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

早在南朝梁武帝在位时的467年,京口有一个刘姓的人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孩,父亲给他起名叫刘勰。

刘勰少年时就喜欢学习,富于想象,志向高远。在刘勰7岁那年,有一天他梦见一朵五彩祥云,就像锦缎一样色彩鲜丽,在梦中,他便爬上去把这片美丽的祥云采了下来。

然而,现实中却没有这么美妙,刘勰8岁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他的父亲在建康平叛战役中牺牲了。在母亲的陪伴下,刘勰刻苦攻读,立志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可是,在他20岁时,母亲也去世了。

刘勰为母亲守孝3年后,他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师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谋求生计。在陌生的建康城里,举目无亲,初入京师的刘勰每天只好奔走于父亲在世时的好友之中,乞求得到推荐,给他一个可以为国家效劳的机会。但是,茫茫人海,谁会举荐一个孤儿呢?

没有在京师谋得一官半职的刘勰,只好走进了钟山定林寺,投靠了当时非常著名的高僧僧佑,在那里学习佛经和儒家经典。寺庙的生活是清净的,这对刘勰来说,正是博览群书的大好时光。

在当时,钟山定林寺是全国两大藏经处之一,定林寺所收藏的经典书籍之多是天下闻名的。僧佑和尚把整理佛经的任务交给了刘勰担当。刘勰因此成了定林寺佛教古籍整理的执行主编。

刘勰在定林寺一待就是十几年,他在帮助僧祐大规模地整理佛经时,也丰富了自己的学识,最终成了博通经论的学者。

在刘勰30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手捧着红色的祭祀礼器,像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弟子那样,跟着孔子飘飘忽忽地往南走。醒来,刘勰觉得这个梦是圣人孔子给他的启示,希望他发扬光大儒家思想。

刘勰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有着“君子处世,树德建言”的鸿鹄之志。他认为,作为儒家君子,要么从政当官,恩泽百姓,要么著书立说,以垂教后世。

自从做过这个梦后,刘勰便决定用自己的学识来宣扬孔子的思想,报答孔子对他的期望。

在刘勰生活的那个时代,弘扬儒学最好办法就是注释儒家的经典。但刘勰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能力,是超不过汉代的大儒马融和郑玄的,于是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这一时期的文章体制逐渐败坏,有些作家只注意追求辞藻华丽而忽视文章内容。为了纠正这种不正文风,刘勰决定以写论文的方式,来论述有关写作的问题。

在当时,文学论文也有很多,像曹丕的《典论》、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以及李充的《翰林论》等。这些文章虽然写得都很好,但不是太少,就是太简略,很难让人知道写文章的全部奥秘。于是,32岁的刘勰,开始构建自己宏大而缜密的文章论述体系。

在定林寺10多年青灯黄卷的时光中,刘勰广学博识各种文籍,为他积淀了著书立说能力,厚积而薄发,他充分利用一切时间,发奋著述。经过五六年时间的辛勤写作,在501年的春夏期间,刘勰完成了3.7万多字的文学评论巨著《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写成之后,虽然也在文人之间传阅,但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刘勰深知这本书的学术价值,他希望当时的文坛领袖沈约能够看到,并给予评价。

那时沈约是地位很高的官员,作为一介平民的刘勰没有正式约见沈约的理由和机会。于是,刘勰便想了一个能见到沈约的办法,那就是拦车献书。

501年的一天,刘勰用包背着他写的厚厚的《文心雕龙》书稿,打扮成小贩的样子,等候在沈约常常来往的路上。当文坛领袖沈约坐着马车从大街上经过时,刘勰当街拦住车驾,献上了《文心雕龙》书稿。沈约便命仆人取来书稿带回家中阅读。

沈约看了《文心雕龙》后,大加称赏,认为此书深得文理,并把这本书放在书桌上经常翻阅。沈约在文人聚会时大加称赞,《文心雕龙》一书终于在文人中传播开来了。从此,刘勰也随着这部伟大著作的传播而名扬四海。

《文心雕龙》书名中的“文心”,是指写文章的用心,“雕龙”是指要把文章写得如雕绘龙纹一样精美。“文心雕龙”意思是写文章必须用心,就像雕刻龙纹那样精雕细刻,最终才能创作出美好的文学作品。刘勰正是用这样的一份精美和用心写成了这本书。

《文心雕龙》分10卷,共50篇,有完整的行文体系和严密的组织结构,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上、下两编。内容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4个主要部分。刘勰在总论中阐述了他的文学基本观点,是全书的纲领和理论基础,其中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辩骚》五篇文章。

在总论中,刘勰说明了《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是以道为根本,以圣人为老师,以儒家经典为主体,以纬书为参考,以《离骚》为变化,从而体现出他论文的基本思想。就文学创作而言,写作的根本问题,也都包含在其中了。

