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时建成居庸关云台

1271年,忽必烈正式建国号为“大元”。1272年,忽必烈在大都定都,大都也就是后来的北京。在定都大都以前,忽必烈把开平,也就是后来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作为上都。

这时候,元世祖统领下的疆域辽阔,包括后来的内蒙古高原地带都是元朝的国土,所以居庸关一带就不是防御重点了。这里变成了元朝皇帝往返于大都和上都的重要通道。

据古籍上记载,“每岁至驾行幸上都,并由此途”,也就是说元代的皇帝每年都要回内蒙古家乡看看,而且都要经过居庸关。

作为皇帝经常走的御路,居庸关内的关沟峡谷20千米的山路得到一定程度的修整。在这一时期,居庸关的经济、文化出现了一个飞跃。

与此同时,元朝皇帝还把居庸关作为了自己的行宫,使这里的建筑有了空前的发展。当时,居庸关内建有花园、寺院和皇帝住宿的地方,并在峡谷的南北口建了两道大红门,作为居庸关的南北大门。

另外,在居庸关南北两口,还设了千户所,后来又改成万户府,驻兵3000人,主要是用来缴巡盗贼。

据《顺天府志》记载:一次,元顺帝路过居庸关时,看到这里的山川拱抱的形状,想到祖先打江山的辛劳,于是就在两山之麓建一个“西域浮屠”,在下面通道路,可以行人,意思是希望塔下经过的行人受到佛法的保佑。

元朝文人熊梦祥写的《析津志》上也这样记载:

至正二年今上始命右丞相阿鲁图,左丞相别儿怯不花,创建过街塔。在永明寺之南,花园之东,有穹碑二,朝京而立,车驾往还驻跸于寺,有御榻在焉。其寺之壮丽,莫之与京。

可见,元代时居庸关已经有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其中就有过街塔,气势宏伟的永明寺、穹碑、花园等,还有像棋盘一样排列整齐的房舍和皇帝及随行人员居住的宫室建筑。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居庸关内这些宏大的建筑群,最终因为各种原因已经不复存在了。仅有过街塔的基座保存到后来。

这座基座也被称为居庸关云台,坐落在居庸关关城之内,始建于1342年,1345年落成。云台上原矗立着三座喇嘛塔,俗称过街塔,塔北有寺,名永明寺,在元末明初时被毁。

1439年,人们在云台基座上又重新建造了一座寺院,名安泰寺,该寺于1702年又全部被毁,后来变仅存了过街塔的基座。

基座部分即是云台,它全部是用大理石砌筑而成,平面为东西向矩形,底部东西长26.84米,南北深17.57米,台顶部东西长24.04米,南北深14.73米。台体的中间开一南北向券洞,高7.27米,宽6.32米,券洞的顶部用五边折角的砌筑方法砌筑而成,上面保存有精美的元代石雕。

台顶部有两层,底部出挑石平盘上刻云头、下刻兽面及垂珠图案,顶部四周的石栏杆、望柱头、栏板及向外挑出的螭头均保持元代的风格。

券门及券洞内两壁上镌有极珍贵的元代遗物。

其中,券门两旁刻有交叉金刚杵组成的图案,以及象、龙、卷叶花和大莽神,正中雕金翅鸟王等。券洞内两壁及顶部遍刻佛像,佛像造型生动,雕刻技艺高超。

据专家考证,这些石刻造像具有典型的藏传佛教萨迦教派的特征。

券门两壁刻有四天王像,这是整个浮雕群中最醒目的部分,各高2.75米,宽3.65米左右,身材魁梧、气势威猛。

四大天王手中所持物品为剑、琵琶、伞和蛇,在佛经中分别寓意风、调、雨、顺。作为护法神,天王被塑造成威武而森严可怖的形象。

他身躯魁梧,身穿战袍和盔甲,手中拿着一把利剑,面目凶恶,满脸横肉,眉头紧锁,不怒自威。天王坐在高台上,左右两边分别侍立着鬼卒和武士,脚下还有两个小鬼,突出了一种威严的气势和力量感。

从细节上看,天王战袍上的飘带上下翻飞,动感十足,是这件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

云台券门两壁四天王的空间处,还有用梵、藏、八思巴、畏兀儿、西夏、汉等6种文字镌刻的《如来心经》经文、咒语、造塔功德记等。

西夏文是纪录我国古代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创制于1036至1038年间,当时约有6000多字流行。八思巴文是元世祖忽必烈命其帝师八思巴创立的蒙古新字。它脱胎于藏文,采用拼音的方式书写,并于1269年颁诏推行。

