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图阅读

一、地图的分析评价

为了正确有效地使用地图,必须在用图前对地图质量进行分析评价。

(一)地图评价标准地图的评价标准,应视用图目的而异。

既有从总的方面评价地图质量的一般标准,也有从具体用途出发评价地图质量的具体评价标准。

地图评价的一般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地图的科学性地图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数学基础的精确性、地图内容的完备性、地图概括的适当性和地图资料的现势性四方面。

数学基础的精确性——投影和比例尺选择恰当,并有相适应的图上定位精度。

地图内容的完备性——应包括反映制图对象质量特征或数量差异的各项基本内容与指标。

地图概括的适当性——图上的分类分级应与实地情况相符;要素的概括选取应能反映客观规律和区域的典型特征;图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应当统一协调。

地图资料的现势性——制图资料来源应该准确可靠,时间越近越好。 2.地图的艺术性地图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表示方法选择的正确性和整饰

方法运用的适宜性。

表示方法选择的正确性——表示方法应该适应制图对象的分布特征,并能较好地反映制图现象的分布规律。

整饰方法运用的适宜性——符号设计的图形、尺寸大小、色彩运用、图面配置和图外整饰应该美观和谐,清晰易读,具有较强的图形表现力和视觉感受效果。

3.地图的政治思想性普通地图的政治思想性体现在:国界和政区界线要准确,按规定绘制;国名、地名、界峰、界河、山口等名称注记要符合国家统一规定。

社会经济地图,还应注意地图内容要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政治立场。 4.地图的实用性地图的实用性应该从地图的目的、用途、发行数量与使

用范围、社会经济效益几方面来评价。

由于不同的用途和不同的使用目的,对地图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因此评价标准也各有侧重。

用于量测分析的地图,应重点评价地图数学基础的精确性,分析地图的投影、比例尺和图上定位精度是否能满足量图要求。国家基本地形图是根据统一规范测制的,资料可靠。如果使用的地图并非国家基本地形图,一般作法是以地形图作标准,认真检查地物特征点与经纬网交点的误差。

用于综合研究的地图,在保证具有一定几何精度的基础上,应重点评价所选地图内容的完备性、适当性和使用资料的现势性。

用于一般阅读分析的地图和教育、宣传用图,应重点评价地图的艺术性。

(二)地图评价方法

地图评价方法可以概括为阅读本图直接评价法、同其他地图及遥感资料对比评价法、借助文字资料间接推断评价法。

  1. 阅读本图直接评价法根据地图评价标准,先分析评价地图的内容,后分析评价地图的表现形式,最后评价地图的政治思想性和实用性。

  2. 同其他地图及遥感资料对比评价法与地形图、航空像片和卫星图象对比分析,检查评价地图内容的科学性。

  3. 借助文字资料间接推断评价法根据地图说明、设计文件、鉴定报告、评图介绍,评价地图的科学性、艺术性、政治思想性和实用性。

二、地图阅读的程序

(一)地图辅助要素的阅读

阅读地图首先应阅读图名、图号,了解地图所表现的区域、位置、范围和主题。

其次阅读比例尺,由比例尺可以了解地图内容的详细程度和精度,从而能了解地图的主要用途及其应用范围。

然后详细阅读图例,地图图例是阅读地图的一把钥匙,从图例中可以了解各种符号的图形、尺寸、颜色及不同规格注记所代表的具体内容,分级分类指标等。同时可以进一步分析地图表示方法的选择、分级分类指标的确定、图例符号设计的合理性。

最后阅读文字说明,如地图成图时间、成图单位、资料使用情况等。搞清地图编制出版时间、编图单位以及资料的来源与使用情况,可以使用图者了解地图内容的现势性及其可信程度。

此外,阅读一幅地图应尽量搞清所使用投影的变形性质及变形分布,以便为进一步阅读和分析地图提供数学依据。我国大比例尺地形图,包括根据地形图编制的县图,使用的都是高斯-克吕格投影。中比例尺的省区图一般都使用双标准纬线等角圆锥投影。

(二)地图内容的一般性阅读

地图内容的一般性阅读,通常是指对地图所作的一般性浏览。这种阅读方式可以分两种情况,即整幅图的一般性阅读和沿指定路线所进行的一般性阅读。

整幅图的一般性阅读主要是了解图幅范围内的一些最基本的地理概况, 如地理位置和范围,地形起伏和水系分布等山川大势,居民点与交通网的分布情况,行政区划总的隶属关系和内部的具体划分,以及除上述内容之外的某种专题内容的大体分布趋势等。

指定路线的一般性阅读主要是为野外考察或出差旅行的需要,先大体上了解一下某一指定路线所经过的地形单元、河流、湖泊等水体的名称,交通线及车站、码头的一般情况,以及所穿越的行政区划界、行政单元,或某种专题内容的类型界线和单元等。

(三)地图内容的详细阅读

由于用途不同,使用地图的种类不同,因而地图阅读的内容和要求也各异。对普遍地图而言,首先应分要素详细阅读,然后按区域进行综合分析; 而专题地图,应先阅读底图要素,然后再阅读专题内容、进而再阅读分析专题要素和地理基础之间的关系,找出其成因联系。

