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开天险——居庸关

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关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地形极为险要。与紫荆关、倒马关、固关并称明朝京西四大名关。其中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又称内三关。

居庸关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春秋战国以来,因为其地理位置的险要,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汉代以来,居庸关正式建立关口,成为中原政权与关外游牧民族激烈争夺的目标,更在无数次王朝更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始建于战国时期的雄关

据说,在三四千年以前。轩辕黄帝征伐蚩尤,两军在河北的涿鹿、阪泉之野,曾发生过一场决定胜负的恶战。战争的结果是蚩尤战败被杀,黄帝随即对其臣民进行了收编,别其善恶,分别迁居到一个叫“邹”,一个叫“屠”的地方。

邹,古音读“聚”,屠,古音读“居”。由于年代久远,诸多氏族杂居,加之同音异字流传,这个叫“屠”的地方便有了“居庸山”,后来又有了“居庸塞”。

到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出许许多多个诸侯国,这时,位于居庸塞的地方属于诸侯国中的燕国。

公元前663年,燕国为了防止北边东胡的骚扰,便利用居庸塞等地的天然隘口,在居庸塞的附近修建了一条燕北长城。这样一来,居庸塞便第一次作为长城的关隘而存在了。

但是,这个居庸塞第一次出现在我国的古籍上,是在公元前247年,当时,战国末期的政治家吕不韦在他亲自主持编撰的《吕氏春秋·有始》中这样记载:

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

何谓九塞?大汾、冥阸、荆阮、方城、肴、井陉、令疵、勾注、居庸。

如此可见,“居庸”之名早在战国时期便已有,而且,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居庸塞就已经存在了。

不过,居庸关正式设立关城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汉代,据《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上谷郡居庸有关”。

此外,后来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发掘出了一座汉代古墓,墓内壁画上有一幅居庸关的画面,上面有“居庸关”3字,字的周围还描绘出了当时关内外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一片繁荣景象。

这说明在1900多年前的汉朝,居庸关不仅已经出现,而且在经济贸易交通运输方面已经非常发达。

另外,虽然居庸关最早作为长城的关隘而存在是在战国时期的燕国,但是,它最后与秦始皇时修建的万里长城连接在一起却是在后来的五代十国时,那是446年和555年。

当时,北魏和北齐分别派人上百万的人在居庸关一带修筑长城。这条长城长达450千米,自古代的幽州至恒州,并由居庸关往东把长城修到山海关。自此,居庸关才与真正的万里长城相合,并成为长城上的重要关口。

居庸关长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位于距北京50余千米外的昌平区境内。此地地形极为险要,为此,居庸关关隘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它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居庸关”。为北京西北的门户。

居庸关两旁,山势雄奇,中间有长达18千米的溪谷,俗称“关沟”。这里清流萦绕,翠峰重叠,花木郁茂,山鸟争鸣。绮丽的风景,有“居庸叠翠”之称,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旁注]

东胡 是我国东北部的古老游牧民族。自商代初年至西汉,东胡存在了大约1300年。东胡,濊貊,肃慎被称为古东北三大民族。东胡语言属阿尔泰语系。东胡是一个部落联盟,包括了当时族属相同而名号不一的大小部落。

吕不韦(?~公元前235年),出生于卫国濮阳。在赵国邯郸经商时结识质于邯郸的秦王孙异人,认为“奇货可居”,游说秦国立子楚为嫡嗣。后做秦国丞相。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还组织编写了《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此书共分为12纪、8览、6论,共12卷,160篇,20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壁画 指墙壁上的艺术,即人们直接画在墙面上的画。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它的装饰和美化功能使它成为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壁画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我国自周代以来,历代宫室乃至墓室都有饰以壁画;随着宗教信仰的兴盛,壁画又广泛应用于寺观、石窟。

幽州 又称燕州,是我国历史古地名,是古九州及汉十三刺史部之一,也是隋唐时北方的军事重镇、交通中心和商业都会。据《周礼·职方》记载,“东北曰幽州”。其范围大致包括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

[阅读链接]

关于居庸关的名称由来,古人曾认为,秦始皇于公元前215年遣大将蒙恬领兵30万北伐匈奴,收复河南地之后北筑长城。

秦始皇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故名居庸关。也就是说,居庸关因居住过修筑长城的人,才有了这一名称。

另外,在北齐年间,居庸关还曾被命名为“纳款关”,唐代时也被称做居庸关、蓟门关、军都关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