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之作——人间词话

那是在清光绪年间的1877年12月3日,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在浙江省海宁县城双仁巷的王家院子里,随着一声不算嘹亮的男婴啼哭,一个男孩来到世间。父亲王乃誉高兴地给刚刚出生的儿子取名为王国桢。这个男孩后来改名叫王国维。

在王国维2岁时,母亲凌夫人就因病去世。由于缺少母爱的关怀,王国维忧郁的品性便逐渐养成,以致他后来在观察世界和审视自身时始终怀有一种悲剧情怀。

王国维生活在一个富有文化修养的家庭里。父亲王乃誉是一个勤勉好学的人,他早年学习经商。在空闲时,他还广学多闻,每天以攻读钻研诗词歌赋与金石书画为乐。王乃誉这种勤勉的自学精神和爱好广泛的兴趣,对少年王国维产生极大的影响。

王乃誉希望儿子王国维在科举道路上获取成功。于是,在王国维7岁时,王乃誉便把儿子送到当地有名的塾师潘绶昌、陈寿田等先生处学习。

王国维自幼聪颖好学,在9年私塾学习和父亲的严格教养下,发愤苦读,博览群书,他不仅学习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初步接触到当时从西方传来的新兴科学文化知识和维新思想,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志向和兴趣。

1892年,在海宁州的岁试中,王国维不负父亲的期望,取得了好成绩。在考入州学后,偏好金石文史的王国维,并没有把主要精力准备应试,而是博览群书,对史学、校勘、考据等学术研究和西方的文化产生了兴趣。

王国维虽然在州学期间不务“正学”,但他对来年的府试还是满怀希望的。但在1892年杭州参加府试时,成绩却不尽如人意。1893年7月,王国维再次前往杭州参加考试。然而,他这次竟然没有考完就离开了考场。

1894年,王国维的父亲又安排他进入杭州崇文书院就读。不过,已对科举及第失去兴趣的王国维,对崇文书院主要教授八股文的课没什么兴趣,不久他便离开杭州崇文书院回到海宁。

甲午战争以后,大量的西方文化科学传入我国,一时间,“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一批批青少年开始走出国门,留学日本或欧美,这使壮怀激烈的王国维更加坐卧不宁。

王国维和当时的许多年轻人一样,在接触到新的文化和思想后,也渴望有一天能出国留学。但是,因为家里没钱供他外出留学,王国维只好在家乡的私塾辗转任教。

1898年,22岁的王国维在同乡的推荐下,到上海《时务报》馆当了书记校对。在这期间,王国维利用业余时间到金石学家罗振玉办的一所培养日语翻译人才的学校“东文学社”学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

在学习期间,王国维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且得到了罗振玉的格外赏识。1901年,王国维在罗振玉资助下于赴日本留学。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

从日本回国时,王国维便立志要从事哲学研究。回国后,王国维通过各种途径,包括直接从海外邮寄购买了许多哲学书籍,如文德尔彭的《哲学史》、巴尔善的《哲学概论》、海甫定的《心理学》、耶芳斯的《逻辑学》和翻尔彭的《社会学》,以及他早已神往的康德的《纯理批评》与叔本华的《意志及表象之世界》等。

由于当时这些西方哲学名著还没有中文译本,所以王国维要想深悟其中的意义,这个难度比他自学英语的难度更大,好在他可以参照这些日文本进行解析。

这时,26岁的王国维天天遨游于西方先哲那深邃奥妙的哲学世界。王国维把这一时期称为“兼通世界之学术”的“独学”时期。在这段时间,王国维不仅研究了康德、叔本华、尼采等英法诸家的哲学,还结合我国先秦诸子及宋代理学,研究了西方伦理学、心理学、美学、逻辑学、教育学等学科。

与此同时,王国维在罗振玉办的《教育世界》上发表了大量译作,介绍了大量近代西方学人及国外科学、哲学、教育学、美学、文学等领域的先进思想,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后来,王国维在罗振玉推荐下到南通师范、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课程。1906年,王国维又随罗振玉来到北京,担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职。

在此期间,王国维开始研究外国文学。同时,在国内刊物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俄罗斯文学家托尔斯泰、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等人及他们的作品,并对莎士比亚、但丁、歌德等进行了介绍和比较。

同时,王国维还对我国的美学和词学等进行了研究。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就写在这段时间。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运用我国传统词话方式所写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也是他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来评论我国古文学的论著。但是,王国维没有受西方理论局限的影响,而是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把某些西方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融入我国固有的传统文学批评中。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共收录了词话64则,大致可以分为3个部分。王国维先对词学理论中的“境界说”进行阐述;然后以时代为脉络,通过对历代词家作品的解析,对如何创造“境界”以展示诗词魅力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对历代文学体式演进过程的解析,作为对他的词学理论“境界说”的补充和延伸。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我国第一部将西方美学与我国古典美学融会贯通的文论著作。《人间词话》吸收了康德和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并使这些思想与传统美学相融合,提出一套系统的美学观,也就是王国维的核心思想“境界说”。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用“境界说”统领其他论点,“境界说”既是全书的脉络,又沟通书中全部观点。王国维不仅把“境界说”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他在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时,都从“境界”出发给予评论。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上”。他还进一步提出了写境与造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景语与情语、隔与不隔,以及对宇宙人生的“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等观点。他在作家修养、创作方法、写作技巧等方面,也都有精辟独到的见解。

