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前古诗选集——古诗源

那是清代康熙年间的1673年,在江苏长洲一个清贫的文人家庭诞生了一个男孩。孩子的父亲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德才兼备,所以就给他起名叫沈德潜。

沈德潜从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读诵儒家经典并学习作诗,后来又跟随当时著名的诗论家叶燮潜心学诗。23岁时,沈德潜做私塾老师的父亲年纪大了,于是,他便继承父亲的事业,做起了私塾先生。

在做私塾先生的40多年中,沈德潜一边教学一边编书作述。《古诗源》就是在这期间编辑写作的。

沈德潜认为诗歌发展到唐代已是鼎盛了,然而诗歌的鼎盛,并不是诗歌的源头,而唐以前的古诗才是唐诗的源头。沈德潜编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诗的青年找到诗的根源,使读者知道诗歌的发展演变,就像观海的人能够上溯到长江的源头昆仑山一样。因此他把这本书定名为《古诗源》。

沈德潜选编的《古诗源》共14卷,录选了我国先秦至隋代的古诗700多首。

沈德潜为了“渐窥风雅之遗意”,为学诗者找到根源,他在《古诗源》中选录了不少古代歌谣和汉魏六朝乐府。又因沈德潜反对华靡诗风,而注重有社会内容的诗歌。

在建安诗人中沈德潜特别推崇曹操、曹植;在两晋诗人中特别推崇左思、陶渊明;在刘宋诗人中特别推崇二谢和鲍照;在北朝诗人中特别推崇庾信。

在《古诗源》中,沈德潜还选录了不少郊庙乐章,而将南朝民歌视为“郑卫之音”摒去不收,则反映了他的局限性。

在《古诗源》对文人创作评论中,沈德潜比较重视那些有社会内容的作品,特别注意知人论世。在每首诗后所作的评语,沈德潜也不乏精当或具有启发性的见解。

在《古诗源》对作品的评论中,沈德潜力图发现诗歌内容、风格与时代、与作家人品胸襟的联系。如论阮籍《咏怀》诗时,他说:

阮公咏怀,反复零乱,兴寄无端,和愉哀怨,杂集于中,令读者莫求归趣。此其为阮公之诗也。必求之时事以实之,则凿矣。

在说陶渊明时,沈德潜的评论透辟而稳洽:

渊明以名臣之后,际易代之时,欲言难言,时时寄托,不独《咏荆轲》一章也。六朝第一流人物、其诗有不独步千古者耶!

由于沈德潜崇尚雅正,因此特别重视作品的风骨,提倡自然,反对雕琢。在《古诗源》中,他评曹操诗“沈雄俊爽,时露霸气”,评左思诗“拔出于众流之中,丰骨俊上”,评庚信寺“悲感之音,常见风骨”。

沈德潜最推崇陶渊明的“无意为诗,斯臻至诣”,他说:“陶诗合于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谢诗追琢而返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

沈德潜还批评颜延之诗“雕镂太甚”,最不满以陆机为代表的华靡萎弱诗风:

士衡诗亦推为大家。然意欲逞博,而胸少慧珠,笔又不足以举之。遂开出徘偶一家。西京以来,空灵矫健之气,不复存矣。降自梁、陈,专工对仗,边幅复狭,令阅者白日欲卧,未必非士衡为之滥觞也。

在《古诗源》中,沈德潜虽然意在复古,他通过选诗、注诗和评诗阐扬“诗教”,倡导“风雅”,表现了陈旧保守的诗学观念,但是,从他的选诗标准来看,其艺术见解还是比较高明的,客观上也体现了诗歌发展的真实面貌。

因为沈德潜的《古诗源》内容丰富,篇幅适当,评论简明,后来成为近代以来流行的古诗读本。

[旁注]

乐府 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汉乐府民歌的文体比《诗经》、《楚辞》更为活泼自由,发展了五言体、七言体及长短句,并多以叙事为主。

郑卫之音 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由于郑卫之音大胆情热烈奔放,很有吸引力,在当时流传很广。这些音乐流行以后,社会秩序会出现了混乱。因此,尊崇雅乐的儒家对郑卫之音持反对态度。后来,“郑卫之音”便被作为了靡靡之音的代名词。

左思(约250年~305年)字太冲,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小时候学习钟繇、胡昭的书法,并学鼓琴,都没学成。后来,经过父亲的激励,左思才开始勤奋学习。他相貌丑陋,口齿笨拙,不喜欢与人交游,诗文辞采却壮美华丽。他的作品以《三都赋》最著名。

[阅读链接]

沈德潜是清初诗论家叶燮的学生,大器晚成,67岁才中了进士,作为翰林院编修,得到清乾隆皇帝赏识,称他为“江南老名士”,还亲自书写了“诗坛耆硕”匾额送给他。

除了《古诗源》外,沈德潜还编过一本唐诗选集《唐诗别裁集》,选有作家270多人,诗作1900多首。书中入选的诗题材和风格较为丰富多彩,大致反映了唐代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这本书后来成为较有影响的唐诗选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