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门户——娘子关

娘子关又名苇泽关,在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是两省的咽喉要地,山西人把娘子关内外作为省内外的标志,因此,它也有“三晋门户”的称号。

娘子关是长城的著名关隘,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娘子关后来的关城是明代嘉靖年间所建。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临下。作为一个赫赫有名的关隘,娘子关的地理位置、关名由来及历史沿革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因“娘子军”而命名的关隘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在太原地区的当太守的李渊起兵,希望建立一个新的王朝。

这时,李渊的第三个女儿李三娘及女婿柴绍还在京城长安。李渊的第二个儿子李世民便写密信让柴绍速赴河东。

临行前,柴绍对妻子说:“岳父举兵,让我前去。我想同你一起去,怕途中多有不便。要是留你在这里,又怕有危险。怎么办呢?”

李三娘听罢答道:“你只管快走,我这里自有办法,请你不要牵挂!”

柴绍赶赴太原以后,李三娘就悄悄离开长安,在长安附近丈夫的家乡户县住下。

当时,李三娘听说当地庄稼歉收,民众饥饿,她便将丈夫家的家产变卖,并买成粮食,救济百姓。

随后,李三娘便以护塞守院为名招募了一批兵丁,组成了一支队伍。她还嫌队伍弱小,又前往山中说服匪寇,组成了一支义军。因为这支部队是由李三娘组建的,所以人们称这支部队为“娘子军”。

不久,李三娘和自己的娘子军一起攻下户县,占领周至,进而沿渭河西进,又拿下了武功、始平等县。四个月后,李三娘手下的娘子军已经有了70000人。

617年,李渊主力渡过黄河,才知道女儿已在关中为他打下一大片地盘。李三娘挑选了10000多精兵与李世民会师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长安。

会师后,柴绍终于和李三娘相见,从此,柴绍夫妇跟随李渊,南征北战,为大唐开国立下汗马功劳。

唐朝建立后,因为夫君柴绍是平阳人,所以,李三娘被李渊封为平阳公主。

这时,大唐虽然建立,但是,李渊只是大致控制了半个关中,他的四周都是敌人。为此,他派出平阳公主防守李家的大本营山西,驻扎在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上。

山西是中原和关中地区的屏障,无山西则中原和关中不稳,而定县东北的绵山上便是出入山西的咽喉要道,平阳公主率军驻守在这里,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敌人从这里进入山西。

平阳公主和她的娘子军驻守的这个关隘,原名为苇泽关,当娘子军到达这里后,又对这里进行了重建。因平阳公主率数万“娘子军”驻守于此,于是人们将此地重新命名为“娘子关”。

据说,平阳公主驻守在此地以后,雄关固若金汤,威慑敌人不敢跨越太行山一步。而山西的娘子关也因为有了平阳公主的娘子军的驻守而更加出名了。

娘子关城筑在绵山山腰,背依陡崖,下临峻谷,形势非常险要。

娘子关的重要性,同隔山相对的井陉关相似,在于控制太行第五陉井,但也有其独特性。滹沱河支流绵河从娘子关城西北流来,在关下穿过井陉,东流至河北平原中部。

井陉是晋中和冀中地区之间最便捷的通道,娘子关依山靠河,居于井陉西口,这种形势使它既成了三晋门户,又成为京畿藩屏,对保障山西和北京城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当然,在历史上,这座原名为苇泽关的关隘早就已经存在了,据说,它最早是战国时期中山国所建长城的关口之一,唐朝派娘子军驻守这里以后,又在此地设立了承天军戍守处,从767年至779年,平阳公主又带领娘子军们在此地修建了“承天军城”。

到宋代时,宋代朝廷又在此地建“承天寨”。

不过,娘子关之名的最早文字记录却是在金朝末期的古籍中出现的,当时,著名诗人元好问在他的《游承天悬泉》诗句中写有“娘子关头更奇崛”之句。这是,娘子关第一次出现在古籍中。

但尽管如此,在娘子关的附近,娘子关人始终以平阳公主为傲,并且,当地的人们也一直保留着许多与平阳公主有关的历史遗迹和动人传说。

这些传说中,最著名的一个,当属“米汤退敌兵”。

据说,平阳公主率领娘子军驻扎娘子关之后,凭借天险,修筑工事,严密布防,不给敌人可乘之机。

一次,自称汉东王的刘黑闼部大举进攻娘子关,平阳公主眼见敌人来势凶猛,一面向太原告急,一面指挥娘子军与居民严防死守。由于关内军队兵力不足,娘子关的情况十分危险。

面对数倍于其的军队,平阳公主心急如焚,在城楼上焦急地踱着步子想着主意,同时极目远眺,等待着援军到来。

忽然,她无意中看见远处田野上丰收在望的谷子,顿时急中生智,计上心来,于是,她下令城内军民立即收割、架锅、用新米熬制米汤,米汤熬好后,平阳公主又令部众乘夜色从关上全部倒入关前沟壑中。

第二天,娘子关前沟壑中米汤横溢,敌人哨兵发现后,疑为马尿,急忙报告主帅。刘黑闼部的主帅出帐观望,只见城楼上旌旗招展,军民喊声震天,战鼓擂动,便错误地判断援兵已到,由于害怕中了埋伏,敌人最终不战而退。

