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图符号的构成特点

一、符号的构成要素

尽管从表面上看地图符号复杂多样,但仔细分析,它们都是利用形状、尺寸和颜色的变化来表示各种面状、点状和线状符号的。因此,形状、尺寸和颜色是构成符号的三个基本要素。

(一)形状

符号的形状主要是表示事物的外形和特征。有些符号的形状类似地物本身的实际形状,如铁路、树木、房屋等,但符号的形状并不完全是地物实际形态的缩小,而是按照地物形状的基本特征加以概括,使其典型化,用规则的图形显示。有些事物并无明显的形状,如境界、经纬线等,则多采用象征性的形状,以便于使读者根据符号联想到实际事物。符号形状一般都具有简单、象形、易于区别和便于定位的特点,这些特点称为符号形状的图案化(图3-4)。

面状符号的形状是由它所表示的事物平面图形决定的。

点状符号的基本形状是规则的几何图形或是不规则的象形图形。点状符号的形状往往与事物外部特征相联系,如绝大多数建筑物是规则形状,因此用正方形或矩形表示它们,独立树的符号是由树的侧面形态简化而来的不规则图形。

线划符号的形状是各种形式的线划,如单线、双线、虚线、点线等。线状符号的形状差异通常与其所表示的事物实地特征有关。例如,用实线表示常年有水的河流,用虚线表示季节性河流,用平行双线表示公路等。

(二)尺寸

符号尺寸的大小和地图内容、用途、比例尺、目视分辨能力、绘图与印刷能力等都有关系。如教学挂图用的符号,就大些;桌上用的科学参考图, 因其内容多,又在近距离读图,其符号就小些。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其符号大小也有所不同。比例尺大,图上单位面积中的内容相对较少,符号尺寸就大些;比例尺小,符号尺寸就小些。图 3-5 是我国四种不同比例尺地形图图式规定的某些符号的相应尺寸。由此可以看出比例尺和符号尺寸的关系。

但是,这里应当指出,并不是地图符号的尺寸可随着地图比例尺的缩小而无止境的缩小下去,到了线划对视力的分辨能力和对刻绘印刷能力的限度时, 就不能再缩小了。表 3-1、表 3-2、表 3-3 分别说明了上述条件的基本数据, 可作为认识地图符号尺寸的参考。

表 3-1 不同目视距离对各种线划的分辨能力( mm )

目视距离

分辨能力

点的直径 单线粗度 实线间隔

虚线间隔

汉字大小

250

0.17

0.05

0.10

0.12

2.00

500

0.30

0.13

0.20

0.25

2.50

1000

0.70

0.20

0.40

0.50

4.25

表 3-2 笔绘与刻绘线划的作业能力( mm )

作业水平 能保持的

每毫米内能

用小笔尖绘

用曲线笔 刻绘实线

线间空白

绘出的线数

实线

会实线

0.10

5

0.08

0.05

0.15

4

0.10

0.08

0.03

0.20

3

0.12

0.10

-0.05

0.25

2.5

0.14

0.10

表 3-3 平版胶印能力

印刷水平

线粗及间隔( mm )

每毫米内能辨清的线数

0.10

4.7

0.12

4.0

0.15

3.2

0.18

2.7

在一幅图上符号尺寸的变化主要用于反映事物的重要程度和数量特征。符号尺寸的变化,不适用于面状符号。因为面状符号的范围是由位置决

定的,只有严格符合比例尺关系,事物的平面位置才能表示出来。

点状符号尺寸的变化范围,可以从最小尺寸以定出点位,直到把符号夸大用以表示数量指标。只用于定位的符号大小决定于两个条件:第一,可以看清它的形状的最小尺寸;第二,它的大小用于说明它的重要程度。用于表示数量指标的点状符号尺寸变化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按照一般的等级确定,例如大、中、小,主要和次要等;一种是根据数值确定,为了能看出一系列点状符号的差别,使不同符号的面积可以进行比较,需要采用规则的几何符号如圆和正方形等。不规则符号只能用于表示等级差异。

