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注杜善本——杜诗镜铨

那是清朝乾隆年间的1747年,在江苏阳湖县的杨家,诞生了一个男孩,父亲给孩子起了一个名字叫杨伦。

杨伦从小就好学上进,博览群书,长大后成为当地很有名的文人。1781年,杨伦参加科举考试并顺利考中了进士,后来,朝廷派他到广西荔浦县担任知县。在晚年时,杨伦退居回家,后来被江汉书院请去做教授,他讲课深得学生们的喜欢。

当时,“乾嘉学派”注解杜诗重考据的学术风气正盛行。杨伦为了抵制乾嘉学派注解杜诗重考据到“无一字无来处”说的怪圈,决定重新对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注。

杨伦从小就与杜甫诗有不解之缘,他一生都在致力于学习、模仿杜甫的诗,且很有成就。杨伦这些丰富的诗歌创作经验和人生经历等,使他在注解杜甫诗上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杨伦在注解杜甫诗时大胆地吸收了前人的成果,择其善者而从之,形成了他自己很有创见的注解和评论。在注解杜甫的诗时,杨伦注重搜求前人及当世注家之见解,注解详尽,广征博引。比如,他以杜甫诗来注解杜甫诗,还引用《昭明文选》来注解杜甫诗,或借文法来解杜甫诗等,尽显杜甫诗的妙义。

《杜诗镜铨》是杨伦25年心血的结晶。在注解杜甫诗的过程中,杨伦倾注了他对文艺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在《杜诗镜铨》中,杨伦对“以意逆志”说、“知人论世”说、“诗史”说、“一饭未忘君”说以及“沉郁顿挫”、“气格高古”、“闲淡真率”、“蕴藉温和”等美学风格都进行一一点评。

杨伦《杜诗镜铨》自序中说:“如今我长年累月苦心经营、字斟句酌,为了达到合乎作者本意的目的,大概还是像杜甫所说的‘未能完全免除表象的迷惑吧’。”书名叫《杜诗镜铨》,就是杨伦谦虚地表示,自己对杜甫诗的研究还停留在镜像的表面水平,还不能直达作者本意。

杨伦的《杜诗镜铨》共分20卷,在体例上以编年为序,在内容编排上,他把词语疏通、考证史实的注释部分附于诗句之下,而评点则附于书眉的上面,诗后是前人或杨伦对全诗的评论。

在《杜诗镜铨》中,杨伦的注对杜甫的诗进行全方位的注解,有对诗的背景叙述、讨论诗的主旨、订正以前注中错误的地方,还有分析作诗的方法、追溯诗歌的渊源,以及讲诗对后世的影响等。在注解中,杨伦还注重对杜甫真性情的阐述、注重温柔敦厚诗教的阐发,以及不妄加赞美,也不隐其恶行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杨伦的《杜诗镜铨》以精简、平正通达、不矜奇呈博、不穿凿附会,而获得了人们的好评。

虽然,《杜诗镜铨》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此作仍然是清代杜诗重要注本中流转最广之作,具有极高的文献与文学价值,在文献学和文学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旁注]

乾嘉学派 指清代乾隆、嘉庆时的一个学术流派,以对我国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考据而著称。乾嘉学派的主要创始人是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乾嘉学派刻苦钻研我国传统文化,对于研究、总结、保存传统典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把我国古代考据学推向高峰。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唐朝伟大的诗人,他擅长写律诗和古体诗,并以社会写实著称,因此被公认为是“诗史”,他本人也被尊为“诗圣”。对我国的古典诗歌的影响非常深远。传颂千古的名篇有“三吏”和“三别”等。

[阅读链接]

自中唐以后,杜甫的诗歌经宋、元、明历代的推举,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理想境界,杜甫也成为古典时期文人的精神化身和寄托所在。因此,在清代,杜甫诗学硕果累累,成就瞩目。当时,还出现了“千家注杜”这一非常独特的文化景观。在注解杜甫诗的著作中,仇兆鳌的《杜诗详注》,是影响深远、流传深广的注杜善本。

《杜诗详注》又名《杜少陵集详注》,共25卷,130万字,是仇兆鳌用了20多年的精力,广搜博采,潜心研讨,几经增补而成。因此《杜诗详注》是一本卷帙浩繁、资料宏富、带有集注集评性质的鸿篇巨制,为后人研究杜诗提供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