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奇葩——潮剧

潮剧系我国十大剧种之一,有“南国奇葩”的美誉,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及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而享誉海内外。

潮剧是潮州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同时也是联络世界各地潮州人之间情谊的重要纽带,因此,它是具有明显代表性的地方剧种。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潮曲”,主要流行于潮汕地区,是用潮州话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东部、福建南部、台湾、香港、上海,以及东南亚、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讲潮州话的华侨、华裔聚居地区。

凤凰山对歌形成潮州唱腔

传说那是在明代的时候,潮州以北的凤凰山上居住着一户人家,这户人家有一个女儿因为她人长多很漂亮而且唱歌非常非常的好听,所以周围的人们都亲切地称呼她“小歌仙”。

随着小歌仙慢慢长大成人,周围十里八村的男子纷纷来到小歌仙的家里提亲,她家的门槛都快被提亲的人磨平了。

虽然有这么多的人前来提亲,可是小歌仙却一个都没有看上,小歌仙喜欢唱歌,所以她希望找一个同样喜欢唱歌而且唱得很好听的男子当丈夫。

于是小歌仙就对所有前来提亲的男子说道:“三日后,我会在凤凰山头唱山歌,你们谁能对上我的山歌,我就嫁给他。”

小歌仙对山歌招亲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潮州城,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人们忍不住用小歌仙对山歌招亲与过去的比武招亲相提并论。

此时在潮州城内的大街上,有一个从广州回来的伶人,因为他唱戏的时候桑子亮,所以人们送给他一个昵称叫做“冲天炮”。

冲天炮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向旁边的人打听小歌仙的情况,听着人们对小歌仙的赞扬,他的心中立刻就决定要参加三天后的对山歌比赛,亲眼看看小歌仙究竟有没有人们口中说的那么好。

这个冲天炮当时在广东很有名气,拜过名师,精通弋阳、昆曲、梆子、皮黄等唱腔,这一次回来就是打算在潮州创办自己的戏班,在潮州地区闯出一片天下。

三天后,人们早早地来到了凤凰山等待着观看这一场奇女子对山歌选丈夫的好戏。

太阳渐渐升到了天空,阳光洒在凤凰山上。身着白色长裙的小歌仙如约而至出现在凤凰山的山顶,在阳光照射在她的身上,在身后的绿树脚下的青草衬托下就好像刚刚下凡的仙女一样超凡脱俗,简直是美丽极了!

冲天炮在看到小歌仙那一瞬间,感觉自己的眼睛仿佛看到了传说之中的仙女,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脚步,向前移动着。

站在山顶的小歌仙也看到了卓尔不群的冲天炮,她同样感觉眼前一亮,在心中猜测着对方会不会接上她的山歌呢?

小歌仙看了看冲天炮,用比黄鹂还要清脆的嗓子清晰地吐出充满了潮州土话味道的歌词,她唱道:

赶人出屋鸡乱啼,送人离别水东西,

挽水思量想无法,从今唔养五更鸡。

冲天炮听到了小歌仙的山歌,以弋阳腔的腔调用充满了磁性的嗓音唱道:

松口行上嘉应州,三条河水急湫湫,

两条丝线打死结,人情难舍哥难丢。

小歌仙听着冲天炮的山歌,心中变得激动起来,忍不住多看了几眼这个轻易对上自己山歌的男人,继续唱道:

食烟爱食两三筒,连妹爱连两三宗,

第一就要言语好,又要人才盖广东。

冲天炮听着小歌仙甜美的歌声,生怕别人抢先对上来,于是他赶紧以昆曲的唱腔接了下来,唱道:

放下担子坐茶亭,敢唱山歌怕人对。

阿哥好比诸葛亮,唔怕曹操百万兵。

小歌仙听到冲天炮对上自己的山歌,心中更是喜欢,眼睛看着对方唱道:

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

藤生树死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

冲天炮听着小歌仙的山歌,心中知道对方对自己也是非常喜欢,于是唱道:

揽树开花花揽花,阿哥揽上妹揽下,

牵起衫尾等郎揽等郎一揽再回家。

小歌仙听到了冲天炮的山歌,脸色潮红仿佛快要滴下水来一般,心中对冲天炮简直是满意极了,继续唱道:

新买扇子七寸长,一心买来送情郎,

嘱咐情郎莫跌撇,两人睡目好拨凉。

冲天炮也从歌曲中听到了小歌仙的情深意切,唱道:

河边杨柳嫩娇娇,拿起桨板等东潮,

阿哥摇船妹划水,船浮水面任哥摇。

冲天炮彻底被小歌仙的人与歌吸引了,在唱完之后迫不及待的向对方发出了询问,他大声唱道:

新做大屋四四方,做了上堂做下堂;

做了三间又三套,问妹爱廊唔爱廊。

面对冲天炮大胆的询问,小歌仙红着脸接道:

新打戒指九连环,一个连环交九年;

九九还归八十一,还爱相交十九年。

在听到了小歌仙的歌声后,冲天炮简直是兴奋极了,他抛下众人,跑上山顶,与小歌仙一起去拜见她的父亲。小歌仙对身边的冲天炮也万分满意,一个掌握着弋阳剧、昆剧、赣剧的男人,简直就是上天赐给她的最好的爱人。

