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白戏开辟广阔道路

清代后期,这时的白字戏要想发展,就必须要重新寻找突破口,完善戏曲的内涵。于是当时的白字戏艺人开始将目光转移到当时在广东红火的正字戏身上。

此时白字戏正面临传统与革新的冲突,一些老艺人对白字戏的改变持抵制态度,纷纷严格要求自己的弟子徒孙要尊敬祖师爷,一丝不苟的守护白字戏的数百年传承;一些积极要求革新的白字戏艺人勇敢地开始尝试与其他戏种的结合。

有那么一天,在海丰县一个大户人家办喜事,搭台子请戏班唱戏。被邀请的戏班就包括正字戏与白字戏。白字戏在粤东地区演出历史久远,而且经常与正字戏同台演出。以前潮州和海陆丰地方俗例迎神赛会,如有几班戏同在一起演出,正字戏居正棚,白字戏居偏棚。

但是这一次白字戏的艺人放弃了在偏棚演出的机会,他们要仔细研究红火的正字戏,希望能够从中吸取一些对白字戏革新有益的东西。

于是在正字戏开始表演的时候,这些白字戏的艺人纷纷站在台下,用心的观察,寻找着白字戏与正字戏的不同。

终于经过了艺人们仔细的思考,白字戏的艺人们进行了有选择的传承,将正字戏中优秀的地方与白字戏进行融合。为了体验革新的效果,白字戏在正字戏演完之后才登台演出。

随着这种状况第一次的出现,渐渐地在海陆丰地区形成了每当有正字戏与白字戏同时演出的情况,白字戏就会等到正字戏演完才开始表演。人们称这种情况为“半夜反”。

夜半反就是上半夜演正字,下半夜演白字。后来民间有了“正字母生白字仔”的戏谚。

白字戏的开台戏《净棚》、《八仙拜寿》、《仙姬送子》、《跳加官》等,仍以正音演出。这和早期正字白字合班,不无关系。白字戏有“哩”调,有“哩”拉腔,与《金钗记》、《荔镜记》相同。这也是出自南曲。

正字、白字两个剧种,有些剧目也是相同的,如《三元记》中“秦雪梅教子”一折,除科白使用方言不同外,词曲俱同。

后来,为了满足观众的欣赏要求,提纲戏也给演员在表演艺术创造上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这时,海丰西路的粤剧,以及东路的潮剧,都有很大发展。他们不时来往于海陆丰等地演出,白字戏为了稳住阵脚,也着力发展“文戏”,因此就从潮剧中吸收了一些新剧目,以招徕观众。

这主要以新编的地方故事剧目为主,如《剪月容》、《审冯旭》、《李唔直》、《铁剪刀》、《滴水记》等,是通过延请潮剧教师来教授。

这时潮剧的音乐声腔,已有很大的发展,和白字戏已有很大的差异,故此这类剧目另成一格,被称为“潮音反线戏”。

同时,白字戏的本地教师,也根据当地的民间故事编演了一些剧目,如《稔山案》、《一板打死江西王》等,称为“白字反线戏”。

白字戏的艺人,尊奉田元帅为戏神,与福建南部的梨园戏、老白字戏,以及“正音戏”、“潮音戏”等相同,它们是同源异流的剧种。

白字戏渊源于南戏的泉调、潮调。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泉调、潮调剧本,有1566年的重刊本《荔镜记》,以及稍后的《摘锦潮调金花女》、《苏六娘》等。

可从中看出所谓“泉调”、“潮调”,是用闽南语系方言演唱的腔调。所用方言、词汇,同白字戏也都一样。在体制上,称剧目为“戏文”,称折子戏为“锦出”,以主角人名命戏名。故事多取材于爱情生活、婚姻家庭问题,与传奇南戏的路子相同。

在行当上,基本上同是南戏七角的规模。泉调、潮调是:生、旦、丑、净、婆、占、末。白字戏是:旦、生、占、丑、婆、公、净,实际也全相同。

在音乐曲调方面,同是“联曲体”,明代刊本《荔镜记》用了“望吾乡”、“风入松”、“驻云飞”、“红衲袄”、“四朝元”、“山坡羊”等不同曲牌75个。

这些曲牌,白字戏保留了不少。且其中的句数、字数、节奏、文采也多相同,还有唱“平调”和唱“赚”的习惯,也大同小异。

[旁注]

粤东 即是粤东地区,指广东省的东部,其涵义较固定,一般特指以下5个地级市:潮州、汕头、揭阳、梅州、汕尾等。粤东主要分属三大方言系:潮州话、客家话、海陆丰话。

赛会 20世纪早期,有二月半“迎都神会”、三月半“迎东岳神会”、七月半及十月“迎城隍会”等,以“迎东岳神会”规模最盛,耗费最巨。赛会时,抬着泥木神像游行,争艳斗巧,以媚神邀福。

金钗记 《刘文龙·菱花镜》剧目,戏文已佚。钱南扬《宋元戏文辑佚》中辑有《刘文龙》的21支曲子。全称为《新编全相南北插科忠孝正字刘希必金钗记》,是艺人手抄演出本,是宋元旧篇《刘文龙、菱花镜》的存世演出本,也是迄今见到的最古老演出剧本。

三元记 传奇剧本,明代沈龄撰,36出。《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明末汲古阁原刊本影印,通行有《六十种曲》本,两本皆题“明沈寿卿”作。剧作取材于《宋史》,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地集卷四亦有“冯三元”条。

梨园戏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

净 即是戏曲中的净角,都是大花脸,看起来很不干净,不干净的反面就是干净,因而名“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

[阅读链接]

白字戏的主要剧目称之为“八大连”:《英台连》来自《同窗记》、《陈三连》出自《荔镜记》、《高文举连》来自《珍珠记》、《秦雪梅连》来自《三元记》、《蒋兴哥连》来自《珍珠衫》、《王双福连》出自《临江楼》、《袁文正连》出自《还魂》,还有崔鸣凤连。

《英台连》又称《红罗记》,写梁山伯、祝英台故事,全本包括“埋罗别家”、“松荫结拜”、“书馆共读”、“踏青掷鸟”、“河梁分袂”、“赏花望楼”、“山伯访友”、“梁妈求婚”、“鹦哥带书”、“山伯殉情”、“英台祭坟”、“阎王审案”、“还魂成亲”等20多出。

这个戏源于明代《同窗记》,又糅合了若干民间传说而成,颇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