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雄关——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甘肃嘉峪关市向西5000米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即1372年,先后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

万里长城沿线分布着许多关隘,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两座:一座是东端的山海关,另一座就是西端的嘉峪关,而后者较前者犹有过之,所以嘉峪关是长城上的最大关隘,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关隘。

明朝用百年时间建成嘉峪关

明朝初年,河西地区还在元的残军的手里,为了收复这片土地,明太祖朱元璋任命手下大将冯胜为征虏将军,率兵三路前往河西。

不久,冯胜带领部队大获全胜,为了加强河西地区的军事防御,一次,冯胜和其随从从甘肃酒泉骑马向西2000米,涉水过“九眼泉”登上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嘉峪塬。

登上嘉峪塬,冯胜将军勒马向四周一看,见南面贺兰山斜刺长空,西面戈壁如海,北面黑山威严,东面清泉绿洲,而嘉峪塬仿佛河西走廊这条连通东西的大河的中流砥柱。

于是,冯胜将军暗下决心,想要在此建立一道重要的关隘。

回到京城,征虏将军冯胜立即入宫上奏明太祖,称嘉峪塬“此咽喉要地,令关踞其中,当固若金汤”。

朱元璋很信任冯胜,立即派人去嘉峪塬修筑关城,以控制西去的交通要道。这座关城于1372年建成,朱元璋亲自以此关旁的山命名为嘉峪关。

据史书上记载,嘉峪关“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关可守也“。

历史上,嘉峪关从建关到成为坚固的防御工程,经历了160多年的时间,共有4次大规模的扩建。

首先,在1372年第一次筑成土城,周长约733米,高约6.7米,就是后来的内城夯筑部分,当时只是有关无楼。

到1495年时,肃州兵备道李端澄主持在西罗城嘉峪关正门项修建嘉峪关关楼,也就是说,嘉峪关关楼是关城建成100多年之后方修建的。

关于这件事,在史书上记载说:“李端澄构大楼以壮观,望之四达”。

又过了11年,也就是1506年,李端澄又按照先年所建关的样式、规格修建了内城光化楼和柔远楼,同时,还修建了官厅、仓库等附属建筑物。

经过这次修建,嘉峪关的城楼虽然修好了,却依然是孤城一座,河西边境的番兵在而后的十几年里两度围困攻破嘉峪关,或是干脆绕过它去劫掠附近地区。这让嘉峪关附近的人们很是烦恼。

1539年,兵部尚书翟銮巡视西北,看到孤苦伶仃的嘉峪关,认为这里必须加强防务,便上书皇帝恳请加固嘉峪关的关城修缮边墙,于是,嘉峪关便有了明代时期的最后一次扩建。

之后,嘉庆帝命人大兴土木加固关城,在关城上增修敌楼、角楼等,并在关南关北修筑两翼长城和烽火台等。

至此,一座规模浩大,建筑宏伟的古雄关挺立在戈壁岩岗之上。这座古老的关隘一直保存到后来,整座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

嘉峪关关城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

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其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墙高9米,加垛墙1.7米,总高10.7米。6米以下为黄土夯筑,6米以上用土坯加筑。历经600多年,墙体虽有剥落,但大部分仍然完整牢固。

据说,当年,修筑这座城墙用的黄土,都是经过认真筛选和加工制作的,首先将选好的黄土放在青石板上,让烈日烤晒,将草籽晒死。

在后来的嘉峪北段长城下出土的“长城工牌”,上面详细记载了当时修长城和修筑内城城墙的分工情况。

上面清楚的记载着,修筑工程结束后,人们要进行严格的验收:在距城墙一定距离内,用箭射墙,如果箭头射不进去,证明城墙坚固合格;如若箭头射入墙体,则证明工程不合格,要进行返工重建。如此严格的长城工程管理制度,保证了长城和内城城墙工程的质量。

内城开东西两门。其中,内城东门也称光化门,门额上刻“光化门”3字,面向东方,表示旭日东升,瑞气普照大地。门洞由自黑山开采的石条铺成。

在光化门的城楼上,便是由时任肃州兵备副宪李端澄主持修建的光化楼。

“光化楼”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结构,楼高17米。精雕细刻,五彩装成。楼阁第一层为砖木结构,第二三层是木结构榫卯咬合而成。虽然经历了近500年的风风雨雨及地震等自然灾害,但它仍巍然屹立于关城之上,尽显是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和精妙。

