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地图上显示统计资料的方法

一、常用的几种统计图形

统计资料是编制专题地图的重要资料。将统计资料用图形形式绘在地图相应的位置上,可以表示某些事物的数量特征或在一定时间内数量上的发展变化。常用的统计图形有下列几种。

(一)结构图

将简单的几何图形(如圆形、环形、正方形等)分成几个部分,用以表示不同事物的总量及各个部分所占的比重。图 3-30 为 1983 年我国对外贸易构成图,可用以比较我国进口和出口贸易中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比例关系。

(二)柱状图

柱状图(图 3-31)以横坐标表示时间、地点或类别,以纵坐标表示数量, 根据柱的高度可以比较事物的数量变化。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指标所表示的柱状图合并,可构成复合柱状图,如图3-32。在这个柱状图上,不仅可以读出各洲不同时期的人口数量及增长趋势, 而且还可以比较各洲同期的人口数量。

(三)水平条形图

水平条形图(图 3-33)是柱状图的横排形式,它是以纵坐标表示时间、地点或事物类别,以横坐标表示数量。根据条带的长度可以看出数量变化。

(四)塔形图

塔形图是由许多水平条形叠置而成,主要用于表示人口年龄的构成,是对人口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基本图形(图 3-34)。它的纵坐标表示各年龄组, 横坐标表示各年龄组人数占总人口数的百分比(男左女右)。根据各年龄组条带的长度可以看出人口年龄的构成。

塔形图是按性别表示不同年龄组数量及其构成,根据塔形图可以分析人口增长的趋势:增长型、缩减型和静止型。增长型是指每年出生人数多于前一年出生的人数,因而年龄越小的组所占比重越大,塔形图呈上尖下宽的形状。缩减型是指每年出生人数少于前一年出生人数,因而年龄愈小的组人数愈少,所占的比重越小,塔形图呈现底部收缩的形状。静止型是介于前两者之间的人口年龄结构,它的人口既非逐渐增加,又非逐渐减少,所以塔形图的上下宽度基本一致(图 3-35)。

(五)曲线图

曲线图(图 3-36)以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数量指标,根据曲线的升降,说明事物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在曲线图上,对于非渐变特征的事物,如社会经济要素,曲线呈折线状;对于具有渐变特征的事物,如自然要素,曲线呈平滑状。

(六)玫瑰图

玫瑰图是以“玫瑰花”形式表示各方向上数量指标的图形(图 3-37)。它常用于表示风向和风速。例如风向玫瑰图是将风向分为 8 个或 16 个方位, 各方向上线的长短表示该方向风出现的频率。

二、定域统计图法(分区统计图法、图形统计图法)

定域统计图法是根据各区划单位(通常是行政区划单位)的统计资料, 将事物总的数量指标绘成不同形式的图形,配置在地图上该区划单位之内, 借图形的大小或多少,表示各区划单位同一事物数量上的差别(图 3-38、3-39)。

定域统计图法中常用的图形有简单的几何图形、结构图、柱状图、水平条形图等。应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数量时,可以有两种方法。第一是在每个区划单位内画上相似的图形,借图形的大小表示数量的多少。为需使几何图形的面积与数量成比率关系,它可以是绝对比率也可以是任意比率,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分级的。如果要表示事物的内部组成,则可使用结构图。第二是在每个区划单位内画若干同样大小的图形,借图形的多少来表示数量差异。

定域统计图法还可以用由小到大的扩展图形或柱状图、曲线图等表示不同时期内事物的发展变化(图 3-40)。

定域统计图法所依据的资料往往是按国家行政区划单位统计出来的,比较可靠,能较明确地显示资料的空间分布状况,所以得到广泛的应用,但这种方法不能精确地反映事物的地理分布。

三、分级统计图法

分级统计图法是根据各区划单位(通常也是行政区划单位)的统计资料, 将事物的数量指标(如平均密度、发展水平等)划分为若干等级,按照级别高低,在图上相应区划单位内,染上深浅不同的颜色或绘疏密不等的晕线, 以表示各区划单位间的差别。图 3-41 是用分级统计图法绘制的中国人口密度图,由图上可以看出各省人口密度的差别。