小歌仙嫁给了冲天炮,他们在潮州创办自己的戏班,两个人将自己掌握的唱腔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具有潮州地方特色的唱腔。这种唱腔与他们两个人传奇的爱情故事一起快速在潮州地区流行起来,被人们津津乐道。

其实潮剧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是一个已有44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主要吸收了弋阳、昆曲、梆子、皮黄等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语、潮州音乐、潮州歌册、潮绣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我国戏曲在12世纪至13世纪,形成北方杂剧和南方戏文也就是南戏。北杂剧在宋金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至元代达到繁荣;南戏是12世纪初叶,在浙江温州首先形成发展起来的。在宋元时期200多年的流传发展中,南戏向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流传,形成了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以及泉潮腔等声腔剧种。

南戏流传到各地并形成地方声腔剧种,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南戏原有的曲调流传到各地之后,被戏曲演员以当地语言传唱着,由于语言、语调上的差别,使之不断变化,在风格上也逐渐地方化起来;一种是当地的民间音乐——从秧歌、小调、直到某些宗教式歌曲,不断地被采用到戏曲中来,丰富着原有的曲调。

这两种因素相互渗透,便形成了若干不同风格的声腔剧种。明本潮州戏文的发展,证明了现潮汕地区在元明时期有过繁荣的南戏演出活动。一些在史籍上记载已佚的宋元南戏早期剧本,如《颜臣》即《陈颜臣》,演陈颜臣与连静娘的故事、《刘希必金钗记》,就是早期南戏曾在现潮汕地区流传的佐证。

《蔡伯皆》、《刘希必金钗记》,这两部戏均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南戏剧本,说明南戏流传到潮汕地区之后,潮州艺人曾用潮州方言演唱,由于语音、语调上的不同,使原有的曲调起了变化,同时还吸收潮州的民间音乐、小调等,从而在南戏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声腔——潮腔。

明代戴璟在《广东通志》所载:

潮俗多以乡音搬演戏文

清代初期屈大均在《广东新语》所载:

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日潮州戏

这两手抄演出本的出土,是潮人以乡音唱南北曲的佐证。

《荔枝记》、《荔镜记》是以潮州民间故事编写,结构完整、手法娴熟、用潮腔演唱的剧本,说明潮腔在嘉靖年间已趋于成熟。

有的戏曲研究专家根据有关的史料,认为:

明中叶以前,泉潮腔已很盛行,它有独特的剧目和演出形式,流传在泉州长、漳州、潮州一带。

[旁注]

凤凰山 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区北面约40千米处,是一处独特的旅游景观。主峰凤凰大鬓海拔1497.8米,是潮州市的最高峰。凤凰山是畲族发源地,以龙犬为图腾,有许多美丽的民间传说。

提亲 男女双方到了谈婚论嫁之时,男方家长须请媒人向女方家长提亲。若得许可,问明对方生肖八字,如生肖相克认为不能成婚。八字,即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天干地支相配之称。

山歌 我国民歌基本体裁之一。流传分布极广,蕴藏极为丰富。大多以独唱或对唱形式出现。见景生情,即兴编词,内容以表现劳动与爱情生活为主。山歌音乐极富地方特色,是民歌中风格性最强品种。是我国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精神生活重要来源。

嘉应州 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名。1732年由广东总督鄂弥达向朝廷奏报,将惠州府兴宁、长乐二县,潮州府程乡、平远、镇平三县,建置嘉应州,领程乡、兴宁、长乐、平远、镇平五县。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受刘备邀请出仕,随刘备转战四方,建立蜀汉政权,官封丞相。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曹操(155年~220年),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主要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一生以汉朝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为统一中原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北方广泛屯田,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

九连环 是我国传统的有代表性的智力玩具,凝结着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趣味性。以金属丝制成9个圆环,将圆环套装在横板或各式框架上,并贯以环柄。游玩时,按照一定的程序反复操作,可使9个圆环分别解开,或合而为一。

赣剧 是一个兼唱高腔、乱弹、昆腔及其他曲调的多声腔赣语剧种。其起源和前身为弋阳腔,为著名的古代四大声腔之一。赣剧的发展对京剧、川剧、湘剧、秦腔等44个剧种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秧歌 起源于我国民间艺术,源于插秧耕地的劳动生活,与祭祀农神,祈求丰收所唱的颂歌有关。秧歌主要于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在广场上表演,是一种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小调 我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一般指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经过历代的流传,在艺术上经过较多的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

[阅读链接]

1958年在揭阳县渔湖乡西寨村的一座明墓发现《蔡伯皆》。抄本《蔡伯皆》共两册,其中“总本”一册,54页。“生本”一册,38页。残文3页,总共95页,“总体”从“高堂称庆”至“糟糠自恹“,是全剧上半部的写本。“生”本从“南浦送别”至“一门旌表”,中间有残缺。

1975年,在潮安县凤塘乡西山溪一夫妇合葬的明墓中发现了《刘希必金钗记》。写本正文72页,计戏文67出,中间缺4出,附锣鼓谱“三棒鼓”,“得胜鼓”一叶、散曲“黑麻序”两页,共75页,正文页中间有“宣德六年”,末页有“宣德七年六月”字样,是明代宣德年间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