畿南雄关——紫荆关
紫荆关与居庸关、倒马关合称长城的“内三关”,是万里长城上历史最悠久的雄关之一,也是著名的天下九塞之一。
紫荆关位于后来的河北省易县城西北45千米的紫荆岭上,关城东为万仞山,千岭耸立,峭壁悬崖;城西有犀牛山,蜿蜒向西,与磐石口相接;城北为拒马河,谷宽坡陡,浪高水急;城南是黄土岭,背千山万壑,层峦叠嶂。
紫荆关城就建在这依坡傍水、两山相夹的盆地内。关城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内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
紫荆关素有“畿南第一雄关”之称,曾经历大小战争130多次。明成祖迁都北京后,紫荆关作为北京的北大门,是抵御来自北方民族入侵的重要屏障。
历代王朝的难守易攻之关
1403年,明代的第三位皇帝朱棣下旨从南京迁都北平,也就是北京。
此时,万里长城重要关隘居庸关正式作为明朝京城的北大门而存在。但是,虽然这里的居庸关对抵御来自北方异族的入侵起到了重要的屏障作用。
不过,事实证明,在居庸关附近的紫荆关在捍卫明都京城上,也同样处于居庸关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为此,明代兵部尚书于谦还曾亲自奏明明成祖说:“险有轻重,则守有缓急,居庸、紫荆并为畿辅咽喉,论者尝先居庸、而后紫荆,不知寇窥居庸其得入者十之三,寇窥紫荆其得入者十之七。”
于谦的意思是说:紫荆关难守,一方面是与居庸关相比守方对紫荆关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就是地势原因。从西向东到紫荆关城下,关前开阔平坦,关后的山坡不高不陡,虽有拒马河如带但不足为凭,守方很被动。
同时,明清时期的思想家顾炎武也在他的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
居庸则吾之背也,紫荆则吾之喉也,猝有急则扼吾之喉而附吾之背。
在我国的历史上,有许多战例,都证明于谦和顾炎武的见解是非常正确的。
首先,在公元45年的东汉。当时,北方游牧民族乌恒入犯中原,汉朝曾派伏波将军马援出紫荆关,乘敌不备予以进袭。
其次,在1209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在攻打居庸关时,因金兵凭险据守,久攻不下,他便抽出兵力南下,一举攻下紫荆关,在北京边上的河北易县境内的五回岭大败金兵,然后攻取涿、易二州,又由长城内侧向外反攻居庸关,内外夹击,居庸关被攻破。
种种事例表明,紫荆关是一座难守易攻的关隘,它在捍卫古代华北平原的门户上,起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那么,这座紫荆关是什么时候存在的呢?它最初的样子又是怎样的呢?
据县志考证,紫荆关建于战国时期,“燕昭王20年,为燕赵分界”。由于史料的缺乏,现在我们已经无法了解到当时紫荆关的样子。但从地理位置上来分析,紫荆关作为一方险胜,又与当时的燕长城位置相近。为此,它应该是出现在燕赵之地的可能性最大。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王在这里设置“上谷郡”并把此关称为“上谷关”。到了汉代,又改称为“五阮关”。这时的紫荆关,还仅是一座土石混筑的小城。
公元45年,乌恒入犯中原时,马援将军便奉命坚守紫荆关这座小城。马援将军到乌桓大军来势汹汹,便避其锋芒,大胆地放弃了紫荆关,做出弃城逃跑的假象,诱敌深入。
马援把军队埋伏在关南,乘敌方将士自鸣得意准备挥师南下之际,率3000将士突袭,最后取得了胜利。
隋唐时,人们称紫荆关为白壁关。同时,在这一时期,朝廷经常会受到北方民族的侵扰,这时,取名为白壁关的紫荆关也为保卫当时的燕京城起到了防护作用。
北宋初年,紫荆又被叫做“金坡关”,后来,由于紫荆关关城内外遍布紫荆树,盛夏荆花绽开,香飘万里,由此得名“紫荆关”,并一直保存到后来。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看到了紫荆关的军事地位,批准了著名将领华云龙的建议,改筑旧城,新建紫荆关新城。
