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喜班见证正字戏辉煌

1777年的时候,在陆丰地区,阳光洒在地面上,海风徐徐吹上海岸。

在海岸边上,出现了一只将近40人的队伍,这支队伍为首的是三个中年人,他们的身后跟着8个乐器师,乐器师手中都拿着乐器,一路上吹打着;乐师身后是十几个儿童,这些儿童脸上都画着脸谱,让人一看到就知道他们是一群童伶。

这支队伍究竟要去哪里表演呢?人们在纷纷猜测的同时也跟在了队伍后面。队伍终于来到了一间庙宇前,这间庙宇之中供奉的是“田元帅”。为首的三个中年人在庙宇前停下,彼此相视一下,同时大声说道:“奏乐。”

乐师演奏起最拿手的曲目,5分钟过后乐声停止,三个中年人规规矩矩地站在队伍前方,大声喊道:“拜见祖师爷。”

以三个中年人为首的这支队伍,整整齐齐地跪在地面,对着祖师爷“田元帅”三拜九叩。

中年人拜完之后,手持三柱高香,点燃之后大声说道:“祖师爷在上,弟子二喜叩拜。弟子们决定在今日成立双喜班,请祖师爷庇佑。”

“请祖师爷庇佑。”

说完之后,随着众人再次叩首,二喜恭恭敬敬地走到神龛前,将香火插入香炉。随着香火入炉,双喜班班主来到大家面前,大声喊道:“点炮,敬天!”

一阵惊天动地的鞭炮声响起,10多个童伶开始表演起来。童伶表演结束后,班主继续喊道:“敬祖师!”

又是一阵鞭炮声响起,他身边的两个同伴纷纷换上了戏服,在童伶的配合下表演起来。表演结束后,班主用尽全身力气喊道:“双喜班成立。”

随着喊声结束,鞭炮齐鸣,乐师纷纷演奏起来,班主也换上了戏服,一同加入了表演的行列。

周围的人们看着双喜班的表演,立刻喝彩起来。一些士绅甚至当场邀请双喜班在日后到他家去表演。

双喜班正式成立了,这是正字戏有记载以来第一个正式的戏班。戏班有着严格的规矩,无论是服装还是乐器;无论是各种角色还是各种曲目,都形成了规范的系统。

在这种严格的规矩下,双喜班一直在正字戏表演的路上前进着,传承了将近200年的时间。

正字戏表演风格古朴,气魄宏大,特别擅演连台本戏。文戏的唱腔保留着古老的面貌,以曲牌体的正音曲、唱牌子为主,杂以乱弹、小调等。

正音曲以奚琴领奏,大锣、大鼓伴奏,唱牌子以笛子、大小唢呐伴奏。正音曲中有很多曲牌直接继承了弋阳、青阳古腔,滚唱运用得较为普遍。昆腔曲牌有100多支,其中有一部分充分体现了北曲严格、完整的组织形式。

正字戏的乐调分重六、轻六、活五、反线等类,并有头板、二板、三板、牵句等节奏变化,常用曲牌有《山坡羊》、《四朝元》、《驻云飞》、《锁南枝》等。

昆曲分笛曲与唢呐曲,常与“正音曲”混唱,曲牌有《梁州序》、《刮地风》、《泣颜回》、《宝莲灯》等。杂曲包括福建调、道士调、乱弹和吹腔。

福建调来自闽南七子班;道士调,即师公调,出自粤东;乱弹和吹腔,来自广东西秦戏班,小调多为民歌俗曲,有《青铜宝镜》、《花鼓调》、《一匹绸》、《琵琶词》等。

伴奏乐器“正音曲”以龙舌兰壳制的大管弦为主,配以三弦、竹弦等;昆曲、杂曲等以笛和唢呐为主。

正字戏剧目,分文戏和武戏两种,文戏包括南戏系统声腔、昆腔、杂曲小调三种剧目,共170多个;武戏即提纲戏,约2400多个。

文戏中不少剧目音乐及表演艺术较丰富,有36出真本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12本,称“十二真本戏”,即:文戏著名的有四大苦戏,分别是《琵琶记》、《白兔记》、《荆钗记》、《葵花记》;四大喜戏分别是《三元记》、《月华记》、《五桂记》、《满床笏》;四大弓马戏分别是《马陵道》、《千里驹》、《忠义烈》、《铁弓缘》。

