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英雄戚继光整修关隘
明代时,虽然将军徐达和军师刘伯温奉旨建成了山海关,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到明隆庆年间时,抗倭英雄戚继光又重新修缮了山海关,并维修了角山长城,完善的明代长城的防御体系。
当时,东南沿海的倭寇,在戚继光和其他明朝军队的打击下,败退到海上,短时间内不敢再侵扰了。朝廷上看到倭患以除,便把主要精力放到北方的防务上。
到1567年,蒙古部落的首领俺答带领蒙古骑兵,屡次到山海关等长城一带侵扰。蒙古骑兵常常到蓟州、昌黎、抚宁、乐亭、卢龙一带抢夺当地老百姓的粮食和财产,老百姓们非常害怕,他们的生命财产也遭受了严重损失,边境形势非常严峻。
看到情况不断恶化,朝廷紧急商议对策,于是调两广总督谭纶、福建总兵戚继光、广西总兵俞大猷到北方来整顿边防部队。
1569年,戚继光被任命为蓟镇总兵,镇守蓟州、永平、山海关一带。他对待蒙古骑兵的观点是:“必须驻重兵以挡其长驱,而又乘边墙以防其出没,方为完策”。
戚继光看到长城守卫部队疲弱不堪,战斗力低下,就先调他以前的下属率3000多名戚家军北上密云郊外待命,随后充实到山海关防线。随后又陆续调来南方兵20000多人,这样使山海关一线的防务充实了起来。
戚继光是个坚韧不拔的人,他一面不断加强练兵,改良武器,一面修复城墙,来挡住蒙古骑兵。
戚继光把在台州抗倭时的经验应用到了这里,在长城上依山就势的修建了大量的空心敌台。他不辞劳苦,亲自拟定筑台规则,在台州所筑敌台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创新,至1581年,他防守的地方共建1448座空心敌台,这些敌台进可攻,退可守。
戚继光认为长城不够牢固,他参考台州城在城墙两侧用砖石包砌增加牢固的经验,大规模地用砖石包砌长城,也就是用经过修整的石条为基础,墙体内外用青砖包砌,一直至顶,白灰勾缝,内部用三合土,保障墙体坚固耐久。
同时,他又完善了长城的附属设施,增建很多的垛墙、悬眼等设施。在墙外削偏坡、挑壕堑、挖土坑,减弱敌人的攻击能力。
通过这些措施,就构成了一个城墙高峙,敌台林立,烽堠相望,完整而坚固的防御工事体系。
这座防御工事的东起点叫老龙头,距离山海关城南4千米。明朝时的长城横跨崇山峻岭,如一条巨龙伸入渤海,所以这个地方就称作“老龙头”。老龙头由入海石城、靖卤台、南海口关和澄海楼组成。
据说,老龙头的入海石城就是戚继光为了防止蒙古骑兵趁退潮或冬季枯水季节从海边潜入,动员士兵修建的。
关于修建入海石城,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过去在老龙头脚下,一个挨着一个,扣着无数的大铁锅。这是怎么回事呢?
老龙头入海20多米,修起来实在太难了。1500多名士兵,只能等着海水落潮,才能抢上去修一次。
可是大海无情,三天一涨潮,五天一落潮,城墙修不多高,潮水一冲,砖头石块,七零八落,修一次,垮一回,不知修了多少天,只弄得无数生命葬身海底,戚大人也一筹莫展了。
当时的皇帝听有些个大臣在议论戚继光的事,说是戚继光修32关,设3000敌台,铸5000斤一尊的铁炮,是劳民伤财。皇上就派太监做钦差到山海关监军。
这位太监公公来到山海关,才知道戚继光在山海关南海上正修“老龙头”,立刻马不停蹄,直奔山海关。
山海关全城的乡绅耆老拜见钦差大人,并禀告钦差大人:“敌兵常从海上越境,老龙头千万不能半途而废。”
钦差大人说:“圣旨期限三天,金口玉言,谁也改不了!”
戚继光听到这个消息后怒气难消,知道限期三天是假,想借口定罪是真。虽然个人的去留无所谓,但老龙头还没有修完,这是一桩最大的心事。
牵挂着国家安危,百姓生命的戚大人,心中正在闷闷不乐。忽然门帘一挑,一个老汉进了屋。
这老汉是跟随戚大人的一名伙头军。只见老汉把米饭、咸带鱼摆上八仙桌,说了声:“大人不必烦恼,待用完饭后,我再回禀,或许对修老龙头能有用处。”
原来,老汉请求戚继光下令,明天全军在海滩上埋锅造饭。
第二天,传令全军,在退了潮的大海滩上搭锅造饭。只见海滩上炊烟四起、火光一片。一顿饭工夫,忽然海上丈高巨浪,铺天覆地涌上岸来,众军士一看,丢锅弃碗,早逃得无影无踪。
过了三天三夜,大潮过去了,海上恢复了平静。戚大人察看城基,竟依然立在原地,心中甚觉奇怪。这时,老汉走过来,指着周围沙滩上一个挨一个的圆东西,让戚大人看,原来是做饭用的铁锅扣在沙滩上。
老汉说:“这锅扣在沙滩上,任凭风吹浪打,不移不动!”