当刘黑闼部得知此乃平阳公主的疑兵之计时,太原的援兵已到,他们只能望城兴叹了。

平阳公主的勇敢为她赢得了后人的尊敬和推崇。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可敬的公主,便在娘子关城堡东门约300米处,修建了一座妒女祠。

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妒女祠早已经不复存在。但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当年曾四处逍遥云游,来到娘子关的妒女祠,并为这座祠作了一首《平定道中》,诗写道:

雨后春流泻黛脂,李湮作颂托微辞。

行人饮马来偷见,一阵花飞妒女祠。

此外,在娘子关一带,除了这座妒女祠,还有另外有一些和平阳公主以及她的娘子军相关的重要遗迹,这些遗迹包括宿将台、水帘洞和娘子关瀑布、石头水潭等。

其中,宿将台在娘子关东门里,是一处砖砌的高台,相传,这里是平阳公主的点将台。

据说,平阳公主在娘子关任元帅期间,表现非常勇敢,常常身不离鞍,手不离刀,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女中英豪。

登上宿将台,天地寥廓,顿觉心旷神怡。凭栏眺望,或远望苍山巍巍,或俯视大河滔滔,水光山色与古老的娘子关城堡相映成趣,有明有暗,若浓若淡,宛如进入一幅水粉描绘的山水风景画中。

水帘洞瀑布位于娘子关城东门东南方向的500米处。飞瀑奔泻,悬流百尺,散缕似珠,山城沟谷中泉眼累累。当地人称为“海眼”的悬泉,是众泉眼中最大的一个。瀑布落差30余米,宽约10多米,“海眼”泉水翻滚,激起层层白色浪花,响声震耳。

平地涌出的泉水,从“海眼”旁边的峭壁上直泻而下,汇入桃河,形成水帘洞瀑布。

娘子关瀑布也名飞泉,位于娘子关城堡东门附近约300米的妒女祠下,瀑布宽6.5米,落差40米。因临娘子关而得名。它是泽发水的源头,人称水帘洞,山坡谷中泉眼累累,形成悬泉。

明代文人乔宇有《瀑布泉诗》,这样咏此泉瀑景观:

回头形势接绵山,为看悬泉数往还。

石乳下通沧海底,浪花高叠翠峰闲。

娘子关遗迹上的石头水潭在娘子关后的大山上,是一个被人们称为“洗脸盆”的地方。

这个洗脸盆实际上是一个石头水潭,它位于光滑的青石板上,有一个直径10厘米、深30厘米的泉眼。石头水潭的泉水清澈,旱年不干涸,涝年不外溢,水位常年保持在小水潭的5/6处。据说平阳公主当年常在这里洗脸梳头,所以后人称之为洗脸盆。

有人把泉眼里的水舀完后,清清的泉水又从底部神奇地自然冒出,直至水满为止。

[旁注]

河东 指的是山西。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秦汉时指河东郡地,在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唐代以后泛指山西。河东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传说中“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在这块土地上。

周至 属西安市辖县,距西安市区78千米,是关中平原著名的大县之一。域内西南高,东北低,山区占76.4%,为千里秦岭最雄伟且资源丰富的一段。北部是一望无垠的关中平川,土肥水美。南部是重峦叠嶂、具有神奇色彩的秦岭山脉。山、川、塬、滩皆有,呈“七山一水二分田”格局。

渭河 古称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今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主要流经今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渭河南有东西走向的秦岭横亘,北有六盘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为东西二部:西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东为关中平原区。

关中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为西有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故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两座。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

太行山 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耸于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之间。太行山北起北京西山,南达豫北黄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绵延400余千米,为山西东部、东南部与河北、河南两省的天然界山。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山西人。他在诗、词、文、曲、小说和文学批评方面均有造诣。他的诗风格沉郁,存诗1361首。其词艺当为金代词坛第一人。散曲,用俗为雅,变故作新,今仅存9首。

扬州八怪 是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的总称,他们也称扬州画派。“扬州八怪”有8人,他们是金农、罗聘、李方膺、李鱓、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扬州八怪多数出身于中下知识阶层,他们或生长于扬州,或为外省来此侨居,在扬州繁华的书画市场上出卖自己的书画作品。

元帅 在我国,汉语元帅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633年的春秋时期,其名源于《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所载晋文公的“谋元帅”,晋国名将先轸在城濮之战与崤之战中屡立战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元帅头衔并有着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从南北朝起,元帅逐渐成为战时统军征战的官职名称。

[阅读链接]

虽然很多人认为,娘子关这一名字的由来是和平阳公主的娘子军有关,但是,在娘子关附近,人们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这座关隘的取名和春秋时晋国介子推的妹妹介山氏有关。

据说,在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之子重耳被迫出走。一次,重耳非常饿,他的随从介子推便把自己的肉割给重耳吃,使重耳活了下来。

后来,重耳终于成为晋国的国君。重耳想找介子推,好报答他。此时,介子推已经隐居到绵山。

重耳便来到绵山。但介子推只想在绵山上守护母亲,而不见重耳。重耳便下令烧山逼其出来。火灭后,重耳发现介子推和母亲已经死去。

重耳为了纪念介子推,便下令以后在这天全国禁烟以悼念这位忠臣孝子,我国寒食节就这样传了下来。

后来,介子推的妹妹介山氏认为,寒食节不准生火的习俗会殃及百姓。便在第二年的寒食节在绵山上用火自杀了。人们为了纪念介山氏,便把这里称为“娘子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