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戏剧中的绚丽奇葩

到了清代咸丰、同治年间,随着海禁开放,潮州、汕头成为闽粤赣边区商品集散地,外江戏班随商旅的到来也大量涌集到潮州。

当外江戏班来到潮州之后,他们戏曲了解当初在佛山与“琼花会馆”对抗的经验,在第一时间于潮州上水门兴建了外江梨园分所,统一协调外江戏班在潮州地区的表演活动。

外江戏班来到潮州之后,立刻就表现出来他们善于学习的特点,面对潮州本地的戏曲“潮剧”,他们丝毫不排斥,反而非常热情地与本地潮剧戏班进行切磋,在切磋的过程中吸取潮剧的优点,进一步完善“广东汉剧”。

时间渐渐到了清代光绪年间,外江戏班的实力越来越壮大,在潮汕地区发展得非常迅速,几乎每天都有大型的表演活动。

外江梨园会馆为了便于管理,将活动于粤东、闽西等地,并有所谓“上四班”、“下四班”、“咸水班”、“童子班”等戏班。

在这些戏班的发展过程之中,渐渐出现了普宁荣天彩、潮州新天彩、潮阳老三多、澄海老福顺“四大班”,这四大班在广东地区极具声望,每当他们出台表演的时候,总是被观众围得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这一天普宁荣天班在龙川县演出,戏台上正上演着荣天班最拿手的好戏《击鼓骂曹》。

随着一阵乐器声响起,祢衡出场,开口唱道:

天宽地阔海无边,时事风云梦里眠。

台下立刻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戏台上继续表演,情节一步步推进,终于到了高潮阶段:曹操欲使人下书劝说刘表归顺,孔融推荐处士祢衡前往。曹操召见之,不加礼,祢反唇相讥,又将其门下人才一一批斥。曹操恼羞成怒,命充当鼓吏以辱之。祢衡于宴上裸衣击鼓,尽情泄愤,当众痛骂曹操。

当戏曲表演到这里,漫天的叫好声响彻全场。戏院包厢中有一位来自泰国的华侨看着眼前经典的《击鼓骂曹》,激动地直接从椅子上站了起来,两只手掌拍得通红都不知道。

戏曲结束之后,这位华侨立刻决定,花重金邀请普宁荣天班跟他前往泰国表演,给那里日日思念祖国的同伴表演这精彩的广东汉剧。

无独有偶,在普宁荣天班名声响彻海内外的同时,另外一个戏班也走出国门,把广东汉剧带到了东南亚其他的国家。这个戏班就是“潮阳老三多”戏班。

潮阳老三多戏班在这时也先后应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华侨的邀请,在东南亚进行流动演出,时间长达3年之久。将广东汉剧的优秀文化在东南亚地区广泛的传播,在东南亚地区掀起了一股“广东汉剧”的热潮。

广东汉剧的行当分工与其他剧种略有不同,角色分为生、旦、丑、公、婆、净六大行,而净又有乌净、红净之别。乌净发炸音,红净则以鼻腔共鸣为主的真假嗓结合,高音用假嗓,低音用本嗓,唱腔悠扬清脆,颇有特色。

广东汉剧的声腔基本是皮黄腔,另有四平调、吹腔,还有少量昆曲、小调和佛曲等。它不但在唱腔曲调上更为接近徽戏,而且在伴奏乐器方面,如头弦、号头、大苏锣,都与老徽戏的徽胡、先锋号、苏锣相同。

广东汉剧的基本唱腔属板腔体,分为二黄、西皮、大板和曲牌杂调四大类。

皮黄板式包括导板、头板、二板、三板、二六板、马龙头、叠板、哭板、叫头等,广东汉剧的曲牌杂调包括一些曲牌、民间小调和少量梆子和昆曲。它的伴奏音乐有整套锣鼓经、唢呐曲牌100多首,民间小调100多支,丝弦乐曲400余首,可用于烘托剧情气氛,配合人物表演。

伴奏乐器有文场、武场之分。文场乐器有头弦、二胡、三弦、横箫、大唢呐、小唢呐、扬琴、提胡、秦琴、月琴、椰胡、琵琶、古筝、芦笙、大提琴;武场有战鼓、大鼓、边鼓、大苏锣、小锣、碗锣、铜金、檀板、号头、大钹、小钹等。

