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杂剧总集——元曲选

那是明后期的1550年,有一天,在浙江长兴县的臧家喜得贵子,父亲臧晋芳给胖胖的儿子起了个名字叫臧懋循。

臧懋循在小时候便聪颖异常,5岁时就能和大人对对联。7岁就通晓“五经”,博闻强记。

有一次,臧懋循跟随父亲去拜访朋友先京兆,先京兆为了考臧懋循才能,忽然说出一个上联:“手生五指。”臧懋循稍微想了一下,便说:“心悬七窍。”先京兆当场便赞叹佩服地说:“这个孩子以后肯定会因文学扬名于世。”

臧懋循19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在安葬了父亲之后,臧懋循仍然一如既往地为考取功名而认真读书。

在万历年间的1580年,31岁的他终于考取进士,从此,臧懋循开始了仕宦生活。后来他被朝廷任命为湖北荆州府学教授,又担任应天乡试同考官,后来又去夷陵做了知县,再升任南京国子监博士。

由于臧懋循的性格太自由任性,最终被罢了官。于是,臧懋循带着家人归隐老家长兴。

被罢官后,臧懋循回到故乡长兴,除了生计应酬外,主要精力都放在收集、校勘和刻印他人诗文上。

当时的明王朝,各行各业的经济十分繁荣活跃,从事书籍出版的书商们也雇佣大量佣工进行出版印刷。此时,臧懋循的家乡农业和手工业也都很发达,印刷业也因技术良好而闻名全国。臧懋循看到家乡一带文化发达,戏曲盛行,于是,他便萌发了编印元代杂剧的想法。

臧懋循利用认识的名门贵族和姻亲、师友、同年关系,到处收集散失的元曲、诗词文稿。同时,他还在家乡创办印刷工场,自选、自编、自刻,亲自主持书籍的发行,成为那时最早的私人出版商之一。

后来,臧懋循在深入接触戏剧文学之后,也深深地爱上了这种文学形式,并高度赞扬元杂剧的艺术成就。为编印杂剧、元曲,他不辞辛劳,到处访书。利用与内阁大臣徐阶、申时行、王锡爵等名门贵族有姻亲、师友、同年的关系,不惜工本,到处收集散失的元曲、诗词文稿。

1613年,年已63岁的臧懋循趁着送幼孙去河南完婚的机会,在朗陵陈耀文家中探寻陈耀文生前编辑的《天中记》、《学圃萱苏》书稿,又在开封得到周王府所藏《荆钗记》秘本。后来又绕道前往湖广麻城,在前兵部尚书刘天和的后人刘承禧家中,借到二三百种宫廷御戏监的元杂剧抄本。

臧懋循先后编选和刊刻了《校正本荆钗记》、《改定昙花记》、《文选补记》、《古诗所》、《唐诗所》以及其他著述100多卷。但是,在臧懋循出版的众多书籍中,他真正倾注了全部心血的是《元曲选》。

臧懋循对《元曲选》的整理加工相当精密,他在编选时广泛参用了各种版本,择善而从。而且对韵律非常注意,在唱念上不能省掉的衬字则予以添加,对曲牌前后顺序的调整,以及审慎的增补和删除,都比其他元杂剧集完善。

到明神宗万历年间,67岁的臧懋循终于编成了共100卷、图1卷,校勘精良的元人杂剧的总集《元曲选》。

臧懋循的《元曲选》共分10集,每集5卷,每卷1个剧本。在《元曲选》中,臧懋循收录了94种元人的戏剧作品、6种明初的戏剧作品,共100种,也就是100个剧本,所以又叫《元人百种曲》。

臧懋循编的《元曲选》收录了《陈州粜米》、《争报恩》、《来生债》、《虎头牌》、《冻苏秦》、《秋胡戏妻》、《神奴儿》、《谢金吾》、《伍员吹箫》、《救孝子》、《昊天塔》、《灰阑记》、《东坡梦》、《抢妆盒》、《冯玉兰》等15种为孤本。还有《赚蒯通》、《杀狗劝夫》、《张天师》、《燕青博鱼》、《石朱砂担》《小尉迟》等也是较少流传剧本。因此《元曲选》对保存并传播元杂剧这份珍贵文化遗产是有重大贡献的。

臧懋循的《元曲选》是戏曲史上收剧最多的一部元杂剧选集,元剧主要作家和作品,都被收在《元曲选》内。《元曲选》出版后,流传极广,几百年来一直盛行不衰,几乎成为唯一行世的一部元人杂剧总集。

[旁注]

万历 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朱翊钧即明神宗,明穆宗第三子。明神宗在位48年,是有明一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万历前期,张居正主导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外军事也接连获胜,朝廷呈现中兴气象,史称万历中兴。

徐阶(1503年~1583年),字子升,号少湖,明松江府华亭县人。明代名相,嘉靖朝后期至隆庆朝初年任内阁首辅。徐阶的整个政治生涯中的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斗倒了权势熏天的严嵩。“徐阶曲意事严嵩”也成了权谋术中的经典案例。著有《世经堂集》、《少湖文集》等。

元曲 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宋代以滑稽调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有时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来生债》又名《庞居士误放来生债》,是元代剧作家刘君锡,根据唐代民间传说和笔记小说创作的元曲剧本。剧本通过对庞蕴仗义疏财的优良品质的赞美,批判了金钱的罪恶和人心不古,从而对世人提出劝诫与警示。

[阅读链接]

元杂剧的传播主要依赖明代的刊选本和钞选本。在明代的元杂剧选本中,最早的是嘉靖年间李开先编刊的《改定元贤传奇》。后来,明万历年间出现了陈与郊的《古名家杂剧》、息机子的《杂剧选》、黄正位的《阳春奏》等,以及臧懋循的《元曲选》。

明崇祯年间又出现了孟称舜的《古今名剧合选》。但是,明万历年间的选本是元杂剧明选本的主体,其中臧懋循《元曲选》问世最晚,对后世影响却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