在《人间词话》里,王国维说的“境界”主要包括词艺术境界和人生境界。关于词的艺术境界,在第一则中,他说: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文章开篇,王国维便首先把自己的核心论点展现在人们面前,那就是,境界是诗词的灵魂。他提出“高格”和“名句”是构成作品境界形式的两个条件。“高格”指超逸的风格,有超逸的风格才能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名句”指作品的语言灵魂,有篇有句,文章的神貌才相依有生气,有篇无句,文章则空洞枯槁。

在第六则中,王国维说:

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王国维在这里提出“真景物”和“真感情”,是构成作品境界内容另外两个条件。景物与感情交融,真实真切,则凝成作品的境界。

在《人间词话》第七则,王国维举具体诗句为例,指出“境界”是如何通过语言表现的: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红杏枝头”、“云破月来花影”为真景物,拟人格的“闹”字和“弄”字则将景物人情化,物境、情境交融一体,于是“境界全出矣”。

王国维的“境界”说,为什么看重“真景物真情感”呢?因为感情与景物交融,会转化为景物的图像,这种图像最容易被人们的直观感受所把握,与人的内心情感相交融,幻化出情景浑然一体的“意境”。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意与境浑”的文学艺术境界。

王国维认为,文学艺术境界的特征有“造境”、“写境”与“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无论是哪一种状态,从深层结构来看都存在虚与实的辩证关系。

关于“造境”与“写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二则中说:

二者颇难区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

在第五则中,王国维又说:

“造境”抟虚成实,使诗境里有空间,有流动,有生命气息;“写境”化实入虚,使诗境里有深情,有深意,有生命哲思。虚实相映,境界出。

关于“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三则中说: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在这里“无我之境”达到的是一种外境与人的统一,也就是“我即宇宙,宇宙即我”,也可以说“我为万物,万物为我”。这就是王国维认为的真正的“无我之境”。

在《人间词话》第四则中,王国维又说: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有我之境”由实入虚,情思与景物缠绕,理想与现实映照,所以“宏壮”;“无我之境”并非完全无我,只是虚实两浑,已达忘我之境、自由之境,所以“优美”。

艺术境界中的这种虚实结构,不仅显示了艺术灿烂的美,更揭示了它的深度。艺术境界中的虚实相映,道艺合一,也正是我国文学艺术境界特有的文学的魅力。这种文学魅力不止在于描绘美本身,让人看见美,更在于揭示美的力量,激励人、引导人,透过艺术境界抵达人生境界,把握生命存在。

王国维以辨证的眼光洞见了文学艺术中这种虚实相生,而凝结为意、境两浑的“境界”,于是,追求“境界”就浸染了寻求人生之“道”的底色。

人生境界,也就是人类追求生命所能达到的精神高度。这种境界人们常常用具体物象表达于艺术境界中。王国维用三种“境界”来揭示了人生境界的层次与特征。

在《人间词话》第二十六则中,王国维提出了三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则词话充分显示了王国维对词句的哲学理解方式,也就是把词句的意境升格到人生的境界。第一境是直观,第二境是反思,第三境是领悟。从直观到反思到领悟,这是一种真切的生命体验,是精神意志的灌注,是诗意的凝结。这三种境界为生命设定了生命气息充盈的坐标,它使人突破自身生命的惰性,引导人抵达一种充满诗意的人生智慧之境。

《人间词话》中的第64则,是王国维写词的心得,也是他的艺术观的总结,文章虽短,但字字珠玑。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文学理论著作之一。在我国美学和文学思想史上,《人间词话》既集我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因此,王国维被誉为“我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与中西文艺思想交流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因此,他的《人间词话》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影响深远。

[旁注]

金石 “金”就是指上面有字的铜器,“石”指有文字的石刻。金石学就是考古学,主要研究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依据有文字的铜器和石刻材料,来核对古代的经济、古代的史书,发现并纠正问题。金石学在汉朝就已经出现,但在宋朝和清朝最为发达。

校勘 是对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考订文字的异同,来确定原文的真相。校勘学源自孔子整理六经时。西汉经学家刘向大规模整理古籍时才正式产生了校勘学。宋代,国家开始专设校书机构,并制定校勘条例。在清代,校勘学达到了鼎盛。

八股文 是我国明、清两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6部分组成。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思想家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若有与他的观点不同则不能通过考试。

罗振玉 农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古文字学家,我国现代农学的开拓者,我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对我国科学、文化、学术等领域都有很大的贡献。他一生著作达189种,校刊书籍达642种。

宋代理学 是宋代儒家逐渐融合了儒、道、佛三教的思想而形成的哲学思想体系。因为宋代的理学家讨论的内容是义理、性命之学,故又叫理学、道学。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程颢、程颐兄弟是理学的重要代表,南宋学者朱熹与陆九渊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理学思想。

境界 在诗歌中,“境界“就是“意境”的意思。这一词最早由唐代王昌龄提出,他提出意境、物境、情境三境说。唐末司空图提出“思与境偕”;宋代苏轼则说“境与意会”;明代的王世贞说“神与境会”。明代朱承爵进一步明确使用了“意境”的概念。王国维总结前人成就建立了系统的意境说。

道 道在我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表示“终极真理”。《易经》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道是宇宙运行、自然变化的法则。“道”的理论源于《道德经》,因此,道家、道教奉老子为始祖。道家、道教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阅读链接]

王国维学识博大精深,他不仅懂日、英、法等国文字,还先后在哲学、文学、戏曲史、甲骨古文、古器物、殷周史、汉晋木简、汉魏碑刻、汉唐史、敦煌文献及西北地理、蒙古史、元史、图书管理学、版本目录学等多学科研究中作出过重大贡献。

王国维一生的著述非常多,著名的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静安文集》、《殷周制度论》、《王国维诗词全编》、《<红楼梦>评论》等。在我国文化史上留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