内城西门也称柔远门,门额刻“柔远”两字,意思是明王朝对边陲各游牧民族实行“怀柔”政策,安抚边远地区,以实现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

在内城东西二门外,还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布局森严。

东瓮城门楼眉额刻“朝宗”两字,表示过往朝廷官员虽远行“极边”,但仍不忘朝廷和君王。与此相对的“西瓮城”,门额刻“会极”两字。意即从西域来的诸侯,仕官,商旅,亲善友好地在这里相会,从这里经过,向中原王朝朝贡。

西瓮城也劈门南向,不与内城门直通,使关城更加肃穆幽深,成为内城的一道防线。

除了东西瓮城,在内城西门外,还有当年由肃州兵备道李端澄主持修建的罗城。

“罗城”是应敌的正面,“凸”字形城墙全部用砖包砌,非常坚固。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3字,上面建有嘉峪关楼。

“罗城”南北两端建有“箭楼”,是观望关西、关南、关北烽火的设施。

罗城两端与外城墙相接,外城墙又与关城南北的长城相连。

在嘉峪关的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14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

其中,角楼建在内城的四角,也叫“戍楼”,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南北城墙建有敌楼,是放置兵器的地方。一层三间式带前廊。两门内北侧有马道直达城顶,由于时代的变迁,这条马道已经不复存在。

站在角楼上回望,“光化楼”、“柔远楼”及“嘉峪关楼”三座高大建筑,同在一条中轴线上。这种“过洞式城门”及高台楼阁建筑形式,是我国几千年建筑历史及建筑形式的延续发展。

关城内西面城垣凸出,中间开门。这里原有城楼,与东西二楼形制相同,三楼东西成一线,西有砖砌罗城,东、南、北三面土筑围墙,连接长城。由此形成城外有城,重关重城,成并守之势。

据说,当年,明代将士们建关时,匠师计算用料十分精确,竣工只剩一砖。

那是明正德年间的事了,当时,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

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

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

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

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地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

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直到后来,此砖仍一直保留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的后楼台上,供人观摩。

当年,在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

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

大家正在长吁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

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

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

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千米的峡谷地带,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

当年,是这座关隘修成后,再修建的附近的长城,为此,这座古老的关隘,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它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

[旁注]

征虏将军 指古代统兵将领名称。汉代始置,祭遵曾任此职。魏晋南朝沿置,是重要的统兵将领之一。如南朝宋征虏将军位第三品,下设长史,司马、记室掾、中兵参军、咨议参军,行参军和主簿等。明代于战时由总兵挂印称征虏大将军或副将军,统兵出征作战。

兵备道 古代官名。明制于各省重要地方设整饬兵备的道员。置于各省重要地区。明洪熙年间始置,本为遣布政司参政或按察副使至总兵处整理文书,参与机要之临时性差遣。弘治年间始于各省军事要冲遍置整饬兵备之“道员”,称为兵备道。掌监督军事,并可直接参与作战行动。

嘉庆帝(1760年~1820年),爱新觉罗·颙琰,清朝第七位皇帝,乾隆帝第十五子。年号嘉庆。在位前四年是太上皇乾隆帝发号施令,嘉庆帝并无实权。乾隆帝死后才独掌大权。

垛墙 是指城墙上齿状墙体,相应的非齿状墙体称作宇墙,垛墙和宇墙合称作女儿墙。垛墙名字来源于垛墙上的垛口,垛口即墙面上凹下的部分,从这个口向外张望比较安全。垛墙的高度高于人的平均身高,人站在垛墙边,小半个身子正好可以从垛口探出来,这利于士兵用弓弩射击。

榫卯 也称斗榫,就是指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这是我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他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榫卯结构就是指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

诸侯 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朝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在周朝,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阁楼 就是楼房的空间比较高,在中间再从新制作一层阁楼楼板。即指位于房屋坡屋顶下部的房间。我国的文化精神,特别重视人与自然的融洽相亲,阁楼就很能体现这种特色。楼内楼外空间流通渗透,环绕各层有走廊,供人登临眺望。

牌楼 又名牌坊,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极为重要的一种类型,其建筑布局细腻,结构紧凑,形式多样,远看巍峨壮观,近看玲珑剔透,已成为我国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牌楼象征着威严、荣誉、表彰。

[阅读链接]

据说,当时修嘉峪关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2000米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

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

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

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

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