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三”

东汉末年的董遇善于抓“三余”时间读书: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宋人朱熹认为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提出作文应“先标三准”:即根据思想感情定体裁;根据体裁选事例;提炼文辞显重点。

著名学者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一、事业或治学刚刚开始,未来路程遥远;二、事不易为,要舍得下苦功,不走回头路;三、经过辛勤耕耘,享受到苦尽甜来的愉悦。

鲁迅先生终身酷爱读书,其读书方法有三: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翦伯赞学习经典著作的三条方法:一是通读;二是重点读;三是做笔记。陈景润在摘取“哥德巴赫猜想”这颗“皇冠上的明珠”后说,学习数学

要有三心:信心、决心、恒心。

苏步青教授提出,治学要取得成绩,就要有好的学风。这种学风有三个方面:第一要严肃,第二要谦虚,第三要刻苦钻研。

俄国著名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对立志于科学的青年有“三个祝愿”:一、循序渐进,二、谦虚,三、热情。

爱因斯坦的成功经验有三:一、艰苦的工作,二、正确的方法,三、少说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