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谁都知道,人类是地球上智力最高的动物,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正是超乎其他一切动物的智力行为,才使我们今天能生活在舒适方便、异彩纷呈的环境中;正是人类运用不断发展的智力,创造了今天的文明世界。

那么,人类的智力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智力使人类具有繁杂的思维过程。所谓“思维”,是人类高度发达的大脑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我们平时的行为,绝大多数是思维活动的产物,是有明显的前因后果的。思维活动,使人的行为有明确的目的, 思维还能使人的实践结果得到加工,形成知识和理论。这一点,动物却不行, 动物园的猴子、猩猩或其他动物,虽然有时也能做出不少高难度的动作,但这些行为只是产生于低级的条件反射,经过单调的多次重复后的无目的(或本能)的行为。因此,繁杂的思维过程所产生的智力,是人类与一般动物的最主要区别。

第二,智力使人产生美好的理想。理想,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特征,是人们对真理、对道德、对美的追求欲望。一个刚刚坠地的婴儿,因为没有智力, 也就不会有理想,只有吃与睡的本能要求。只有智力得到高度发展之后,才能产生理想。随着智力的不断提高,追求理想的层次也就越来越高。四五岁的孩子追求的是一身漂亮衣服,每天有动画片看;而到了八九岁,其理想就会转向当三好学生、到外地旅游之类。这两者的层次明显不同。

智力与理想之间,有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一个小学生想成为三好学生, 这个理想促使他努力学习,使他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 他的知识就会得到积累,从而提高智力;智力的提高,又会使孩子产生更高层次的理想。一般来说,孩子们对自己理想的事物总是十分热爱,充满感情的,这是他追求理想的动力。既然追求理想的过程也是提高智力的过程,那么,追求理想的动力也是提高智力的动力。这就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任何讽刺、挖苦、打击、责骂、冷落、侮辱的不正确教育方法,都有可能伤及孩子的自尊心和追求欲,都是扼杀孩子追求理想的行为(尽管孩子做错了事,那样做也会使孩子追求理想的“素质”受到伤害)。动力的削弱, 会使补充孩子智力的源泉枯竭。

第三,智力使人具有高超的洞察力。所谓洞察力,是人观察事物的能力。一个 3 岁的儿童,如果能认识 1000 个汉字,就说明他的洞察能力很强,属于智力超常,因为他对每个汉字的细微结构都能够鉴别。这是一种“明确性洞察”。而这一点是任何动物都做不到的。同样,一个 3 岁的孩子,能在很多穿同样衣服、同样高矮、胖瘦相似,都是花白头发、年龄相近的老人中,立即找到自己的爷爷,这说明孩子已抓住了爷爷区别于别的老人的关键性特征,即爷爷在老人群中的个性特征。这是一种非明确性的观察力。

第四,智力使人的反应敏捷。在一个一年级的班级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在问题讲完后,小朋友们应声而答。

问题是这样的:“第一只老鼠高兴,第二只老鼠很高兴。问:哪一只老鼠高兴?”老师话音刚落,绝大部分同学回答:“第二只老鼠高兴。”唯有一个孩子答道:“两只老鼠都高兴。”无疑,答案只有这位小朋友正确。

从这件事件可以看出,这位小朋友如果不是事先知道答案,那就肯定是智力较其他小朋友高,因为他有非常敏捷的反应能力。所谓反应能力,实际上是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在一般情况下,老师的问题大多是要求小朋友在比较中“求异”,找出不同的地方;而上述问题恰好相反,要求在比较中找出相同的地方,老师没有问“哪一只老鼠更高兴”。由于多数小朋友对“求异”的问题司空见惯,因此落入圈套,而后一位小朋友却能极快地抓住问题的关键,并没有被常规所迷惑,所以能敏捷地作出反应,表现出与众不同的

智力现象。

第五,智力能使人的行为果断。果断,指人对事物作出判断和决策的及时性。在孩子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反复考虑, 虑而不决,优柔寡断,很难作出及时的判断,因此在同学中总是居于后进。长期下去,自尊心受到抑制,又反过来抑制果断性的发挥。还有一些孩子, 思想活跃,敏感性强,但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太多,注意力不集中,所以也不能在学习中形成果断的判断。这样,貌似聪明的孩子却成绩很差,甚至一事无成。这种孩子,很难说是高智之人。

果断与注意力有关,正确的逻辑思维也很重要,教育能促进和改善果断性的形成。由于他是智力发达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必须在益智训练时加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