头弦、大苏锣及号头是广东汉剧特有的伴奏乐器。头弦是领奏弦乐,适合伴奏成人假嗓。大苏锣音色柔和,深沉肃穆,伴奏较为缓慢、平稳的腔调。号头音色高尖,雄壮猛烈,常用于开场与结束,其音又有凄厉恐怖之感,故在两军鏖战,法场命斩的场面中,能烘托紧张激烈、悲戚恐怖的气氛。

作为独立完整的剧种,广东汉剧在表演上也富有特色。小生开膀拉山平肩,举手投足稳重大方、端庄、文雅;文生和文武生均重潇洒、飘逸,讲究扇子、水袖、翎子功夫,文生要行似秋风落叶,站如玉树婷婷。武生举手投足讲究暗劲力度、造型亮相和枪刀把子。

旦行的科步动作、程式有慢步、中步、快步、细步、直步、斜步、弯步、大跳、小跳、出水、入水等50多种。

闺门旦要求行不露足,踱不过寸,笑不露齿,手不上胸,唱、做要掌握“气沉丹田头顶空,全凭腰转两肩松”;唱时音质要有厚度,唱法柔婉,表演轻松庄重。

丑行表演动作夸张,胸正膝曲,常走矮步或单腿移动,肩、眼、鼻、口、舌与肩、手、指、腰、腿紧密配合,要求“功底过硬一身轻,蹲步动作稳如钉;走步技巧似无边,翻腾飞跃无响声”。

公行开膀拉山齐胸出手,双手平肩拉开,水袖、台步、扇子的各种程式都要求大方、端庄、稳重。红净、乌净的表演程式要求“举手投足千斤重,开膀过头显英雄;步履稳健使暗劲,亚赛金刚搬不动。”

广东汉剧的角色行当有生、旦、丑、公、婆、红净、乌净七大行。此外还有包单、杂,俗称小行。

大行中的生、旦、丑、公还可细分为各“当”,如“公”行中分白须、掺白须、乌须老生、武老生等;“生”行中分文生、武生、文武生、娃娃生等;“旦”行分正旦、青衣、花旦、武旦、彩旦等;“丑”行分官袍丑、方巾丑、短衣丑、武丑、童丑、女丑等。

生行又称“小生”,主要扮演青、壮年男子角色,用男声假嗓唱念,身段稳重大方,动作文雅潇洒。生行主要分文小生、武小生两种,文小生表演时“行如秋风,站似玉树”,注重翎子功、扇子功和水袖功,扮演的人物如《闹严府》的曾荣;武小生表演时干净利索,讲究力度节奏,注重把子功,所扮人物如《战徐州》的赵云。

旦行扮演青年、中年妇女的各种角色,用女声假嗓唱念,表演以身段和水袖功夫见长。旦行又分正旦、青衣、花彩旦三种,正旦也称乌衣,表演端庄娴淑,要求“行不动裙,笑不露齿”,所扮人物如《秦香莲》的秦香莲;青衣,又称闺门旦,表演要求与正旦相同,所扮人物如《林昭德》的王金爱;花彩旦,要求身段动作“动如燕,行如风”,所扮人物如《花灯案》的陈彩凤。

丑行扮演各种滑稽诙谐的人物,用男声原嗓唱念,动作夸张,常走矮步或单腿移步,出手小,表演时要求眉、眼、鼻、口、舌能同肩、手、指、腰、腿紧密配合。

行内有:

二偷活洛练五冬,偷油活捉最见功。

的戏谚,意思是丑行演员必须学会《偷油》、《偷鸡》、《活捉三郎》和《洛阳失印》四出主要的丑戏。

丑行有官袍丑,扮《昭君出塞》的王龙;项衫丑,扮《打花鼓》的公子;袈裟丑,扮《僧尼会》的小和尚;短衣丑,扮《偷油》的黄巢;童子丑,扮《蓝继子》的蓝继子;武丑,扮《时迁偷鸡》的时迁;女丑,扮《铁弓缘》的萧氏。

公行又称“老生”、“须生”,扮演各种中年、老年的角色,用男声原嗓唱念,仪态庄重大方,步法以稳健的“八字步”为基础。公行有白须老生,动作较为迟缓,重须功和发功,如:扮《百里奚认妻》的百里奚;乌须老生,扮《孔明请东风》的孔明;黪白须老生,扮《状元媒》的宋王;武老生,扮《群英会》的黄忠。

