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亲临关门内三道门
紫荆关自明代重建以后,这座著名的关城便一直保存到后来,作为军事地位较高的重要关隘,在这座关城内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
话说,清朝的康熙皇帝曾两次驻跸紫荆关。一次,康熙出京微服私访曾夜至紫荆关,但紫荆关早已闭关落锁,随从呼叫守将开关,守将申明夜里不准开关的禁令,情急之下,康熙的随从说出是当今皇帝康熙爷要进关。
守将大怒道,就是康熙爷真的来了也不能破坏夜里不准开关的律令。
无奈之下,这位大名鼎鼎文功武治的大清皇帝康熙,便只好在紫荆关的关外度过了一个不平常的夜晚。
这天晚上,康熙皇帝的心里是非常复杂的,他想,自己是位居九五之尊的皇帝,天下都是自己的,竟叫不开一座关城,被拒之门外,露宿荒野,真是太不应该了!
但是,这位康熙帝毕竟是明君,他想到守关将士为了大清江山这般忠于职守,又颇感欣慰。
第二天一早,康熙帝终于可以进关,守关将士一看果然是康熙御驾亲临,心中有些担心。守将心想:自己把当今皇帝拒之关外,就是被砍上一千次头也不为过。
然而,康熙帝的态度却大出守关将士的意料。这位皇帝不仅没有追究他们的欺君大罪,反而对他们的忠于职守大加褒奖,并御笔亲书“天子阅武”4个大字送给将士。
后来,紫荆关守城的将士把康熙的题字珍藏了起来,并请人将这几个大字刻成石碑,放置在紫荆关第一道关门外的西坡上。
据说,当年,康熙帝从紫荆关过关时,除了亲自为守城将士题字褒奖,还亲自观赏了一番紫荆关最著名的三道关门。
这三道关门始建于明代,一直保存下来,并在后来成为紫荆关最著名的建筑。
紫荆关的第一道关门,建在紫荆岭坡下村的峡谷中。边墙自关门向西两翼伸展,直达两山峰顶。门额上嵌石匾一方,横书“紫荆关”3字。
门前有营房、庙宇各一座。不过,由于年代的久远,这些建筑到后来已经塌毁,但遗址还是清晰可辨。
关门内是通向关城的十八盘。全程10千米,纵深2500余米,均系羊肠路。
据说,这条羊肠路是荆坡道人带领当地的乡亲,在1533年时修建,荆坡道人在《重修紫荆关盘道记》中记载:
南有石径十八盘,由底升巅,崎岖若羊肠之险,东倚于岩旁,后天之畔,西临乎洞壑,蟠地之绝崖。然则南城两都,北极边陲,迁客骚人多游于此。我朝所以设关,凭此险……。
由此可见,这“古十八盘”既是内地联系北方各族人民的必经之路,又是抵御外族南犯的自然天险。
这“十八盘”顶有一平展的山壁,上面刻有一个歪戴着乌纱帽,一脸哭相的人头像。
据说,明末一位官吏,以修缮紫荆关为名,欺压百姓,贪赃受贿,被保定府砍去了头,老百姓在山壁上刻下了这幅图像。
盘道顶端是南天门,亦建在两山间的峡谷中。城墙东起万仞之巅,经南天门至奇峰岭山顶。门券上嵌着“畿辅第一雄关”的石匾。
门之东壁上镶嵌石碑两她;一为荆坡道人所作“重修紫荆关盘道记”;二为明参将韩光所作的七律诗。
南天门西侧,有从内城通向黄土岭的关门一座,面南额题“阳和门”。
进了南天门便是紫荆关的第二道关门二重门,两侧有八字墙向左右伸展。
二重门的里面,就是紫荆关的第三道关门三重门,又称南门。南门坐东朝南,券上嵌有“紫塞金城”4字。上款题“万历十七年岁次乙丑孟秋吉量立”,下款为“钦差分守紫荆关参将韩光”。
北门有瓮城,里面券上有“表里山河”匾额。北门面东,门额题字共两层,上层题“河山带砺”,上款为“万历丁亥夏”,下款为“聊城傅光宅书”,下层题“紫荆关”。
紫荆关主城分东西两部分,中间以墙相隔,东城设文武衙门,西城为屯兵之所。关城东、西、南、墙外有墙,形成环抱于主城外的3座小城池。
阳和门外有黄土岭城。拒马河北岸有小新城,与主城之西城隔河相望,有铁索相连,为关城的前哨。
紫荆关的关墙总长18160.5米,共有城门9座、水门4座、战台19处。
紫荆关雄关壮丽,地势险要。古代文人描述这里是“万里蜿蜒壁,千峰拥塞门。风雄秦上谷,气压赵楼烦”的“紫塞金城”。
紫荆关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较多。古代军用水井、碾盘,一直保存到后来;古栈道到后来也是清晰可辨;古印鉴、古货币、古代服装饰品等。
[旁注]
微服私访 微指隐蔽。微服指改变常服以隐蔽身份。私:秘密的。帝王或者官吏为隐蔽身份穿上平民服装秘密出行、探访民情或疑难重案。在封建社会,“微服”也指官员不着官服、不带仪仗,“私访”是指不通过官方渠道访察民情。
康熙皇帝(1654年~1722年),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他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石碑 指作为纪念物或标记的竖石。多镌刻文字,意在垂之久远。把功绩勒于石土,以传后世的一种石刻。以文字为主要部分,上有螭首,下有龟趺。我国著名的石碑是孔庙碑和武王碑。据说,大约在周代,碑便在我国的宫廷和宗庙中出现,但它最初的作用是用于推算时间的。
乌纱帽 指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乌纱帽按照官阶在材质和式样上是有区别的。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参将 指明代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无定员,位次于总兵、副总兵,分守各路。明清漕运官设置参将,协同督催粮运。清代河道官的江南河标、河营都设置参将,掌管调遣河工、守汛防险等事务。清代京师巡捕五营,各设参将防守巡逻。
[阅读链接]
在紫荆关城西处,有一座犀牛山,蜿蜒向西。
据说,这座犀牛山上有一块很像犀牛的山石,身高丈余,身长两丈多,寒夜,人在山下就能听见石牛在北风中呜呜地吼叫;白天农民持锄、锨等工具,路经石牛行走十分困难。
为此,我国古人常把这块石牛“神牛”进行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