老龙头工程终于按期完成,但戚继光仍被朝廷明升暗降,调往广东去了。
虽然戚继光被调走了,但是由他主持修建的,位于山海关城南的防御工事老龙头却一直保存到后来。
老龙头由入海石城、靖卤台、南海口关和澄海楼组成。其中,最为著名的建筑当属有“长城连海水连天,人上飞楼百尺巅”之称的澄海楼。它既是老龙头的制高点,也是观海的胜地,高踞老龙头之上。
澄海楼高14.5米,面宽15.68米,进深12米。楼分两层,砖木结构,歇山重檐瓦顶。楼上有一块匾额:“雄襟万里”为明代大学士孙承宗所题。
另外一块匾额“元气混茫”和一副楹联:
日光用华从太始;
天容海色本澄清。
据说,这块匾额后楹联都是后来的清代乾隆皇帝御笔亲题。
澄海楼两侧的墙壁上还镶着多通石碑,上面镌刻着几位帝王和众多文人学士登楼时所吟诵的诗词。
老龙头不仅是伸入大海,建造十分机巧的军事设施,而且又是万里长城中唯一兼有关、山、海、色等诸多景观的绝佳之处。
登上老龙头的澄海楼俯身下望“入海石城”吞吐海浪,激起飞涛如雪;极目远眺,海天一色,巨浪奔涌,气吞海岳,使人心襟大开,豪情满怀。更为奇特的是,有时海面上风号雷吼,浊浪排空,岸上风声阵阵,木摇草伏,而登上澄海楼观海的人却静寂不觉,这便是名闻古今的“海亭风静”胜景。
传说夜间登楼还有可能欣赏到“沧海明珠”的奇观。夜深风静之时,澄海楼面对的大海上,会忽然间群星璀璨,光芒四射,犹如出现了一个闪烁的灯市,五彩纷呈,令人陶醉。
据说,这是因为老龙头一带海里盛产大蚌,众多大蚌一张嘴时露出腹中的珍珠,就形成了这种不可多见的奇景。
澄海楼前有一通古碑,高2.65米,宽0.7米,上面只有4个赫然大字:“天开海岳”,字体浑厚古朴,遒劲苍郁。
这4个字将老龙头一带海阔天高,山岩耸峙的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
[旁注]
两广总督 古代官名,全称为: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军民政务。两广设置总督,始于1452年,然而这一建制在当时尚不稳定,到1465年才成定制。在明代督抚是中央派出的钦差大臣。
戚继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祖籍安徽定远,山东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历史上,他率军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
悬眼 我国古时城守的一种设备。据古书上记载,此设备在每个垛口当中,自城面平为孔,高九寸,约砖三层……必有此悬眼,贼远则瞭之,垜口铳矢射之。贼近,我兵不出头,以身藏垜下,於悬眼内下视。攻城者虽有铳矢无所施,若到城下,一见无遗,即将矢石铳子火桶掷之,无不可者。
烽堠 又称烽火台、烽燧,俗称烟墩、墩台。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太监 也称宦官,通常是指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为中性人,他们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又称寺人、阉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据记载,我国先秦和西汉时期的宦官并非全是阉人,而是自东汉开始,才全部用的阉人。
钦差大人 也就是钦差大臣,又简称钦差,是明清时一种临时官职。钦,意为皇帝,钦差即是皇帝差遣之意,因此钦差大臣是由皇帝专门派出办理某事的官员。因为代表了皇帝本人,所以其地位十分了得。担任该官职往往都是皇帝信得过的高官,能得此职事本身也是一种荣誉。一般事毕复命后,该官职便取消。
歇山重檐 是建筑屋顶的一种形式。歇山顶亦叫九脊殿。除正脊、垂脊外,还有四条戗脊。正脊的前后两坡是整坡,左右两坡是半坡。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与庑殿顶的第二檐基本相同。整座建筑物造型富丽堂皇。在等级上仅次于重檐庑殿顶。
乾隆皇帝(1711年~1799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乾隆帝在位期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文治武功兼修。并且当时文化、经济、手工业都是极盛时代,他在发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确为一代有为之君。
[阅读链接]
据说,当年,戚继光修建好明代长城防御工事后,为了检验修城练兵的效果,戚继光在1572年借朝廷检阅的机会,在蓟州的中心地带汤泉组织了16万士兵参与的防御入侵的演习,历时20天,规模空前,成绩巨大。
通过这次大检阅、大演习,充分展示了守军高昂的士气,精湛的战法,严密的防守。也展示经戚继光修建的长城敌台在防御上的重要作用,是戚继光军事思想的一次成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