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在国内外广受欢迎

那是在20世纪早期的时候,潮剧因为它的地方特色而广受欢迎,尤其在云霄县境内,更是火爆到了极点。

云霄县曲风盛行,家家户户在逢年过节、祭祀祖先甚至办红白喜事的时候都会邀请潮剧戏班进行演出。

在云霄县那时有一个富户,他的母亲过六十大寿,他将云霄县内最有名的潮剧班,邀请到了自己的家里来演出。

夏夜的晚上,山村竹风阵阵,蛙声、虫子声齐鸣,小孩子们在庭院内来回奔跑嬉戏着,大人们围坐在一起说话聊天等待潮剧戏班的表演时间。

随着一阵锣声响起,艺人身穿小丑戏服,演唱着搞笑的小曲,艺人唱道:

月光光,照地方;马来等,轿来扛。什么人?扛老陈;老陈不在家,扛阿妈;阿妈要屙屎,扛大姐;大姐爱炒菜,扛老妹;老妹爱喂鸡,扛老弟;老弟会烂叫,扛空轿。扛到荔枝山,有张塘,捡条鲤鱼八尺长,阿公讲留来做生日,奶奶讲留来娶新娘。娶个新娘高天天,煮饭臭火烟,娶只新娘矮墩墩,煮饭香喷喷。

戏曲诙谐幽默,使用市井语言,以迎合妇孺。

据《云霄县志》卷四“风土”记载:

按本邑今唯潮音剧盛行,查此剧喜演乡曲,流传鄙俚不堪之小说,以迎合妇孺。每一唱演,则通宵达旦,举国若狂。

而且还记载说:

每岁一街社最少演出十数台,所费不赀。

龙岩近城各坊也“越境招致”,“竞聘潮剧”演出。所演剧目,按内容题材分为大锣戏、小锣戏和苏锣戏三大类。

大锣戏多为传统剧目,保留有《蔡伯喈》、《刘知远》、《郭华》、《拜月记》、《荆钗记》等一批宋、元南戏;小锣戏多取民间题材,为生活小戏,如《桃花搭渡》、《益春藏书》;苏锣戏则属于公堂戏和武打戏。

潮剧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

潮剧的角色很多。明代为生、旦、贴、外、丑、末、净七行。而且每一种还有不同类型。俗语用“四生、八旦、十六老阿兄”来形容一个演员阵容齐全的标准。四生包括小生、老生、花生。武生。八旦包括乌衫旦、闺门旦、彩罗衣旦、武旦、刀马旦、老旦、丑旦。

从表演上来看,潮剧的角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戏《扫窗会》被誉为我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剧丑角分为十类,其中项衫丑的扇子功蜚声南北,为世所称。

潮剧唱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唱腔的用调上。曲牌唱腔或对偶曲唱腔一般都应用四种调即“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三五调”、“反线调”,此外还有“锁南枝”调、“斗鹌鹑”调,以及犯腔犯调。

潮剧语言有着鲜明的三点特色:一是鲜明的地方色彩;二是浓郁的生活气息;三是生动的形象比喻。这三点,在潮剧传统剧目的本子中随处可见。

潮剧音乐属曲牌联套体,唱南北曲,声腔曲调优美,轻俏婉转,善于抒情。清代中叶以后,它又吸收板腔体音乐,显得灵活多姿。潮剧中有传统曲牌200多支,乐曲1000多首,是研究我国戏曲声腔的重要资料。

伴乐部分,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又不断吸收了潮州大锣鼓乐、庙堂音乐、民间小调乐曲等,音乐曲调优美动听,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善于表现感情的变化。潮剧的伴奏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断发展丰富。

20世纪20年代以前,乐器只有竹弦、唢呐、椰胡和月琴,以竹弦为领奏乐器。后来,竹弦被二弦取代;月琴为扬琴取代,还增加了大笛和小笛。20世纪40年代开始,有增加二胡、琵琶和大胡。潮剧曲牌很多,板式多变,常用二板、二板慢、三板慢等板式。

潮剧戏服,是舞台人物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三个特点:首先是十分重视身份区别、官阶区别和等级区别,并反映在服装的式样、颜色和图案花纹上。

潮剧戏服有鲜明的等级标志,有严格的界限,不能逾越,穿错了,不但受到同行的鄙视,有时还会到官府治罪。故戏班历来有“宁穿破,不穿错”的规矩。

潮剧传统剧目相当丰富,已发掘出1300多个,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来自宋元南戏和元明杂剧,这类剧目的主要“关目”与古本大多相同,文词典雅,乐器古朴,做工精细;另一类是取材于地方民间传说或以当地实事编撰的剧目,这类剧目戏文雅俗共赏,情节曲折有趣,富于地方色彩。

