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与“13”

13 在中国古代是个吉祥的数字。

据《隋书》、《唐书》记载,皇帝上朝的时候所穿朝服和大臣相同,区别之处在皇帝的金带上加有 13 环,以示尊贵。汉武帝开边扩境,南置交趾, 北置朔方,将全国分为十三部(邵)。元明沿袭这一制度,一共设十三省。于是,民间口语“十三省”便成了全国的同义语。陕北民歌《蓝花花》里唱的“一十三省的女儿啊,唯有蓝花花好”,正是此意。

《易》、《诗》、《书》、《礼》、《春秋》,汉代称为五经。到了唐代,加《周礼》、《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合称为九经。以后又加《孝经》、《论语》、《孟子》和《尔雅》,称为《十三经》,是儒家奉为经典的必读之书。

古籍篇目使用 13 这个数字的,最著名的当推《孙子兵法十三篇》,简称

《十三篇》。《汉书·艺文志》中的《漆雕子十三篇》、《闾丘子十三篇》、

《风后十三篇》,还有唐诗人李贺的《南园十三首》,也很有名。

一些机构也喜欢使用“13”,晋代侍御史下面设立十三曹,明代太医院分为十三科,清代广州商业组织叫十三行。艺术与 13 有关的就更多。“十三柱”指的是筝:“十三徽”指的是琴。唱词的韵脚编为十三辙。戏曲界有“同光十三绝”。清末小说家文康在《儿女英雄传》里塑造了侠女“十三妹”。书法碑贴有“十三行”,指王献之书《洛神赋》残存的一段。十三楼,是宋代杭州的名胜,苏东坡有句云:“游人都上十三楼。”

宝塔,往往造成 13 层。无独有偶,明陵恰好也是 13 座。如今坐落在北

京昌平的长、献、景、裕、茂、泰、康、永、昭、定、庆、德、思等 13 座陵墓统称为“十三陵”。

此外,在我国老北京一带,还有两个有名的“13”。一个是百年老店同仁堂药铺的名药,号称“十三太保。”这十三味中成药是: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再造丸、至宝丹、安坤赞育丸、紫雪散、活络丹、虎骨酒、参茸卫生丸、女金丹、牛黄清心丸、十香返生丹、乌鸡白凤丸。另一个是北京人爱养鸟,所饲养的百灵、画眉等仿其他鸟的动物的叫声,最多的“叫口”为“十三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