用规则的几何符号表示数值时,符号尺寸的变化要与所代表的数量成一定比率关系,这种符号又称为比率符号。比率符号可以有绝对比率符号和任意(条件)比率符号两种。所谓绝对比率符号是指符号面积大小与它所代表的数值成正比率关系。在采用这种符号时,要逐一计算代表每个数值的符号面积。因此就要规定比率基数和计算各个符号的准线长度。符号的准线是用以确定符号面积的基线,如圆的半径、正方形的边长等。比率基数是指单位准线长度所代表的数值,如规定半径为 1 毫米的圆形符号代表 1000 吨。有了比率基数以后,就可以计算出代表任一数值的符号准线长度了。

绝对比率符号大小的变化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分级的。前者称为绝对连续比率符号,后者称为绝对分级比率符号。绝对连续比率符号是使每个符号面积与它所代表的数值成绝对正比关系(图 3-6a);绝对分级比率符号

是把数值适当地分成若干组(或等级),属于同一组的数值,采用同样大小的符号(图 3-6b)。这种分级比率符号的大小不是和事物的每一个数值成绝对比率,而是与各组中数值的平均值成正比,也有的是与各组中最大或最小数值成比率的。

任意比率符号是指符号的大小大体上表示数值的多少,但与所代表的数值并不成绝对正比关系。所谓任意比率就是在确定符号的尺寸时,给予一定的条件,使最小的符号能清晰易辨,最大的符号也不过大。为此,采用这种符号时,必须规定最小符号和最大符号的准线长度,而其他各个符号的准线长度取其中相应的尺寸。任意比率符号也分连续的和分级的两种。任意连续比率符号和绝对连续比率符号相类似,只要有一个数值,就必须有一个一定大小的符号与它相对应(图 3-6c)。任意分级比率符号也与绝对分级比率符号相类似,将数值分成若干组(或等级),采用同样大小的符号表示同属一组的数值(图 3-6d)。

线状符号的尺寸,对于单线符号,是指它的线宽,对于双线符号则指线宽和间隔(图 3-7)。线状符号的宽度一般是夸大的,所以线划宽度应不大于线划感觉的最小尺寸,只有对地图内容有重要意义的符号如道路、境界线, 才用比真实尺寸夸大得多的符号表示。线状符号尺寸的变化也可以表示出有关于定位的数量指标,如交通流通量、河流径流量、贸易量等。用线状符号尺寸的变化表示数值时,一般使线划宽度与所代表的数值成比率,可以采用绝对比率或任意比率,也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分级的。

(三)符号的颜色

颜色这个要素,在地图上运用很广泛,主要是因为颜色容易产生明显的视觉差别。使用颜色可以增强地图各要素分类、分级的概念,简化符号的形状差别,减少符号数量,提高地图的表现力。为了充分发挥颜色的作用,必须利用颜色的感觉和象征意义。

颜色的感觉颜色能给人以不同的感觉,而其中有些感觉是趋于一致的,如颜色的冷暖,兴奋与沉静,远与近等感觉。颜色的冷暖感,主要是由人们对自然现象颜色的联想所致,如人们看到红、橙、黄等色,易联想到太阳、火焰产生温暖感,因而这些颜色被称为暖色。蓝、绿、紫等色使人联想到海水、月夜、阴影而产生寒冷的感觉,因此被称为冷色。这种冷暖感在地图上运用很广泛,例如在气候图中,总是用蓝、绿等冷色表示降水、寒流、一月份平均气温;红、橙等暖色总是用来表示日照、暖流、七月份平均气温等。颜色的沉静与兴奋感,是指暖色往往能给人以兴奋、冷色往往能给人以

沉静的感觉,在地图上常根据用图对象而选择颜色。例如,供老年人阅读的地图,多用沉静色;供青少年阅读的地图,一般多用兴奋色。

颜色的远近感,是指人观察地图时,处于同一平面上的各种颜色给人以不同远近的感觉。将红、橙、黄、蓝、绿、紫等色排在一起,仿佛红、橙、黄(暖色)离眼睛较近,有凸出、前进的感觉,常被称为前进色;而蓝、绿、紫(冷色)仿佛离眼睛较远,有凹下、后退的感觉,常被称为后退色。地图上常利用颜色的远近感来区分内容的主次,如主要的内容用浓艳的暖色,次要内容用浅淡的冷色等,可使地图内容表现出不同层次。