潮剧常用“双棚窗”这种形式来抢棚脚,吸引观众。一般在角色不多的折子戏中运用,由两组演员同台同时表演,如“双柴房”、“吴汉双杀妻”等,以显示该戏班的演员阵容雄厚,唱做齐整。谢吟先生编的文明戏《迎风山》,门内门外有一段双棚窗,也得到赞赏。

潮剧初时的演出规制只是席地而演的“涂脚戏”,经过在田野中草草搭台演唱的“摔桶戏”阶段以后,才渐次出现戏棚为“六柱”、“九柱”、“十二柱”、“十四柱”甚至“二十四柱”的“竹帘戏”,这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广场戏的雏形。

广场戏的戏台有固定和游动两种。固定戏台一般建在关帝庙、妈祖宫前或私人庭园中。游动戏台一般多临时构筑于乡镇广场或野地高埠之处,有时亦搭于村前秋收后的田埕上,演过即拆。

潮剧在闽南云霄、诏安、东山、平和成立有县级专业剧团。20世纪60年代,漳州地区专业与业余的潮剧团发展到近200个。诏安、平和潮剧团、云霄县青年潮剧团均应香港联艺公司邀请赴港演出。

云霄县潮剧团赴新加坡演出《花蕊夫人》、《碧血瑶阶》等,10天共有观众10000多人。

1996年,东山潮剧团两度应邀赴香港演出32场;12月,诏安县潮剧团亦赴泰国演出,一年之内,出访3次。后来诏安、平和、云霄三县潮剧团分别赴新加坡与香港地区演出一个月。可见潮剧在国内外都大受欢迎。

[旁注]

祭祀先祖 是旧时我国春节期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除夕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还有的地方还叩拜玉皇大帝。

县志 记载一个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专书。一般20年左右编修一次。现存最早的全国地方志,是公元813年唐代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新中国成立后,各县普遍修编了一次县志。

荆钗记 明传奇《荆钗记》。王十朋、钱玉莲的故事,被改编为多个戏剧剧目。它是南戏剧本,王国维却考定作者为明太祖第十七子宁王朱权。《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琵琶记》号称五大传奇。

扇子功 戏曲表演基本功之一。戏曲演员常借助手中的扇子做出种种动作,用以表现人物的感情。因须经专门训练,运用时方能得心应手,故列为基本功。生、旦、净、丑各行角色皆有此功,但以小生、花旦、闺门旦等使用最多,技巧更为丰富。

板腔体 是戏曲、曲艺音乐中的一种结构体式。或称“板式变化体”。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变体原则,演变为各种不同板式。梆子、皮黄系统的剧种可作为板腔体的代表,在近代戏曲音乐的发展上有重大影响。

扬琴 是常用的一种击弦乐器,与钢琴同宗,音色具有鲜明的特点,音量宏大,刚柔并济。在民间器乐合奏和民族乐队中在常充当“钢琴伴奏”的角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

大胡 俗称“胡琴“,属于民族乐器中的弓弦乐器,因作为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提起胡琴一词,它本是我国弓弦乐器的总称。我国古代,把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通称为胡,胡琴是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的。

关帝庙 就是为了供奉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而兴建的。关帝庙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与后人尊称的“文圣人”孔夫子齐名,被人们称之为武圣关公。

[阅读链接]

潮汕俗语中关于丑角的俗语最多。而且把丑角突出到重要的地位。“无丑吾成戏”,就是说没有丑角演不成好戏。

有一年,某地两个戏班进行斗戏,两班各有特色,势均力敌。可是后来乙班渐入佳境,观众逐渐被吸引过去。这时,甲班宣布某老丑将出场,观众一听,都涌到甲班戏台前。

只见一个胖得惹人发笑的丑角上场,他穿一条唐装的齐膝间短裤,赤着胖乎乎的上身,拿一条又粗又长的大麻绳,不声不响地先在台角扮个鬼脸。

然后做了“想要自缢又害怕”和“想要投水却胆怯”的动作后,说了几句“唉!想欲吊颈哩惊畏索大条!想有跳溪哩惊无人捞!便成便成勿去死,留放街市食白米!”

十分诙谐,引得台下哄堂大笑,把观众都吸引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