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塞尊崇——雁门关
在我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千米处,一座海拔1000多米的山峰,横亘在雁北高原与南屏忻定盆地之间,相传古时因有一只神雁落于此山,因而得名雁门山。
峻拔的雁门山上,内长城蜿蜒于山巅之间,犹如玉带联珠,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山联成一体,长城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
雁门雄关,“天下九塞”属第一,从战国时期开始,这里就是战略要地。从唐代开始,人们将它称为“雁门关”。
赵王为建长城而始建勾注塞
公元前7世纪前后,正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在这个时期,我们国家形成了很多了个诸侯国,其中,以楚国、齐国、中山国、魏国、韩国、秦国、燕国和赵国等最为著名。
在这一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防止自己国界周围的诸侯国的入侵,便开始在自己的诸侯国边界修建起了保卫自己国家的长城。
公元前333年,赵国的君主赵肃候命人以赵国南部、魏国北部的漳水、滏水的堤防为基础,筑建起了第一段赵国长城,以防御周围的魏国和齐国的攻击。
当这条长城建成后的30多年时,赵肃的儿子赵武灵王为了防御位于赵国北面的胡人和匈奴,又命人在内蒙古云中、雁门、代郡一带修筑了赵国的第二座长城。
为了巩固这第二座长城的防御力量,在修建这座长城时,赵武灵王又专门命人在雁门山一带修建了一座防御关塞,并因山而名为“勾注塞”。而这座著名的关隘便是最早的长城关隘雁门关。
不过,虽然这座关隘是在赵武灵王时期始建的,但是,雁门山这个地方却在很早以前就存在了。
据说,雁门山在古代被称为勾注山、勾注陉、陉岭,或称西隃、西陉。在我国古籍《穆天子传》卷一道:“甲午,天子西征,乃绝隃之关登。”
这时雁门山被称作“西隃”之名,第一次出现在古籍中。
后来,西晋文学家郭璞曾经加注:“登,阪也。疑此谓北陵西隃。隃,雁门山也。”《尔雅》上也说:“北陵西隃,雁门是也。”
这些古籍上的资料证明,雁门山最初的名字是叫“西隃”的。
勾注山是北岳恒山其中一支,横亘100余千米。《山西通志》记载:
山西起分水岭,得漯水源,为宁武之天池;东讫平刑关,连枚回岭,及浑源之恒岳,横亘二百余里,介滹沱、桑乾两川之间。
关道北出,通大、朔、宁三府地。古曰西隃,亦曰西陉,又曰陉岭。
雁门山又是勾注山的其中之一段,当时勾注山名气大,所以笼统地称为勾注山。
战国时,因此处地势险要,塞外又是戎狄之区,也就是林胡、楼烦、襜褴等民族所居之地,所以赵国便在这里“筑城守道谓之塞。”
后来,在《吕氏春秋·有始览》中曰:“何谓九塞?太汾、冥阨、荆阮、方城、殽、井陉、令疵、勾注、居庸。”
而这里的“勾注”便是后来被称作雁门关的关隘。
这座关隘位于山西代州古城北20千米处,北岳恒山主峰雁门山中。
雁门山因两山东西对峙,其形如门,飞雁出于其间而得名。勾注塞高踞雁门山上,切断了塞北高原通向华北的一条重要通道。
它的东面连接紫荆关和倒马关,西面连接宁武关和偏关,均为后来的万里长城上的重要关隘。
当年,赵国命人修成这座关隘以后,又在此地设置了雁门郡,并命赵国名将李牧常驻此地以防匈奴的进攻。
历史上,李牧是与白起、廉颇、王翦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千字文》上就有:“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的说法。
在雁门关一带,一直流传着关于李牧的传说。据说,李牧小时候家境贫寒,父亲早丧,与母亲相依为命。十几岁就每日上山砍柴,母亲为他人帮工做针线,母子二人过着凄惨的日子。
成年后,李牧的母亲去世后,李牧偶然得到了一把宝剑,便决定把宝剑献给赵王。
可是,当李牧带着宝剑见到赵王时,宝剑却又变成了一条青龙飞走了。
赵王激动万分,对着满朝文武大臣说:“这是宝剑荐英才,李牧你就是我的宝剑,当今雁门郡外,匈奴经常犯我边境,命你为大将军去抵御匈奴去吧。”就这样,李牧就被派到雁门郡上,驻守着赵国的北大门。
李牧来到雁门后,励精图治,一改以前和匈奴交战的方法: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这段话是《李牧传》里的记载,大致意思是这样:李牧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教士兵射箭、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侦察人员,优待战士。
制定规章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处斩刑。”
这样一来,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
李牧这样的做法当然让人很怀疑。匈奴认为,李牧弱不禁风,所以很是耀武扬威,而李牧自己的属下呢,更是觉得李牧窝囊,便瞧不起他。
这时,赵国的国王换成了赵惠文王,赵惠文王知道了李牧的事情后,赵王便让李牧赶紧出战,但李牧不听,依然如故,愤怒的赵王罢了李牧的官,并找别人代替李牧。李牧便只好回家去了。
但是,赵王换将的结果总是打败仗,同时证明李牧的战略是无比的正确。
赵王一看不行,只好重新请李牧出山,而这时的李牧和赵王讲开了条件:“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道:‘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如约出山,继续来到雁门做守将,还是坚持原来的战略思想,“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
又过了几年,士兵们每日在雁门郡操练,而且又得到了很多赏赐,所以士气高昂,皆欲死战,李牧看到形势向有利方向转化,于是选了1000多辆马车,近万匹快马,以及数十万的士兵,并亲自领兵进入匈奴的地盘,将匈奴打败。
之后,李牧又带领大军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10多年,匈奴再也不敢靠近赵国边城。
后来,勾注塞附近的人为了纪念李牧对此关隘的守护,人们在此关隘的附近,建成了李牧祠。
这座李牧祠一直保存到后来,位于关城天险门外东侧,亦称武安君祠、靖边祠、镇边祠。
祠宇建筑规模宏大,山门前有石砌平台,上竖石制旗杆1副,配设石狮一对。正中左右各筑踏朵台阶,并配以石雕石栏柱石栏板。