颜色的象征意义颜色并没有很确切的象征性规定,但是,大自然丰富的

色彩和人们使用颜色的习惯造成的长期印象,使某些颜色逐渐形成了习惯的象征性含义。如红色,使人易对自然界中的鲜艳的花朵、丰硕的果实产生联想,因此常以红色象征艳丽、饱满、欢乐、兴奋、胜利等;绿色可称之为生命之色,可作为农、林、牧业的象征色,还可以象征春天、青春、和平等。在地图上利用颜色的象征性意义,丰富了地图的信息量,加强其传输效果。例如在几乎所有国家的普通地图上,各要素的用色都大同小异地成了习惯, 水系用蓝色,森林用绿色,地形用棕色等,这就是自然景色象征意义的具体应用。

现代地图上使用颜色主要用以反映事物的质量特征、数量特征和等级。面状符号的颜色变化有两种:一是色相(如红、黄、蓝等),二是色调

(颜色深浅的变化)。通常用色相的变化表示质量差异,用色调的变化表示数量差异或等级。面状符号常具有背景的意义,大的面积符号应采用亮度大、饱和度低的颜色。用颜色表示数量差别时,一般用深色调表示大的数值,用浅色调表示小的数值。如果数量等级超过 4 种以上,就难以在一种颜色中反映出它的变化,最好是运用光谱中接近的色相结合,能给出较好的效果。例如红和黄配合就产生橙色。

面状符号在单色图(黑白地图)中,类型差异可用图案或花纹表示,数量差异可用不同疏密的晕线表示(图 3-8)。

点状符号颜色的变化主要是色相的变化。色相的选择受符号的大小、符号的重要性以及颜色的协调等因素影响。小的点状符号必须以鲜艳的颜色表示,以便使它与背景色有清晰的对比。如果是面积较大的点状符号,则可以用亮度较大、饱和度较低的颜色。

线状符号的颜色变化主要依靠色相的变化。色相选择必须与背景底色有足够的反差,并且与其他颜色也要有适当的对比。有颜色的虚线和点线使线状符号在色调上有差异。

二、地图符号的系统化

由形状、尺寸和颜色变化组成的各种地图符号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具有内在的联系。通过符号的变化可以把地图内容的分类、分级、重要、次要等不同情况表达出来。例如道路符号,一般分为铁路、公路和其他道路,分别用黑白相间双线、单线和虚线表示其性质上的差异(图 3-9)。小比例尺地图上的居民地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圈形符号表示其人口数量的不同。符号系统还表现在不同比例尺地图符号之间的联系(图 3-10)以及组合的符号上,图3-11 中齿线符号的基线总是代表陡面的上部边缘,短线表示陡坡的方向。利用黑、棕、蓝三色分别表示人工、天然和水部三种状况,再配合其他符号或注记,就可组成大量的符号,其系统性是明显的。

三、符号的感受效果

地图是由在不同位置上的符号图形所组成的,符号的复杂排列能引起视觉的不同感受。读图时可获得整体感、差异感、立体感等不同的感受效果。

(一)整体感

整体感是指观察由不同要素组成的图形时,没有哪一个要素显得特别突出,它好象一个整体。整体感主要依靠符号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别而形成的。例如,全国分省地图,采用近似色或各种颜色饱和度大致相同的省区设色, 阅读时可获得全国疆域的整体概念。又如普通地图由于对各要素表示的相对均衡,故其整体感强。

(二)差异感

差异感是由不同组成要素在图形间产生明显区别而形成的。差异感表现为以下三种。

  1. 质量差异是指区分事物类别(质量差别)的感受效果。利用形状和颜色间的较大差别可以产生质量差异感。

  2. 数量差异是指从符号上获得具体数值的感受效果。这种感受效果需要经过比较仔细的辨别,并且应有一个比较的标准。符号尺寸的变化是产生数量差异感的主要因素。例如从正方形、圆形符号的面积大小,可产生数量差异的效果。从同一色相不同色调的变化亦能较清晰地反映出数量差异。

  3. 等级差异是指从观察符号能迅速而明显地区分出主要、次要及等级的效果。符号的尺寸、色调、密度是构成等级感的主要因素,例如普通地图上居民地符号的大小、注记的大小、分层设色等。

(三)立体感

立体感是指在平面地图上获得立体效果。立体感主要是利用透视的方法,通过改变符号的尺寸、颜色的亮度等来实现。例如晕渲法就是利用光影, 模拟地表面受光的强弱,用浓淡不同的色调显示地形起伏而产生立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