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文精粹——古代文选集

在我国文学史上,在唐代以前,文学一直是以诗歌为主,散文为辅。在这段漫长的时间中,小说与历史传记难以分别,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等,只是在悄悄地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

到了唐代,小说由文言、白话两条线索交互发展,它们既有各自的特点,又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千姿百态,美不胜收,高潮迭起。到了明清时期,古典小说在文学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地位也越来越高。

在我国文学史发展史上,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在不同时代都产生了许多相应的文选集,这些选集可谓是精品荟萃,很好地保留了古代的散文和小说精品,推动了我国文学的发展。

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

那是南朝齐中兴年间的501年,当时担任雍州刺史的萧衍喜得贵子。这时南朝正发生战乱,他正想统一南朝,于是,他便给儿子起名叫萧统,字德施。

后来萧衍称帝,也就是梁武帝,他在建康建立了梁朝。萧统是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因为是在梁武帝不惑之年出生的,所以对他倍加宠爱,萧统2岁时,梁武帝就立他为太子。

萧统从小就聪明好学,3岁时就开始读《孝经》《论语》,5岁时就已经读遍儒家的经典,并且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书上的文字,他可以数行同时过目,然后,还能把书上的内容说得一清二楚。8岁时,他就能在宫里的寿安殿讲解《孝经》,而且讲得头头是道,大臣们都称赞不已。到了10岁,他已经是博览群书,满腹经纶了。

萧统不但聪明有才,而且性情仁孝纯厚。在他24岁时,母亲病重,他就从东宫搬到母亲的住处,朝夕伺候母亲,衣不解带。

萧统在15岁行冠礼之后,便开始协助梁武帝处理政事了。他理政的才能也让人们赞叹不已。他对国内外大小事务的奏折,都能仔细辨析,准确裁定得失。他还时时把老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凡是审理官司,大多都是宽大处理或赦免罪责。

温文尔雅的萧统还很喜欢与文人交往,而且对他们倍加关照。只要是品学端正的文人,萧统都以礼相待,还为他们提供食宿和学习研究的好条件。因此,许多文人学子都慕名投到萧统的门下。这样,以太子萧统为中心,就形成了一个“名才并集”的文学中心。萧统经常和他们一起讨论典籍。

萧统非常热爱文学,他还特别留意搜集各种文学图书古籍,以致他的藏书越来越丰富,收藏的各类书籍达3万多卷。面对这么多古代典籍,萧统想到后来的学人很难一一全部读完,于是,萧统便有了对这些书籍进行鉴别、删繁除杂,选录优秀作品编辑成一本文学精粹的想法。

同时,萧统觉得做皇帝虽然尊荣至极,但是人一旦逝世,泯灭无踪,只有写出好的文章能影响教育后人,才是千古之事。于是,编纂《文选》的计划便应运而生。于是,在萧统的主持下,由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根据他的要求分头去选录,最后由萧统审定。

《文选》究竟选什么不选什么,萧统是动了一番脑筋的。他所选定的作品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萧统深受儒家“文质彬彬”的美学思想影响,而他自己又身为梁朝太子,是当时文坛地位最高的人,他对所选作品的要求是,既要文辞华美,又要重视文学的内容,也就是要有能使人读了能产生美好心性纯正的感想。

在《文选》作品的选编中,多偏重于典雅,对那些质木无文的玄言诗,以及放荡、空虚的艳体诗等则摒弃不选。

在《文选》的编选中,萧统还明确注意到文学与非文学之间的区别,所以除了诗、赋两大类外,对于文章,主要选能独立成篇而又富于文采的。儒家的经典和战国时诸子的作品,以及历史著作,都被排除在外。

萧统主编的《文选》,因萧统谥号为“昭明”,后来又叫《昭明文选》。

《昭明文选》一共有30卷,收录了从先秦时期到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130位作家的700多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在《昭明文选》中,萧统把所选的作品,按文体和题材分类编排,大致分为赋、诗、杂文3大类,在这3类下又细分了38小类,那就是赋、诗、骚、辞、七、诏、册、令、教、策、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檄(难年)、移、对问、设论、序、史论、论、颂、赞、史述赞、符命、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

在这些作品中,赋和诗占的比例最多。萧统又按内容把赋分为京都、郊祀、耕籍等15门,还把诗分为补亡、述德、劝励等23门,每一类作品又以时代先后为次序排列。在这里,萧统对古代文体的分类、文体的源流和文体的辨析,都已经达到了非常细致的阶段。

《昭明文选》中收录作品的标准,明显偏向文人化的典雅华美,所选作品多是名家之作,时代越近入选越多。其中以楚辞、汉赋和六朝骈文最多。

《昭明文选》中的诗歌,多选的是各时代最受重视的诗人,如曹植、王粲、陆机、潘岳、谢灵运、颜延之等人的对偶严谨的作品。民歌以及风格平易的文人诗则选得很少,如陶渊明等人的平易自然的作品选的很少。因此,《昭明文选》成为传统的文人文学的一次总结,使我国齐梁以前的许多文学名篇得以保存传世。

《昭明文选》把梁代以前正统的文章精华都集选在一起了,这使《昭明文选》的内容能够反映梁代以前各个朝代不同内容、不同体裁、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文学风貌。这些具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文学作品,为后来人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旁注]

冠礼 是我国古代汉族男性到20岁的时候举行的成年礼。举行这一仪式的目的是提醒这些男子,从此开始,要在观念上发生质的改变,从此就成为真正的男子汉了,在为人处事上要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

玄言诗 兴起于西晋末年而盛行于东晋时期的一种诗歌。当时有许多诗人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玄理的领悟,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庚亮等。玄言诗是属于谈论至道本体的哲学诗,特点是用道家的玄理言词来表达自己对道的理解。

连珠 又叫顶针、顶真。顶真法是将前一句或前一节奏的尾字,作为后一句或后一节奏的首字,使两个音节或句子首尾相连,前后承接,产生上递下接的效果。顶真可以是一个单字,也可以是一个复词或词组,既可以一次使用,也可以重复使用。

骈文 又叫骈俪文、骈体文。骈文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骈文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时期。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阅读链接]

隋唐时期,学者文人对《昭明文选》从各种角度作了研究,据不完全统计,今天还可以见到的专著即有90种左右,其他散见的有关考据、训沽、评论更难数计。研治《昭明文选》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间,以致从唐初开始就有了“文选学”这一名称。

到了宋初,《文选》仍然是士人的必读书,甚至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直到王安石改革,以新经学来选拔读书人出来做官后,《昭明文选》才不再成为士人的课本。可见其在历史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