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图上显示面状分布要素的方法

面状分布的地理事物很多,其分布状况并不一样,有连续分布的,如气温、土壤等,有不连续分布的,如森林、油田、农作物等;它们所具有的特征也不尽相同,有的是性质上的差别,如不同类型的土壤,有的是数量上的差异,如气温的高低等。因此,表示它们的方法也不相同。

一、范围法

对于不连续分布的面状事物的分布范围和质量特征,可以用面状符号表示。符号的轮廓线表示其分布位置和范围,轮廓线内的颜色、网纹或说明符号表示其质量特征。这种方法称为范围法。例如森林,是一种不连续分布的面状事物,在地图上通常用地类界与底色、说明符号以及注记等配合表示。地类界是指不同类别的地面覆盖物的界线,在地图上常用细实线、虚线或点线表示。底色是指普染的面状颜色,如森林常用绿色普染。说明符号是指只起说明作用而不定位的小符号,这些小符号可以表示森林的种类(如针叶林、阔叶林等),它们可以采取整列式或散列式排列。注记是在大面积森林分布范围内,加注一些质量和数量方面的指标,如树种、树的平均高度、平均胸径等。

表示事物分布范围的界线有精确与概略之分。精确的范围,要求尽可能准确地表示出事物的分布界线,这种界线通常用实线表示。概略的范围则要求大致表示出事物的分布界线,这种界线一般用虚线或点线表示,有时甚至可以不绘出轮廓线,而只用说明符号、文字注记或单个符号表示其概略的分布范围。图 3-12 是精确的和概略的范围表示棉花分布区示例。采用精确的或概略的分布界线,取决于地图的用途、比例尺、资料的详细程度,特别是事物本身的分布特征。如事物本身的分布界线就很难精确划定(如动物分布), 则只能采用概略的分布界线。

根据事物的分布情况,范围法可以有两种概念:绝对范围和相对范围。绝对范围是指所表示的事物仅仅分布在该区域范围之内,如在轮廓线之内是油田,轮廓线之外就不是油田。相对范围系指图上所画出的范围只是事物集中分布的地区,而范围以外的同类事物,由于面积小而分散,则不予表示。例如农作物分布区多属此类。

范围法简单清晰,易于阅读,常用于表示农作物分布、牲畜分布、矿产分布等。范围法既可以在图上表示一种事物,又可以表示两种以上的事物。当用范围法表示几种事物时,往往出现局部相互重叠情况,这表明在重叠范围内,分布着几种制图对象。

二、质底法

对于连续分布的面状事物的类型及其分布地域,可以用面状符号表示。面状事物的类型是按某种指标划分的,分类不能重叠,各类是彼此毗连的。用线划表示分类界线,用不同底色或晕线、注记等表示质量差别。这种方法称为质底法。图 3-13 是质底法用两种不同符号表示制图区域内各部分类型差

别的例子。质底法可用于有较精确界线的各种类型图,如地质图、土壤图、植被图等。还有一种以网格形式表示质量差别的,也属于质底法,由于类型分布的范围受网格的限制而呈棱角状,所以只能表示类型分布的概略范围(图3-14)。

质底法鲜明美观,清晰易读,是地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当在一幅图中用质底法表示专题要素的多级分类时,一般常用颜色表示一级分类,用晕线表示二级分类,用注记或说明符号区分更低一级的类别。

三、量底法

对于连续分布的面状事物的数量特征及其分布地域,可以用面状符号表示。一般将面状事物的数量分为 5 至 7 个等级,用线划表示各个等级的界线, 用不同浓淡色调或晕线疏密表示数量级别,通常用浓色调或密的晕线表示数量大的级别,浅色调或稀疏晕线表示小的数量。这种方法称为量底法(图3-15)。它常用于地面坡度图、地表切割深度和切割密度图等。若用网格形式表示数量特征,也属于量底法。图 3-16 是用这种方法绘制的人口密度图。

四、等值线法

对于连续分布的面状事物的数量特征及变化趋势,可以用一组线状符号表示。每一条线划都是数值相同的各点联成的平滑曲线,称为等值线(等值线因其所表示的事物不同,而有不同的具体名称,如表示气温的称为等温线, 表示降水量的称为等降水量线等;表示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称为等高线和等深线)。等值线的符号一般是细实线加数字注记。运用一组等值线来表示制图对象的分布、数量特征及变化趋势,称为等值线法(图 3-17)。

在一幅等值线图上,等值线的数值间隔一般应是常数,这样就可以根据等值线的疏密,判断制图对象的变化趋势。如在等温线图上,等温线密集表示地区温差大,等温线稀疏表示地区温差小。

在等值线图上,除注明等值线所代表的数值外,还常运用颜色加强直观性和反映数量差别。如在等值线之间普染深浅不同的色调或绘以疏密不同的晕线,使色调的深浅或晕线的疏密与数量相对应,则可更加明显地反映出数量变化的规律和区域差异。

地图上的等值线是根据一些点上的测量或观测数据,用内插法求出等值点,将等值点连接而成。例如等温线是根据一些气象台站多年观测的气温平均值,将这些气象台站的位置在地图上标定并注明温度,然后在这些台站之间,用内插法找出温度相等的各点,由这些等值点连成的线即为等温线。由此可知,等值线的精度取决于数据点的数量和数据的精度,点数多,数据准确,等值线的精度高,反之,精度差。因而要求数据点应有一定的数量,且各点的数据指标应具有同一基础。例如等高线必须根据同精度测量和同一高

程起算基准的成果,等温线必须根据有较长时期记录的各地同期的观测记录的平均值等。

等值线法适合于表示地面或空间呈连续分布、且逐渐变化的地理事物。对于错综复杂而又不是连续分布与递变的社会经济现象,如人口、人均产值等,则一般不宜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