山门两旁建有钟鼓二楼,祠院分前后两时,前院两侧为厢房,正面过殿供奉李牧塑像,背面供有韦陀像。过殿两侧留过道,设东西库房。后院正殿为大雄宝殿,供有一佛二菩萨。
正殿左为方丈,右为祖师堂,东西配房为师房。在主殿东边,顺台阶而下有窑屋多孔,名“九窑十八洞”,石基砖券曾为兵堡。祠内悬挂朱衣道人傅山亲笔对联:
重台唱法祥云遍覆菩提树;
莲台传经瑞口光临极乐天。
此外,在祠堂内,还有古代的残碑13通。
当年,自从李牧在雁门郡命兵操练,并打败匈奴、襜褴等军以后,勾注塞便成为历代王朝的作战要地。
不过,勾注塞正式被称为雁门关却是在唐朝初年,当时,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古籍《唐书·地理志》中描述这里:
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径关,亦曰雁门关。
这是勾注塞第一次被人们称为“雁门关”。
后来,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等朝代在雁门关设置关城约四百余载,到元朝时,还设又千户所,不过,到元朝末年以后,雁门关的关城均被毁掉,不复存在了。
[旁注]
漳水 位于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境内,是京山县四条主要河流之一,其名始见《水经注》。漳水从湖北省随州市入京山县境,东南流经坪坝、晏店、小寨子,流入安陆市境,注入涢水。漳水在京山县境内,河道纵穿坪坝镇全境,横贯罗店镇北部边缘,全长40余千米。
《穆天子传》 是古代记述周穆王事迹而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作品。又名《周王传》、《周王游行记》。为汲县魏襄王墓所得竹书之一。共6卷。前5卷记周穆王驾八骏马西征之事;后1卷记穆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别名《盛姬录》。
《尔雅》 是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楼烦 是北狄的一支,约在春秋之际建国,其疆域大致在今山西省西北部的保德、岢岚、宁武一带。另外有一种说法认为,古楼烦国不是戎狄之国,而是周天子所封诸侯,为子爵。到战国时期,楼烦国以其兵将强悍,善于骑射,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于是,赵武灵王便向楼烦等部落学习,推行“胡服骑射”的构想。
廉颇(约公元前327年~公元前243年),嬴姓,廉氏,名颇,山西太原人。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曾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晋阳,赵王封他为上卿。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千字文》 即由1000字组成的韵文。南朝梁武帝时期,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奉皇命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1000个字,编纂成文,是为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千字文》。文中1000字本来不得有所重复,但周兴嗣在编纂文章时,却重复了一个“洁”字。因此,此篇《千字文》实际只运用了999字。
赵惠文王(公元前308年~公元前266年),亦称文王,嬴姓,赵氏,名何,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武灵王的第二个儿子。赵惠文王在位时有蔺相如、廉颇、李牧、赵奢等文武大臣,政治清明,武力强大。
林胡 “胡”是北语“人”的意思。在战国时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胡”,其中主要为“林胡”和“楼烦”。林胡,又称林人、儋林,为林中胡人之简称,生活于森林中。据说,“林胡”活动地区正是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包括今伊金霍洛旗、东胜区和准格尔旗及东越黄河到晋北山地森林区。
厢房 指在正房前面两旁的房屋。我国的风俗,人住的房子都是坐北朝南的,这样,能充分接受阳光,做到冬暖夏凉,这样的房子就叫正房。在正房的前侧面,还可以分别盖出两溜房子,这就是厢房了。坐东朝西的叫东厢房,坐西朝东的叫西厢房。
窑屋 是我国北方民居建筑。窑屋的造型和槎窑差不多,也是窑巢的掩盖体和瓷坯周转的辅助设施所构成,为砖木结构的大型建筑,一般占地600平方米。所有柱子,全用多节、弯曲、不刨皮、一人合抱的大杂木。窑巢上部为屋脊,其他部分为上下两层,底层正中央后方为窑巢,其余为“落”。
祠堂 习惯上称宗祠,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上古时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庙,宗庙为天子专有。后来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到清代时,祠堂已遍及全国城乡各个家族,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
[阅读链接]
在历史上,雁门关一直是中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前线要塞,许多名将在这里建立了不朽的功业。
除了赵国的李牧在这里大破匈奴之外,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
“猿臂将军”李广在做代郡、雁门、云中太守时,先后与匈奴交战数十次,被匈奴称为“飞将军”。
一次,他出雁门,兵败被俘。在敌军两马之间的网兜里,他表面佯死躺下,心里却在等待机会。突然,他腾跃而起,将一胡兵推下马去,立即夺马取弓策马南驰数十里,复收余军,杀退追兵,安全脱险。
正是由于汉武帝时期创建了强悍的骑兵抵住了匈奴的南犯,才得以保护中原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换来了以后同匈奴的和睦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