婆行又称“老旦”、“老妈”,扮演老年妇女角色。有贫婆,扮《清风亭》的张元秀妻;贵婆,扮《白虎堂》的佘太君;丑婆,扮《金莲裁衣》的王婆。

乌净行又称“乌面”、“大花脸”,既扮演英雄豪杰,也扮演权奸神怪,用炸音发声,嗓音威猛粗放,表演重功架,多用大动作,要求“举手投足千斤重,开膀过头显英雄”。

乌净有黑花脸,扮《太行山》的姚刚;白花脸,扮《击鼓骂曹》的曹操;青花脸,扮《齐王求将》的公孙衍;金花脸,扮神话戏中的天王神将;二花脸,扮《三气周瑜》的张飞。

红净行又称红面,扮演英雄好汉,以原嗓与假嗓结合发声,唱腔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表演要求龙行虎步,器宇轩昂。红净中的头手红净重唱功,所扮人物如《打洞结拜》的赵匡胤;二手红净重做功、武功,所扮人物如《崔子弑齐君》的崔杼。

广东汉剧自清代同治年以后,逐渐盛行于省内各客家地区,省内各主要的客家地区都曾经建立过汉剧团。广东汉剧之所以能够兴盛,与广东客家人的喜爱是分不开的。

广东汉剧与徽剧、湖北汉剧、祁剧存在渊源关系,与京剧、湘剧、闽西汉剧存在共同渊源。我国传统戏剧的本质,就是“社戏”!而汉剧,对于客家人民而言,正是以祭祀祖先、尊敬鬼神为目的的大戏!

在客家人心目中,戏剧有“大戏”、“小戏”之分。山歌剧、采茶戏之类,被认为是小戏,而汉剧则无疑是其中的大戏。客家人在祭祀祖先时,需要演出一种“大戏”,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缅怀之情。

汉剧的舞台唱腔、念白就是戏曲的整体艺术,客家人对这个新来的戏曲剧种,已经完全接受并适应了,本土语的剧种已经有了一个地方戏“山歌剧”存在,若汉剧改成所谓的语言本土话来演唱,反而会弄巧反拙,不伦不类。

汉剧是属于戏曲类一个很完整的剧种,客家话口语的音调和传统戏曲舞台上的唱腔、口白音调也相距甚远。广东汉剧更是作为广东省内“三大”大戏之一。

客家地区地处比较封闭的边远山区,自“外江戏”流传到闽西和粤东地区以后,很快被当地的民众所接受和适应。

然而广东汉剧与广东潮剧、粤剧相比,至今尚未本土化。所谓本土化,就是语言的本土化。粤剧的本土化,始于清代中后期,完成于清代末期;潮剧大约在元末明初已开始本土化。

粤剧和潮剧在剧种形成之前,就已经有了当地本土的民间曲艺和地方音乐的基础,是受当时被称为“南戏”和其他“外江”腔所影响后,用当时的官话逐渐不适应这些腔调而慢慢改变,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语言系剧种,而成为以方言演绎的地方戏剧。

所以说在关键时刻,是客家人以宽广的胸怀,接纳并挽救了这个濒临绝境的“外江戏”汉剧,使其在粤东客家地区不断生根、开花、结果,广为流传。成为客家人自己喜爱、习惯和传唱的戏曲。从而也完整地保留了这一遗产,它是客家人的骄傲,客家地区的特色,也是广东的独有,是南国戏剧一朵绚丽的奇葩。

新中国成立后,在广东地区先后建立6个专业粤北汉剧团,其中包括韶关汉剧团、和平汉剧团、东江汉剧团、连平汉剧团和惠州汉剧团以及河源汉剧。

惠州汉剧团成立后,派出两批共20名学员到梅县戏校学习,还请广东汉剧院名丑罗恒报、湖北汉剧院著名文武老生陈惠龙和广州乐团指挥杨伯平等精英加盟。

惠州汉剧团人才济济,阵容强大,表演行当齐全,文武兼备,唱腔优美,扮相俊秀,武功精湛,伴奏高超,圆满地完成了惠阳地区12个县市上山下乡演出的任务,深受全区人民群众的好评。

后来该团在惠州人民会场演出传统汉剧《秦香莲》连续演出了43天,共47场,场场满座,观众达54000多人次,打破了惠州有史以来最高的演出纪录。

惠州汉剧团也曾到梅州、潮州、汕头等地演出《瑶山春》等汉剧,场场爆满,轰动“汉剧之乡”。许多“汉剧迷”称赞该团演员、乐师阵容较庞大,艺术造诣积累较丰富,是可与广东汉剧院比美的汉剧团。

该团不仅在惠州市区演出时观众人数破历史纪录,而且在上山下乡时更受人民群众热烈欢迎。有一次惠州汉剧团到龙川演出时,大批群众挑米、带菜在戏院附近砌灶做饭,等待看汉剧。

