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歌曼舞——白字戏

白字戏,历史悠久,元末明初或更早些时候从闽南流入粤东,到了海陆丰,与当地方言、民间艺术结合,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海陆丰白字戏。

白字戏的音乐唱腔基本为曲牌联套体,辅以民歌小调。因唱曲多用“啊咿嗳”衬词拉腔,故俗又叫“啊咿嗳”。后来吸纳竹马、钱鼓、渔歌和潮剧音乐等民间艺术,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

为了区别于潮州白字,即今潮剧,称之为“南下白字”。潮剧名为“潮州白字”,又称“顶头白字”,后来白字戏一名用来专指海陆丰白字。

闽南移民带来白字戏

元末明初的时候,在福建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与元朝军队展开了别开生面的生死对决。双方的战斗使当地的生产生活受到了巨大的破坏。

当地的人们看到战乱马上就会在自己的家园爆发,于是纷纷拖家带口带着行李物品离开家乡,向还算安稳的广东海陆丰地区迁移。

在慌乱的人群中有一个身材魁梧的男人,他正不断的游走在队伍之间,帮助那些因为种种困难而停下脚步的人。

这个人姓刘,他是当地戏班子的一个武生,多年来的艺人生涯让他练就了一身的好功夫。在别人眼中困难重重的路途在他看来是那么的轻松。

终于在刘武生的帮助下,一个村子的人都逃离了战场,进入了广东地界。人们在这个时候都已经累得精疲力尽,再加上没有战争的威胁,他们一个个全都躺在了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刘武生看到这里,连忙对大家说道:“乡亲们,我们刚刚进入广东,还没有走到安全的地方,万一那些被打散的士兵追上我们,后果将不堪设想。乡亲们,听我的,我给大家唱戏,大家再向前走一段路程等彻底到了安全的地方再休息。”

由于刘武生这一路上对乡亲们的帮助很大,所以人们尽管已经将疲力尽也还是咬着牙站了起来,他们听着看着刘武生演唱的戏曲,一边拖着疲惫的身体继续前进着。

走着走着,前方出现了一座城隍庙,从城隍庙后突然闪出10多个人影,刘武生连忙让队伍停下,紧张地戒备着。当他看到来人之后,立刻变得高兴起来,原来来的这10多个人刘武生认识,是他的师兄弟带领的戏班子。

刘武生赶紧来到师兄弟面前,将这里的情况告诉了他们,大家一商量既然战争已经摧毁了家园,那么他们也就不回去了,干脆和村民一起前往海陆丰躲避战火。

于是一支完整的戏班子从潮汕地区进入了海陆丰地区。他们到了海陆丰后,经过了短暂的休整,很快从新开张,让潮剧在海陆丰地区落地生根并传播开来。

潮剧随着闽南移民一进入海陆丰地区,立刻就在民间掀起了一股追捧之风。人们在日常劳作之后,经常会聚集在一起观看潮剧的演出。

渐渐地人们随着对潮剧了解的加深,一些人开始希望将这个外来戏种进行本土化的改进,用本地的方言对原本属于潮剧的曲牌进行表演。这样一来就更加能够满足海陆丰人民的需要,接受起来也更加方便。

于是海陆丰地区的艺人开始分头行动,他们纷纷加入了潮剧戏班,在戏班内刻苦的学习起来。他们不但学习潮剧,而且还学习梨园戏,以及竹马戏。

随着海陆丰艺人学习了其他戏种的优点,他们渐渐开始有目的的将这些戏种进行融合,形成一个具有海陆丰地方特色的新的戏种。

早在1197年,漳州就出现了“戏头”。据记载逐家裒敛钱物,豢优人做戏或弄傀儡,筑棚于居民丛萃之地,四通八达之郊,以广会观者;至市廛近地,四门之外,亦争为之,不顾忌。

潮剧随移民传到海陆丰,就出现了俗称“老白字”的竹马戏。

竹马戏用孩童演《搭渡弄》、《士久弄》等戏,载歌载舞,以《踏钱鼓》收场;现存的竹马戏、钱鼓舞尚可见早期白字戏的影迹。它表现陈三五娘等民间故事,伴奏曲牌、锣鼓点与白字戏是相同的。

白字戏虽从正字戏中吸收了很多剧目,但由于它没有大袍大甲戏,因之艺术上趋于向柔美方面发展,形成轻歌曼舞的风格。

[旁注]

海陆丰 即是后来的汕尾市。辖海丰、陆丰、陆河三县和市城区,海陆丰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近百万人。在口头上,人们仍沿用那个亲切而具有沧桑感的名字——海陆丰。

海陆丰区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东南沿海出土文物考证,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渔猎种植,生息繁衍。

城隍庙 是祭祀城隍的庙宇,城隍是城池守护神,其前身是水庸神。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起源于古代的水庸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城隍爷是冥界的地方官。城隍庙并不是每个城市都有,只有县治以上层级的城市才能设有官方的城隍庙。

曲牌 是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俗称“牌子”。古代词曲创作,原是“选词配乐”,后来逐渐将其中动听的曲调筛选保留,依照原词及曲调的格律填制新词,这些被保留的曲调仍多沿用原曲名称。曲牌有长有短,节拍有定有散,但都有首有尾,自成起讫。

钱鼓舞 是广东省民间舞蹈之一。钱鼓舞原是陆丰钱鼓曲艺班的最后一个高潮舞蹈节目,所以也叫做“抛钱鼓”。流传于陆丰的钱鼓舞分为东西两路。是一种历史悠久,艺术独特的民间歌舞。是民间歌舞,说唱音乐向戏曲艺术过渡的绝妙范例。

[阅读链接]

钱鼓舞是明末清初,随着居民的先祖从福建迁移陆丰定居时,带来这个舞蹈并代代相传下来。其他有钱鼓舞的乡村也大致相同,有的传说是从东埔村那里通过各种渠道间接传过来的。

西路钱鼓舞则以新埔和大安传开各地。东路钱鼓的动作刚强,演技接近南派武功型,伴奏的主奏乐器笛子较短、较粗。发出的音量高亢宏厚、服装较接近戏曲的武侠式;西路钱鼓表演动作较柔美,主奏笛较长、较细,音色柔美悠扬、服装较为文雅。

为了纪念祖宗,有钱鼓舞的乡村,每年秋收后必陆续集中练习跳钱鼓舞,以赴春节到附近村镇作“闹春”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