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神大戏——正字戏

正字戏是广东地方戏,用中州话演唱,因粤东闽南称中州话为“正字”或“正音”,故名“正字戏”或“正音戏”。

流行于以海丰、陆丰为中心的粤东和闽南地区。“正字”,即指正字戏。距今500多年以前,正字戏已在当地流行。

正字戏是元明时期南戏的一支,从闽南传人粤东。主要曲调有正音曲、昆曲两种,也有部分杂曲、小调。其正音曲曾受弋阳腔、青阳腔、四平等腔影响,一唱众和,且多滚白、滚唱,常出现大段的“畅滚”。

陆丰县元山寺始演正字戏

那是明代的时候,广东陆丰县的士绅组织出资在碣石玄武山元山寺前兴建了一座坚固的戏台,用来招待他们聘请来到陆丰表演昆曲的戏班。

虽然昆曲戏班还没有到来,但是人们已经知道了这一次戏班的曲目,其中就包括赫赫有名的由昆曲发展史上伟大剧作家汤显祖所创作的《牡丹亭》。

虽然陆丰人没有听过牡丹亭这个戏曲,但是早已经对《牡丹亭》非常清楚,甚至可以说是如雷贯耳。所以陆丰的士绅们一边等待着戏班的到来,一边谈论着《牡丹亭》的情节,尤其对男女主人公“情之所至”,“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理想爱情观颇为感慨。

终于在人们翘首企盼中,昆曲戏班来了,他们不但带来了《牡丹亭》,而且还带来了《义侠记》、《步步娇》,《皂罗袍》,《好姐姐》等曲目。

接连七天的大戏终于还是落下了帷幕,陆丰人在欣赏到了高水平的昆曲之后,就迷恋上了这种戏曲,他们似乎多么想把昆曲留在陆丰啊,那样就可以随时随地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了。

这时,陆丰的士绅就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在本地艺人之中挑选一些底子好,岁数小的童伶前往昆曲戏班拜师,等他们学成出师之后,返回家乡这样就可以将这些红极一时,具有很强观赏性的曲目彻底的留在陆丰。

如此一来,既能满足陆丰士绅的需要,同时也不会因为昆曲戏班的离去,而让他们欣赏不到《牡丹亭》、《侠义记》等曲目。

想到了这里,陆丰士绅立即开始着手,纷纷从自己家中的戏班挑选适龄的童伶跟随昆曲戏班学习昆曲。

时间很快过去了,在7年之后,当初从陆丰走出去的童伶一个个都已经长大成人,他们在昆曲戏班中整整生活了7年的时间,接受了昆剧7年的培养,都已经达到了出师的标准,他们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

碣石玄武山元山寺门前,士绅门向大路上张望着,远远地看到7年未见的艺人们,他们快步迎了上去。这些艺人见到了多年未见的家乡人,一个个热泪盈眶。

夜晚,碣石玄武山元山寺前戏台的周围聚集着翘首以盼了整整7年时间的人们,他们抬着头看着已经整理一新的戏台等待着欣赏那轰动全国的名曲《牡丹亭》。

戏台上终于有了动静,一阵优美的乐器声响起,在人们的视线之中出现了身穿戏衣的艺人,艺人在戏台上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演绎着戏曲中的情节。

这种舞台动作载歌载舞,唱腔缠绵婉转、柔曼悠远见长的昆曲终于在7年之后,再一次出现在了陆丰人民的面前,而且将永远的扎根在这里,不会离开。

随着《侠义记》的上演,陆丰人们又欣赏到了激情四溢的武戏,与《牡丹亭》这部爱情戏风格不同的武戏将人们带入了另外一种享受的境界。

随着演出的继续,外出学艺归来的艺人们在家乡父老的面前,表演了一种将昆曲与本地戏曲使用的正音曲两者相结合的小戏。

没想到这个艺人仅仅是用来尝试一下的小戏立刻就得到了家乡父老的好评。大家纷纷称赞:“这种戏比正音曲有昆曲的味道,更加流行;同时比昆曲又多了家乡的味道,听起来更加亲切。”

艺人在得到了乡亲们的肯定之后,开始渐渐地将一些昆曲段子融入正音曲的因素,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摸索和练习,他们终于能够将正音曲与昆曲系统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曲调。

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碣石玄武山元山寺渐渐成为了陆丰县最有名的戏曲基地。后来明代万历年间黄绅撰《石桥场土城记》谓陆丰县碣石卫道:

国初以来,歌舞相闻。

明代万历年间在碣石玄武山元山寺前修建戏台专演正字戏,并于1748年把戏台扩建成可容两个戏班合演的大戏台。

元山寺修有供艺人食宿的戏馆,西库房墙壁写着乾隆十五年的玄武山历届神诞戏“总理”的名字。

在这将近300年的时间里,碣石玄武山元山寺前的戏台经常是载歌载舞,歌舞相闻,成就了正字戏的辉煌。

[旁注]

玄武山 位于广东省陆丰市碣石镇,元山寺建在玄武山南麓,占地15公顷,是佛道两教合一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粤东地区一处历史悠久、驰名海内外尤其是东南亚的名胜古迹,并且是闽南语系百姓的佛教信仰中心。

汤显祖(1550年~1616年),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曾从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

《牡丹亭》 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剧中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

元山寺 位于广东省陆丰市,始建于1127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碣石建卫,碣石卫总兵侯建高主持规划扩建,设计成了一座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和艺术特点的宫殿群体。

[阅读链接]

在明清两代数百年,粤东、福建都流行正字戏,据潮州田元帅庙碑文记载,正字戏居首位。潮州田元帅庙,名“喜庆庵”,建于清顺治年间。有石碑记文:“咸丰九年八月初三,祖庙被狂风折毁,社、里同众梨园子弟重修庙宇。十年梨园会议:正音班每年班银二元……敬神。”

清代末期以来,正字戏以海陆丰为基地,组织班社到潮汕闽南各地演出。迎神赛会,仍被聘居正棚,以庙台、草台演出为主。

粤东沿海地区海陆丰一带,自明代以来,戏曲艺术甚为昌盛,正字戏、潮剧、白字戏、西秦戏、竹马戏、木偶戏、皮影戏、粤剧、汉剧等先后流行。正字戏由于艺术遗产丰富,为当地人民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