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学时代

雪莱既聪慧又热衷于读书,他的智力在少年时代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1804 年,这个十二岁的少年便进入伊顿中学学习。

在此之前,他已受过良好的教育。还在六岁时,就曾就学于一个叫爱德华兹的牧师。十岁时,进入私立寄宿学校——基督教学校学习。在这里,他除了学习天文学、数学、地理等课外,还学习了希腊文、拉丁文和法文。这为雪莱日后成为具有多种外语素养的出色翻译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伊顿中学为亨利六世创立。是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的预备学校,位于历代国王居住的温莎堡附近。校内多为贵族子弟,他们都以能与王室毗邻和深受庇护而引为骄傲。为此也使他们能够习惯于忍受毫无生气的学习生活和各种形式的束缚乃至凌辱。

这个学校施实一种传统的烦琐教育。宗教的蒙昧主义是它的灵魂,阻碍新思想和科学的传播是它的目的。它依据同一模式塑造仪表文雅、思想保守、伪善矫饰的未来皇家官员和公务人员。它需要的是循规蹈矩,而不是独创精神。为此,还实行残酷的鞭挞制度以维持校风。

雪莱入校的第一天,就对一切形式的束缚怀抱仇恨。在伊顿中学,这个以残酷的惩罚为荣的小世界,保存着普遍流行的一种恶习——“学仆制”。低年生要为高年生服杂役,如铺床、提水、擦皮鞋等,若低年生不想尽职, 就会遭到残酷的惩罚。这是永远沿袭的无形法规,以至受害者也从不怀疑它的合理性。雪莱深受其害,但却从未屈从。

雪莱出现在一群庸碌、凶恶的纨裤少年中间,显得颇为与众不同。只凭他的闪光的蓝眼、卷曲的黑发、秀美的面容、苗条的身材、少女般的风度, 就招来嫉妒的冷眼。若论才智,他那具有锐敏感觉的心灵和鄙弃一切传统成规和法则的精神,更遭到周围人的反感。他入校不久,就有个强横的人,想轻而易举地在这个柔弱的孩子身上,建立自己的权威。但他马上沮丧地意识到,只要施加一点点迫害于雪莱,就会遭到疯狂的反抗。于是,一群恶意的少年便结伙组成“恼雪团”,来对付这个有着不可摧毁的意志的弱者。

当发现他在草地上读书时,他们便聚拢来,将他逼到墙根,从四面八方向他投掷肮脏的泥球,然后,像恶狗狂吠一般,用各种刺耳的声调不断地高喊:“雪莱!雪莱!⋯⋯”接着会有人上前撕破他的短衣,掐他的肉,踢掉他腋下的书,踏在污泥里。直到雪莱射出疯狂的目光浑身颤抖时方才一哄而散。

持续不断的折磨,丝毫没使他屈服,每当此时,只有太晤士河的河水, 能冲去他对丑恶人世的记忆。他躺在河边,倾听着自然的乐音,继续读着书, 直到黄昏。

雪莱对该校的主课——诵读荷马、维吉尔、贺拉斯等古希腊、罗马大诗人的原文选读本,早已熟悉,对选修课,学生都极不重视的自然科学,却发生了特殊兴趣。同时,他还抽出大量课余时间阅读哲学著作,孜孜不倦地阅读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和葛德汶、潘恩的著作。特别是葛德汶的《政治正义性的研究》一书,尤使他激动。

每当雪莱受辱之后,他都要走向花开如繁星的草地上,坐在淙淙的流水旁,思索着这些哲学家的著作,默想着人类的灾难。他感受到理性和自由的可贵。每当他回望远方伊顿校园高大的塔楼时,便把它看成是凶残、纷扰的人世的象征。他默默发誓,决不与自私者和权势者为伍,对危害人类的一切丑恶事物,一定要加以抨击。就在这种环境里,雪莱形成了自己的叛逆性格, 萌发了早期的民主思想。

雪莱此时依然对英雄传奇和神怪小说发生浓厚兴趣。每当假期回到菲尔德庄园,他便同伊丽莎白和哈丽特一道,把新的收获熔铸到《札斯特罗齐》里。这部小说,直到他进入牛津大学时方才竣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