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修内长城时建成平型关
在明代,是万里长城修建的高潮时期,当时,明朝不仅建起了“外边”长城,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
其中,明代在修筑“内边”长城时,这座长城是以北齐所筑的北齐长城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岭等地进入河北,然后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向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
1511年,这段这段长城的修筑工程经过了山西灵丘县西南方的平型岭,这时,明武宗朱厚照听说这里很适合建立关隘,便派人在平型岭山修建了一个关楼,这座关楼便是后来平型关的主要建筑之一。
据说,平型关的名字来源于“瓶形”。由于北齐在这里修筑的长城曲折蜿蜒而类似瓶形,因此该地得名瓶形寨,金朝时称瓶形镇,明朝时,当关楼建成后,便改称为“瓶形岭关”,后来,因为“瓶”字和“平”字的读音差不多,人们便改称为“平型关”了。
历史上,平型关自修成后,便成为明代内长城的重要关口。后来,在1545年,以及1581年时,明代朝廷又派人对这座关隘进行了增修,形成了后来的平型关关城。
这座平型关关城一直保存下来,整座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呈正方形,关城周长约为1000米,后来的残存城高约有6米。
关门坐西朝东,南北东各置一门,门洞用券栿相间的方法筑成,高4米,宽2.7米,墙厚2.7米。城内匾额上书“平型岭”3字,两侧岭上还有明长城的遗迹。
不过,随着历史的变迁,平型关上于明朝时建成的关楼早已经不在,只能看到仅有的一点废墟而已。
平型关地势险要,北依恒山,南有五台,两座山峰巍然耸立,陡峭险峻,海拔都在1500米以上。两山之间有一条不宽的地堑式低地,平型关所在的平型岭是这条带状低地中隆起的部分。两山之间的带状低地是成为河北平原北部与山西相通的最便捷孔道。
平型关城依险而建,扼守着东连紫荆关、西接雁门关的一条东西向古道,使平型关与这两关彼此相连,结成一条严固的防线,是北京西面的重要藩屏。
此外,在平型关的周围,还有很多的美丽景致,如云冈石窟、北岳恒山和悬空寺等。这些美丽的景致把平型关衬托得更加雄伟。
[旁注]
北齐 是我国南北朝时的北方王朝之一。550年,由文宣帝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国号大齐,建元天保,建都邺城,也就是河北省临漳县西,河南安阳市北,史称后齐。历经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共经历了六帝。
云冈石窟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千米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始凿于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尊,最大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
[阅读链接]
平型关又因发生了震惊中处的平型关战役而闻名。
1937年9月25日,日本最精锐的板垣师团在遭到了八路军115师的埋伏战袭击,经过6个小时激战,日军有100多人被击毙,有100多辆汽车和大量军用物资被击毁和缴获。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大长了我国人的志气。
平型关是我党我军抗日战争第一个大胜仗的遗址,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具有自然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军事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