《文心雕龙》的文体论部分,刘勰称之为“论文叙笔”,是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包括《明诗》、《乐府》、《诠赋》、《颂赞》、《祝盟》、《铭箴》、《讳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招策》、《檄移》、《封弹》、《章表》、《奏启》、《议对》、《书记》20篇。

在文体论部分,刘勰从“原始本末”、“释名章义”、“选文定篇”和“敷理举统”四个方面,论述了35种文体的源流和特征,将文章分为有韵的“文”和无韵的“笔”两大类,解释其文体名称和意义。

在这部分中,刘勰还列举了以往作家的创作,评论其作品,概括出每一种文体的特征和写作要领。这一部分是从感性材料上进行分析,为后文进一步进行理论阐述打下了基础。

创作论部分“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其中包括《神思》、《体性》、《风骨》、《通变》、《定势》、《情采》、《镕裁》、《声律》、《章句》、《丽辞》、《比兴》、《夸饰》、《炼字》、《隐秀》、《指瑕》、《养气》、《附会》、《总述》、《事类》、《时序》、《物色》20篇。

创作论部分是《文心雕龙》对文学创作指导意义最大的一部分。在这部分中,刘勰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文学构思、艺术风格、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文学的继承与革新、文学创作中的具体艺术技巧,如声律、比兴、夸张等艺术手法应用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论述。

文艺批评论部分包括《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在这部分,刘勰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和作家成就提出了批评,并对批评方法进行了专门探讨,可以说是刘勰的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

在最后一篇《序志》中,刘勰说明了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在这里,刘勰概括了全书内容和写作时所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这就类似于“跋”。

《文心雕龙》的内容几乎论及了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的所有问题。而且全篇结构严谨,论述周详,理论观点首尾一贯,各部分之间又互相照应,具有严密、系统、完整的体系,在古代文学批评中,是空前绝后的著作。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以儒家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刘勰的《文心雕龙》不但内容上丰富精到,见解独创,而且在形式上也非常讲究叙述的生动性。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多是运用简洁、平易、生动的比喻,贴切精当、寓意深刻地表达了内容,同时,表达形式又灵活多样、富于变化。可以说,刘勰的《文心雕龙》用形象生动的方式论述了文学理论中的重大问题。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从商周到齐梁时期文学创作经验的大总结,也是齐梁以前文学理论批评的集大成者。我国历代对《文心雕龙》的研究、注释、翻译著述颇多。后来,《文心雕龙》的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了一门显赫的学问,就是“龙学”,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旁注]

梁武帝(464年~549年),名萧衍,字叔达。梁武帝是一个多才多艺学识广博的学者。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在南朝诸帝中可以说是堪称翘楚。他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也很突出,著作有《制旨孝经义》、《周易讲疏》、《春秋答问》等,共200多卷。

僧佑(公元445年~518年)齐梁时代的一位佛教律学大师,佛教史学家。僧佑一生除了弘传律学外,对于佛教文史著述和文化艺术事业,也有巨大的成就。僧佑一生撰制的佛教文史著述,有《出三藏记集》、《萨婆多部相承传》、《十诵义记》、《释迦谱》、《法苑集》等。

《文章流别论》 西晋著名谱学家挚虞写的关于各种文体的性质、源流的专论。其中,论到的文体有颂、赋、诗、七、箴、铭、哀辞等11种,但也旁及文章的作用和文章的评价。文中强调文章的教化作用,反对浮夸侈靡的文风。

《离骚》 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第一首由诗人自己创作的独立完成的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长的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声律 我国古代对诗和骈文在声调、音韵、格律等方面的要求。三国时的李登把汉字以宫、商、角、徵、羽分韵;南齐时的周颙又把字分为平、上、去、入四声;梁代的沈约进一步用五声来调配诗的音节;到了唐朝逐渐形成了平仄协调的声韵格律。

跋 写在书后、文后的序。最初的书、文只有序,如果作者还有要说的话,或者其他人想要把心得、意见等内容写上去,就写在书、文之后,称为跋。因为跋是对序的补充,所以一般都更为简劲峭拔,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

[阅读链接]

刘勰纪念馆设于南京钟山南麓的定林山庄内,纪念馆分前、中、后3个展厅,以南京“钟山与六朝都城”、“钟山定林寺”、“刘勰与《文心雕龙》”3个展览单元,揭示了刘勰及《文心雕龙》与六朝首都、钟山及与定林寺的密切关系。

刘勰在钟山定林寺前后生活了20年左右,他在这里借助定林寺丰富的藏书,潜心学习和研究,最终完成了标志着辉煌成就的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钟山定林寺也因刘勰的学术成就而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