑娘的丈夫。在很多地方,抬新娘的花轿顶上要结一个绣球,意图吉庆瑞祥。

镲 又称之为钹。铜质圆形的打击乐器,两个圆铜片,中心鼓起成半球形,正中有孔,可以穿绸条等用以持握,两片相击作声。古称“铜钹”、“铜盘”,民间称“镲”。打击乐器,是碰奏体鸣乐器的一种。

滚调 戏曲名词。明代弋阳腔、青阳腔等剧种在传奇剧本的曲词前后或中间,加进接近口语的韵文或便于朗诵的短句,使曲词易懂收到更好的效果。念词称“滚白”唱词称“滚唱”。

《贵妃醉酒》 源于乾隆时一部地方戏《醉杨妃》的京剧剧目,该剧经京剧大师梅兰芳倾尽毕生心血精雕细刻、加工点缀,是梅派经典代表剧目之一。有资料说此剧源自昆曲剧目,由其唱词结构可见一斑,尤以开场的四平调为京剧珍品。

[阅读链接]

四平调唱腔艺术,经过花鼓艺人们的不懈努力,在发展中逐渐成熟,特别是戏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王凤云继承和发展了其母王桂芳的唱派,唱腔婉转明快、跳跃奔放、刚柔相济。

1962年,王凤云移植了评剧大型古装戏《花为媒》,得到戏曲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的亲授,她大胆吸收了评剧的戏曲音乐,使四平调唱腔艺术更加丰满。

王凤云还大胆地对四平调唱腔进行了创新,成功地研究出“慢三眼”式的宫调之后,又研究出“慢三眼”式的“徵”调,这是四平调艺术领域里的一项丰硕成果,形成了别树一帜的四平调艺术流派,得到了戏曲专家们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