这十二真本戏,有的是全用昆腔演出,有的则用正字曲戏声腔演出,也有少量是曲、昆混合使用。正字戏的传统剧目,除十二真本之外,如《彩楼记》、《断发记》、《乌驴记》、《罗帕记》、《玉环记》、《桃园记》、《金丸记》、《疯僧扫秦》、《草庐记》等,都是南戏名剧。

其中一些本子,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仍然按照明代的本子演出,如《槐荫记》,全按明顾觉宇《织锦记》第二折《槐荫分别》原本演出。昆腔剧目《马陵道》原本六折,今北昆只存二折,而正字戏竟能演出四折,弥足珍贵。

武戏大都为连台本戏,如《三国》、《隋唐》等。经过整理较有影响的剧目为《槐荫别》、《百花赠剑》、《张飞归家》、《金叶菊》、《换乌纱》等,并改编演出了《琼花》等现代戏。

武戏慷慨激昂,气氛热烈。以擅长袍甲戏见称,表演情绪激昂的场面时,善于运用头甲缨子、翎子、肩上佩旗、身上袍甲的抖动功夫,配以面部肌肉、眉眼的活动以及须髯的技巧表现人物的外貌形态、内心活动以突出人物的英豪性格。短打主要是南派武功,拳宗少林,打起来逼真、紧张,近于惊险。

文戏唱做并茂,以做见长。南戏声腔系统剧本,文字较通俗;昆腔剧本,文字雅丽。这两类戏,大都有较细致的做功。

如《百花赠剑》,百花公主回宫,嗅到酒气而多方观察江花佑,通过饮茶、按怀,观察江花佑是否饮酒等一连串富于生活气息的细节表演,把人物的精细性格刻画得十分生动。就动作和舞姿而言,往往柔里寓刚,粗中见细。生旦表演,在情绪紧张之际,动作特别夸张。

正字戏音乐丰富多彩,既能抒情,又善豪壮。南腔音乐优美清丽,间以豪壮沉浑;小调音乐轻松活泼;昆剧音乐清脆悠扬,缠绵动听。

提纲戏则以大锣大鼓、大唢呐和“叭地虎”见长,声调极喧。在古典袍甲戏中,两军对垒,人嘶马叫,善于用音乐描摹出悲凉凄厉的古战场气氛。

正字戏的脸谱独特多样,朴素而有古风。正字戏的脸谱有100多种,常用的颜色主要是黑、白、红、绿。勾画的线刚柔并存,既夸张又富装饰味。

各种脸谱和兄弟剧种不同,有自己独特的构图,如张飞的脸谱,两颧的线条如葵叶下垂,同是红脸的关羽,其眉宇的勾画却更注重稳重。

全国各剧种的脸谱都是为了突出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但同中有异。正字戏在用色、造型方面,除了个别神怪脸谱背离生活轨迹外,各种人物脸谱的造型显得更为朴素而具古风。

正字戏保存着较丰富的艺术遗产,历史上造就了不少有才能的老艺人,一些艺人有“戏状元”、“活曹操”、“活吕布”等称号。

近数十年来,文武生陈宝寿老艺人的表演,饮誉粤东,他戏路很广,动作洗练,功力极深,初习文武生,后改扮老生,所扮演的董永、吕布、石秀、武松、马应龙等角,做工细致,刚柔得体,性格栩栩如生。