紫荆关的新、旧两城墙体皆为花岗岩条石砌筑,用青砖封顶并砌筑垛口。洪武年间之后,又经过了永乐、正统、景泰、弘治、嘉靖、万历,直至明代的最后一代崇祯,都在不断地修筑紫荆关。到明王朝灭亡前夕,紫荆关才建成了后来的规模,成为较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从山海关出发,沿着长城先向西北,而后西南,途经慕田峪、居庸关,绵延数百千米,出北京,又到河北易县,这才到达紫荆关。
经过明代近200年的修建,修成的紫荆关共有城门9座,水门4座,里外城相连,城门则环环相套,据说,不了解紫荆关城结构布局的敌兵,即便攻进关城,也像入了迷魂阵,最后只能被守军歼灭。
关城面积约3000平方米,以城内真武山为中心,城墙依山起伏,向四外延伸,形成4个不规则的城圈,大城套小城。若站在高空俯瞰关城,酷似一朵梅花形状。
这种顺山势而建城的布局,作战时可互为呼应,每个城圈又可独立作战,自成防御体系,具有很高的军事价值。
据说,这座著名的关隘修建成功后,明代进士尹耕登上此关,并亲自为它赋诗一首《紫荆关》:
汉家锁钥惟玄塞,隘地旌旗见紫荆。
斥堠直通沙碛外,戍楼高并朔云平。
峰峦百转真无路,草木千盘尽作兵。
谁识庙堂柔远意,戟门烟雨试春耕。
这座经历过众多朝代,为华北平原的防守起到重要作用的关隘,位于河北易县城西北45千米的紫荆岭上,四周形成天然屏障,其形势极为险要。被誉为“畿南第一雄关”。
[旁注]
顾炎武(1613年~1682年),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伏波将军 是古代对将军个人能力的一种封号,伏波其命意为降伏波涛,我国历朝历代中出现多位授予伏波将军的人物,最著名便是东汉时的马援。战国时,各国多以卿、大夫领军。秦置将军,掌征伐战斗,往往事讫即罢。汉初承秦制,虽设将军,但不常置。
华北平原 是我国的第二大平原,位于黄河下游,西起太行山脉和豫西山地,东到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北起燕山山脉,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别山,东南至苏、皖北部,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连,跨越黄河、海河、淮河等流域。面积约31万平方千米。
燕长城 燕国是公元前11世纪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之一,燕国位于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西端,幅员广阔,南与齐国、赵国相接,北与东胡等游牧民族毗邻。据历史文献记载,为了防御邻国的进攻,燕国共筑有两道长城,一道是南长城,一道是北。这两条长城被后人称为燕长城。
华云龙(1332年~1374年),安徽人,明朝开国大将。元末聚众起兵,后率众归附朱元璋。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论功封他为淮安侯。建燕王府。增筑北平城,皆其经营。
[阅读链接]
紫荆关一带形势险要,狼牙山与紫荆关连脉,在其南约5000米处。地势峻峭,形如狼牙兀立,故俗称狼牙山。
在三高峰中,棋盘坨、姑姑坨最险峻。而棋盘坨的命名又是因为这坨上有一块棋盘。据说,这块棋盘的来历,还和一个古老的传说有关。
相传,人间的嫦娥因为偷吃了灵药,飞入月宫,但她不甘月宫的寂寞,便在一天晚上离开月宫,来到了人间。
嫦娥正好飘落在狼牙山下的一个小村子里,并和村里的一个年轻樵夫相遇。嫦娥便邀樵夫和自己一起走上狼牙山。
二人来到山顶,看见山顶荆棘遍地,怪石峥嵘,无法站稳脚跟。嫦娥便请土地公公将山削平。嫦娥又和樵夫在这山顶下起棋来。
不久,嫦娥下凡的事情被王母娘娘发现,嫦娥便冲冲返回月宫,则把棋盘留在了狼牙山的山峰上。
后来,人们便把这里称作“棋盘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