分级统计图法用于表示数量的相对指标时,又称为比值分级法。

分级的方法可根据地图用途、事物分布特点和数量指标决定,通常有等差分级、等比分级,逐渐增大分级(如 0—10、10—30、30—60、60—100 等)和任意分级。分级不宜过多,过多会使图面复杂,颜色深浅差别不明显, 就缺乏表现力;分级也不可太少,太少就表现不出各地区间的差别。一般以5—10 级为宜。

分级统计图法绘制简单,容易阅读,又因所表示的是相对数量指标,利于保密,现势性强,故应用较广。但这种方法只能反映区划单位内的平均数

量,显示不出内部差异。当然,所采取的区划单位愈小,则每一区划单位内部差异就会相对缩小,所反映的情况也就比较正确。

四、定位统计图法

定位统计图法是将固定地点的统计资料绘成不同形式的图形,配置在地图上的相应地点上,以表示事物的数量特征和在一定周期内的变化。定位统计图法中常用的图形有柱状图、曲线图、玫瑰图和塔形图等。如用柱状图表示某地全年 12 个月降水量的变化;用曲线图表示气温的变化;某居民地按性别、年龄分类的人口数可绘成塔形图;玫瑰图可以表示某地点特定时间内不同方向的风的频率和风速,玫瑰图中心的数字表示无风的日数或平均风速。定位统计图由于其图形较大,定位不能准确,其图上位置只能尽量靠近事物的所在地。

定位统计图法从单个图形来看,是反映某地点上事物的数量特征及其在一定周期内的变化;但若干个同类型的图形配置在制图区域范围内各典型地点上,则可以反映整个制图区域内各地数量变化情况(图 3-42)。

五、点值法

点值法是根据各区划单位(通常是行政区划单位)的统计资料,将事物的数量,用许多大小相等、形状相同的点状符号表示。每个点状符号代表一定的数值,点状符号分布的疏密反映事物大致分布情况及数量特征(图 3- 43)。

点值法所采用的点状符号,一般是直径为 0.4—0.5 毫米的点子。运用点值法时,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即确定点值和选择布点方法。点值就是每个点子所代表的数量,如果点值定的太小,点的数量就必然很多,图上就会出现点子过密甚至容纳不下的情况;如果点值定的太大,图上只有少数的点子, 不能很好地表示事物的分布状况。为了确定恰当的点值,通常是采取试验的方法,即先在图上选一个小地区,它应当是事物分布密度最大的地区,将已定好直径的点子紧密而均匀地布满全区,然后以这个地区范围内事物的总数量除以点数,即可得到每点所代表的数值。如果这个数值不是整数,应当将它凑为整数,以便计算。例如在一个小地区范围内共布 50 个点,这个地区水

稻产量为 48600 吨,则每点代表 972 吨,凑整后每点代表 1000 吨。

布点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均匀布点法,一是条件布点法。均匀布点法是运用统计的方法把点均匀地布设在一定的行政区划(如县、乡)范围内。这种方法不能表达区内的差异,但如果采用的行政区划很小,布点以后,再将行政区划界线去掉,从整体看,图上所布设的点就不是均匀而是有密度差别了。

条件布点法是根据事物的地理分布情况布点。布点时必须参考与该事物分布有密切关系的资料,在有详细的地理要素底图上进行。图 3-43 是条件布点法的例子,条件布点法比均匀布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事物的实际分布情况。

点值法简单、直观,故广泛应用于表示农作物的分布、牲畜分布、耕地分布及人口分布等。在一幅图上可以应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点子反映两种事物的分布及数量特征,但这两种事物必须是分别集中于不同地域,例如在一幅图上表示甘蔗与甜菜的分布。还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点子表示某种事物的发展变化,例如用橙色点子表示原有的果园,用红色点子表示新增果园,从而可以反映出果园面积扩大的情况。

运用点值法时,如果各地区数量差异很大,难以用一个点值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点值,如图 3-44,采用四种点值:10000,1000, 500,100。应用不同点值时,最好使点的面积大小与其所代表的数值成比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