正字戏的角色行当分红面、乌面、白面、老生、武生、正旦、花旦、白扇、公末、帅主、婆、丑12行。专业演出团体有陆丰正字剧团。名演员有陈宝寿等。

新中国成立后,复活了这个古老剧种,成立海丰永丰正字剧团和陆丰双喜正字剧团,大力抢救遗产,先后整理了《百日缘》、《百花赠剑》、《张飞归家》、《古城会》、《金叶菊》、《五台会》、《杜王斩子》等10多个优秀传统剧目,1960年两剧团合并成立汕头专区正字戏剧团。

1963年后,又改编上演了《焦裕禄》、《芦荡火种》、《杜鹃山》、《琼花》、《社长的女儿》等现代剧,并从多方面进行改革,特别是尝试用昆腔表演现代剧;在戏曲语言上,突破舞台官话的局限,改用普通话和地方语言演出,这一尝试为正字戏上演现代剧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焦裕禄》、《杜鹃山》等剧,很受群众欢迎。

[旁注]

田元帅 是福建和粤东讲闽语地区民间戏剧、乐舞所共同崇奉的保护神。在粤东,不但被正字戏、潮剧、纸影戏尊为戏神,而且民间乡社的英歌舞和关戏童也一样祀奉他。在潮州市有一座田元帅庙,农历六月廿四是其诞辰,必演影戏隆重祭拜。

三拜九叩 指封建社会进见帝王及祭拜祖先的大礼。传统的礼德文化里面,其中有“三拜九叩”的庄严礼仪。拜:就是自祭其身,就是把这个身向天地祭献,愿舍其身。“叩”:就是顶礼恭敬。

神龛 是放置道教神仙的塑像和祖宗灵牌的小阁。祖宗龛多为竖长方形,神佛龛多为横长方形。龛均木造,雕刻吉祥如意图案和帝王将相、英雄人物、神仙故事图像,金碧辉煌。

敬天 我国古代流行自然崇拜,以后发展为对最高神“天”的崇拜,敬天成为古老的自然崇拜仪式之一。在古人那里,“天”有意识地化生了万物和人,为宇宙万物的主宰者,具有无上的权威。

锁南枝 曲牌名。属南曲双调,共9句。其字数定格,据《九宫大成谱》正格是三、三、七、五、五、三、三、三、三。第四句可变为四字或六字。可用作小令,或用作过曲。

笛 即是笛子,一种吹管乐器。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也是民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与今天的6孔笛十分相似的骨笛,距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

马陵道 马陵道古战场位于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大张家镇马陵村和樱桃园乡道口村之间,当年著名军事家孙膑就是充分利用了这些有利条件,伏兵于马陵道旁,一举打败了骄纵的魏兵,魏军主将庞涓自杀。这段历史被人们改编成了戏曲广为流传。

翎子 戏曲表演基本功之一。翎子,是插在盔头上的两根约五六尺长的雉鸡翎,除起装饰作用外,还通过舞动翎子,作出许多优美的身段动作,借以表现人物的心情、神态。生、旦、净、丑各行角色都用,小生用得最多,故有“雉尾生”一行。

脸谱 是我国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脸谱对于不同的行当,情况不一。“生”、“旦”面部妆容简单,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洁面”。而“净行”面部绘画比较复杂,重施油彩的,图案复杂,因此称“花脸”。

陈宝寿 正字戏文武老生、著名表演艺术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誉满粤东。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他深厚的艺术造诣,又能勇于在艺术上不断吸收创新,积极传授表演技艺、热情培养演员新秀,被全省戏剧界所爱戴,被尊称为“宝寿老先生”。

花旦 是我国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为青年或中年女性的形象,性格活泼或泼辣放荡,常常带点喜剧色彩。花旦一词,来自元代夏庭芝的《青楼集》:“凡妓,以墨点破其面者为花旦。”

杜鹃山 故事源出王树元之同名活剧。潮剧本系根据京剧本移植。20世纪六七十年代,潮剧院青年剧团、汕头市潮剧团、正天香潮剧团、普宁潮剧团、潮阳潮剧团、南澳潮剧团、汕头地区潮剧团等演出。

[阅读链接]

正字戏吸收了昆曲的很多特点,这是因为昆曲的历史决定的。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