据统计,惠州地区汉剧团从1965年至1984年,近20年中,共上演41台大小剧目,其中:古装戏17台,现代戏24台。汉剧汉乐成为东江人民群众喜见乐闻的“乡戏”、“雅乐”。

[旁注]

闽粤赣 闽是福建省、古闽国名称的简称,粤,是广东省的别称,赣,是江西省的简称,由于省内最大、最长的河流赣江自南而北纵贯全省,因此江西简称“赣”。

普宁 位于广东省东部沿海,揭阳市的西南部,东毗汕头市潮南区,南邻惠来县,西南连汕尾市,西北接揭西县。境内主要河流有榕江、练江和龙江。于18世纪至19世纪,普宁“外江班”那时多达六班,有新顺兴、宝正兴、一枝春、荣天采等。汉乐流入广东首于普宁后转潮州、汕头,最后落脚在兴梅一带。

祢衡(173年~198年),平原郡也就是后来的山东临邑人。东汉末年名士,文学家。与孔融等人亲善。后因出言不逊触怒曹操,被遣送至荆州刘表处,后又因出言不逊,被送至江夏太守黄祖处,终为黄祖所杀。

净 即是净角俗称“花脸”。以面部化妆运用图案化的脸谱为标志,音色洪亮宽阔,演唱风格粗壮浑厚,动作大开大阖,顿挫鲜明。根据净角所扮演的人物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又分大花脸、二花脸和武花脸。

二六板 京剧西皮中的调名。又称“二六”。因开口以前,胡琴过门共有12板,故名。原出于昆曲《水仙子》、《刮地风》,多表现愤怒怨望急切之情。如《捉放曹》陈宫的“你那里休道我言多语诈”一段即是。

古筝 是古老的民族弦乐,属弹拨乐器。在民族传统乐器中,古筝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结构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

檀板 乐器,因常用檀木制作而有檀板之名。唐玄宗时,梨园乐工黄幡绰善奏此板,故又称“绰板”。互击体鸣乐器。古代流传全国各地,现代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云南、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福建、台湾等地区。

汉剧 是我国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旧名“楚调”、“汉调”。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原以秦腔经襄阳南下演变出来的西皮为主要腔调,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荆河、襄河、府河、汉河4个流派,俗称“路子”。后加入徽调班社演唱,逐渐融合演变而成京剧。

时迁偷鸡 钱德苍《缀白裘》增补重编本著录,时称《落草·偷鸡》。此系清代名目繁多的水浒戏之一,表演中咀嚼间口喷火焰而不致燎泡,俗称“吃火”。以纸代鸡、变形示意的食鸡表演,时称一绝,烟火吞吐之间,观众无不为之惊叹。

黄忠 东汉末年名将。后归刘备,并助刘备攻益州刘璋。黄忠在后世多以勇猛的老将形象出现于各类文学艺术作品中,《三国演义》里,刘备称汉中王后将其封为五虎上将之一,而黄忠的名字在我国也逐渐成为了老当益壮的代名词。

赵匡胤(927年~976年),宋王朝的开国皇帝。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在位16年。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我国的文治盛世,死后葬于郑州巩义宋陵之永昌陵。

社戏 是我国传统戏剧统称。包括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昆剧、京剧和其他数百种地方戏。它是一门融合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多门因数的综合艺术。

罗恒报 广东汉剧著名表演艺术家。13岁拜广东汉剧著名艺人李祝三为师,始学老生,后工丑行。罗恒报是一位既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又有艺术教育成就和研究成果、为广东汉剧复兴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前辈艺人。

雅乐 即“优雅的音乐”。雅乐是我国古代的宫廷音乐。雅乐的体系在西周初年制定,与法律和礼仪共同构成了贵族统治的内外支柱。以后一直是我国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链接]

广东汉剧是汉剧的一个旁支,是由湖北汉剧衍生出来的。湖北汉剧又称为“汉剧”,它是我国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旧名“楚调”、“汉调”。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荆河、襄河、府河、汉河四支流派,俗称路子。

对湘剧、川剧、赣剧、桂剧、滇剧等剧种的形成发展都有影响。清嘉庆、道光年间,汉调流传到北京,加入徽调班社演唱,逐渐融合演变而成京剧。

汉剧角色共分为10行: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腔调除了西皮、二黄外,罗罗腔也用得较多。伴奏乐器有胡琴、月琴、三弦、鼓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