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精选本——宋词三百首

那是清咸丰年间的1857年,在浙江归安埭溪渚的上彊村的朱家诞生了一个男孩,父亲朱光第给这个孩子取名朱孝臧。

朱孝臧在童年时就爱好文学,他一直跟随当时担任郑州知州的父亲朱光第在河南学习。

在20岁时,朱孝臧改名为朱祖谋。1882年,27岁的朱祖谋考中了举人,第二年又考中了进士,进入翰林院,成为翰林院编修,并先后担任国史协修、会典馆总纂、江西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翰林院侍讲、侍读庶子、侍讲学士、礼部侍郎、广东学政等职。

1896年,当时著名词人王鹏运在北京成立词社,并邀请朱祖谋入社,从此,朱祖谋才专心致力于词学的研究和创作,直到精通词学,成为清末四大词家之一。

1924年,朱孝臧看到当时学校里的学生们竟然没有很好的学词课本。为了让更多的宋词爱好者领会、品鉴宋词艺术,于是,朱孝臧便计划编一本宋词的蒙学读物。

在编辑《宋词三百首》时,朱孝臧以浑成典雅为宗旨,兼收各派的名篇,摒弃浮艳的辞章,不持门户之见,精选了300首宋词作品。同时,他还以通俗、简洁、精要的方式,介绍了这300首宋词。

在《宋词三百首》中,为了让初学者能一看就明白,朱孝臧的注释力求简明,疏通词义。对于词的白话译解,他也力求以直译的方式,准确传达原词意蕴,尽量体现原词的艺术风味。在品析作品时,朱孝臧则力求以简练、精要的艺术分析,阐释词作的意象、情蕴和表现技法。

朱孝臧编选的《宋词三百首》也寄托了他个人的词学思想。比如,重视格律、推崇吴文英的词、兼取东坡词“以疏济密”等,都在《宋词三百首》中得到充分体现。

朱孝臧的《宋词三百首》共收宋代词人88家,词300首。其中有著名的词人吴文英的词25首,位居榜首,还有周邦彦的词22首、姜夔的词17首、晏几道的词15首、柳永的词13首、辛弃疾的词12首、贺铸的词11首,晏殊、苏轼的词各10首。

在《宋词三百首》中,朱孝臧所选的词不仅分量适中,还注重韵律美,宋词专家及其代表作品都已收录进来,尤其以周邦彦、姜夔、吴文英一派作品选录较多;其他词也广泛采集,不弃遗珠,颇有利于广大读者研习宋词。

朱孝臧编选的《宋词三百首》是具有代表性的宋词选本,也是最优秀、最流行的宋词选本。

[旁注]

王鹏运(1849年~1904年),字佑遐,晚清官员、词人。同治九年举人,光绪间官至礼科给事中。他在当时的词坛声望很高,与郑文焯、朱孝臧、况周颐合称为“晚清四大词家”。他大力倡导词学,奖掖后辈,著名词人文廷式、朱孝臧、况周颐等都曾受过他的教导。

蒙学 是我国传统幼儿启蒙教育的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古代儿童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4岁左右。蒙学阶段主要采用的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年)等书。蒙学教育通常采用个别教育的手段施教,注重背诵与练习。

吴文英(1212年~1272),字君特,南宋著名词人。吴文英的词题材较狭窄,咏物、节令、酬应的词占作品多数。吴文英对词的贡献主要在艺术技巧方面,他讲究锤炼词句,寓意深雅,守律严正,对后世词坛有较大的影响。

[阅读链接]

朱孝臧是清末四大词家之一,他的词除了深受宋代词人吴文英、周邦彦的影响外,还兼学其他宋词大家,打破了当时浙派、常州派的偏见,自成一家,被人尊为“宗匠”。他还精通格律,讲究审音,有“律博士”之称。

朱孝臧还精于校勘,他依循王鹏运所开辟的路加以扩展,他编的《彊村丛书》,搜集了唐、宋、金、元词家专集163家,遍求南北藏书家善本加以勘校,最终成为比较完善的词苑的大型总集之一。还编辑了30卷《湖州词徵》、6卷《国朝湖州词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