以上两种文字流传时间很短便废弃不用,而居庸关云台上保存下来的石刻文字对破译古代文字,以及研究西夏、蒙古历史都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云台券门顶部刻还有5个曼荼罗,即五组圆形图案式佛像,佛界称其为坛场。坛场的设立有保护众佛修炼铁,防止魔众侵犯的意思。五曼荼罗的主尊佛像,由北往南依次为: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阿佛、金刚手菩萨、普明菩萨。

其中,除释迦牟尼为佛祖之外,其他四菩萨在此显现,则有四方教主的意思。五曼荼罗连同其他佛像,共197尊。

云台券门顶两侧的斜面上,还刻有十方佛,在每方佛的周围还分别刻有小佛102座,共计小佛1020座,取共千佛之意。

据说,这些小佛刻画,是明朝正统年间,修建泰安寺时,由镇守永宁的太监谷春主持补刻的。连同十方佛下的菩萨、比丘,券顶两侧共有刻像1060尊。

此外,云台券门的南北券面上,还雕刻着造型独特的一组造像,其中有大鹏、鲸鱼、龙子、童男、兽王、象王等,佛界称其为“六拿具”。

大鹏寓意慈悲鲸鱼为保护之相,龙子表示救护之意,童男骑在兽王上自然是寓意福资在天,而象王则有温驯善师的含意,券面最下端的石刻纹饰为交杵,又称羯魔杵、金刚杵。原本为古印度的一种兵器,在此为断烦恼、伏恶魔,护持佛法的法器。

从整体来看,居庸关云台浮雕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堪称元代雕刻艺术的精品之作。

当年,为元朝皇帝修建的行宫,以及过街塔等建筑修成后,这些建筑与居庸关附近的峰峦、山川、树木互相辉映,形成皇家驻跸的胜地,成为盛极一时的地方。

为此,可以说,居庸关在前面的朝代中是出于重要的军事地位的,但到了元代,则相对比较安定。

[旁注]

元世祖(1215年~1294年),孛儿只斤·忽必烈,蒙古族,元朝的创建者,是监国托雷的第四子,他在位期间,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元朝,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位35年,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

浮屠 指对佛与佛教徒的称呼;也有和尚僧人的意思。据说,在西晋初年,洛阳一带造立寺塔者不少,达官显贵多有舍宅为寺者。译经三藏竺法护亦于长安青门外营建寺院,精勤行道,教化远近道俗。又有将佛教建筑概称为浮屠,后渐转为专指高塔而言。

券洞 又称拱券、法圈、法券,简称拱,或券,是一种建筑结构。它除了竖向荷重时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外,还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其外形为圆弧状,由于各种建筑类型的不同,拱券的形式略有变化。

云头 指古代建筑屋檐上云状的装饰物。在古代的建设上,可以看见许多装饰,如桃尖梁头,各种的云头或荷叶形的装饰,绝大多数就是在结构构件上的一点艺术加工。

券门 本指门窗、桥梁等建筑成弧形的部分。在古代,由于平时不少士兵是守在城下的,一旦有战事发生,即要登城参加战斗,所以在长城内侧每隔不远就建有一个圆拱形小门,称作“券门”,有石阶通到城墙顶上。

曼荼罗 也叫坛城,在古代印度,原指国家的领土和祭祀的祭坛。但是现在一般而言,是指将佛菩萨等尊像,或种子字、三昧耶形等,依一定方式加以配列的图样。又译作曼拏罗、满荼罗、曼陀罗、漫荼罗等。意译为坛城、中围、轮圆具足、坛城、聚集等。

比丘 佛教语。梵语的译音。意译乞士、董士、破烦恼、除馑。满20岁,受了具足戒的男子称作比丘。比丘需守二五六条戒律。然而和尚一词在佛教中实际不是每个受具足戒,乃至出家的人可以称呼的。一般只有寺院的住持才能叫和尚。

金刚杵 又叫做宝杵、降魔杵等。原为古代印度之武器。由于质地坚固,能击破各种物质,故称金刚杵。在佛教密宗中,金刚杵象征着所向无敌、无坚不摧的智慧和真如佛性,它可以断除各种烦恼、摧毁形形色色障碍修道的恶魔,为密教诸尊之持物或瑜伽士修道之法器。

[阅读链接]

居庸关云台上的四大天王石刻是护持佛法,镇守国家四方的尊神。

据说,明朝正德年间,武宗皇帝朱厚照微服出游,夜间骑马偷偷混出居庸关时,他的坐骑见到四大天王像,吓得不敢前行。无奈之下武宗下令用烟火把四大天王像熏黑了,才得以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