三、地图阅读举例

下面仅以普通地图为例,介绍一下分要素详细阅读的具体内容。

(一)自然地理要素阅读

  1. 地势与地形在地理环境中,地势起伏的大小,地形形态的变化,是造成地表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在垂直或水平方向上局部差异的重要作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水系的发展。许多要素如热量、水分、土壤、植物等都因海拔高度的影响形成垂直方向上的分异,同时也由于各种地形部位的不同, 产生水平方向上的复杂变化。地形不仅对自然地理要素有着极大作用,而且对社会经济要素的发展和分布也有着明显的影响。

根据上述原因,在自然地理要素阅读中应首先阅读地形要素。在大、中比例尺地图上,地形一般都采用等高线法表示。在阅读地形要素时,应先根据图上的水系分布和等高线疏密、高程注记及等高线图形特征来判明地势起伏状况,然后再进一步判明大的地形类型,如山地、丘陵、平原等(见表 6-5)。为了能正确地判读地形,应了解等高线的特性。其特性可以归纳为以下

几点:

  1. 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高程均相等;

  2. 等高线是闭合曲线,但不一定在一幅图内闭合;

  3. 在一幅图内,等高线愈密,表示地面坡度愈陡,反之则缓;

  4. 除悬崖外,等高线不能相交,也不能重叠,而悬崖、峭壁则用特殊符号表示;

  5. 等高线与山脊线、山谷线成正交。

在了解等高线特性的基础上,要求能够识别不同的等高线组合图形所表示的地形外部形态特征。

山地形态的阅读山地包括凸起的山体部分和凹下的谷地部分,实际是山体与谷地的组合。山体由山顶、山坡、山麓三部分组成;山谷由谷底和谷坡两部分组成。

山顶——山顶依其形状可以分为尖峭状、浑圆状、平坦状三种。表示山顶的等高线是一组环圈较小的闭合曲线,有的在闭合曲线外侧绘有示坡线, 指示地面倾斜下降的方向。尖峭状山顶等高线环圈小,由顶部向下,等高线由密逐渐变疏;浑圆状山顶等高线环圈较大,由顶部向下,等高线由疏逐渐变密;平坦状山顶等高线环圈大,呈现较宽阔的空白,由顶部向下,等高线骤然变密(图 6—38)。

凹地——是指周围高、中间低的无常年积水的低地。凹地的等高线也是一组闭合曲线,在图上的显示方法是示坡线绘在等高线内侧(图 6-39)。若凹地的范围较大,周围为山地所环绕,则称为盆地。

山脊——山脊是山体纵向延伸的最高部位,多呈条带状。表示山脊的等高线,由山顶向低处凸出。各等高线突出部分的顶点的连线,即山体的分水线。山脊依其外部形态不同,可以分为尖峭状、浑圆状、平坦状三种。尖峭山脊等高线沿山脊延伸方向呈尖状;浑圆山脊等高线沿山脊延伸方向呈圆弧状;平坦山脊等高线沿山脊延伸方向呈平齐状,如图 6-40。

山谷——指两个山脊之间的低凹部分,是山体的集水区,多呈线形延伸。表示山谷的等高线正好与山脊相反,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各等高线凸出部分的顶点的连线,即谷地的集水线。按山谷的横断面形状不同,山谷分为 V 形谷、U 形谷和槽形谷三种,其等高线图形特征如图 6-41。

鞍部——相邻两个山顶间的低下部分,其形如马鞍,故称鞍部。在图上是由两组对称的表示山脊的等高线和两组对称的表示山谷的等高线所组成, 几组等高线的凸形部分都指向鞍部的中心,如图 6-42 所示。

坡面——是指从山顶到山脚的倾斜表面或谷地两侧的倾斜表面。坡面按其表面形态,一般分为均匀坡、凸形坡和凹形坡三种坡型,如图 6-43 所示。均匀坡坡面倾斜基本一致,图上等高线间隔大致相等;凸形坡坡面倾斜是上缓下陡,即高处等高线稀疏,低处等高线密集;凹形坡坡面倾斜是上陡下缓, 即高处等高线密集,低处等高线稀疏。实际有些坡面并不是一种单一形态, 而是几种坡面形态的组合,成为组合斜坡,等高线的间隔大小依组合的形式而变化。

图 6-44 是具有多种地形基本形态的小区域及其等高线图形对照,它显示出多种形态的组合和等高线图形的关系。

平原形态的阅读平原的等高线图形特点是稀疏而平直,为了能使平原区域内的地面微小起伏体现出来,因而经常借助于间曲线和助曲线。间曲线是按二分之一等高距设置的,它可以补充显示基本等高线表示不出来的一些局部特征,如洼地、小丘等微地貌和地表的倾斜变化。助曲线是按四分之一等高距设置的,用它进一步表示间曲线仍然显示不出来的微地貌及地表的起伏变化。有些平原和洼地过于平坦,起伏很小,即使在 1∶1 万的大比例尺地形图上,也无法用等高线将地面的微小起伏和倾斜表示出来时,可以采取分析图上高程点的分布状况,了解地面的微小起伏变化。

台地形态的阅读台地是属于山地和平原之外的一种最基本的地形类型, 一般有较陡的台坡和较平缓的台面,在图上台面的面积一般大于台坡的面积。台坡高度一般为 30 米左右,台坡高度小于 100 米的为低台地,台坡高度

大于 100 米的为高台地。根据台面的起伏状况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平坦台地、倾斜台地和波状台地,具体划分标准与平原的划分标准相同。

表 6-5 地形按海拔高度分类

地貌类型

起伏高度( m )

海拔高度( m )

极高山

> 200

> 5000

高山

> 200

5000 — 3500

中山

> 200

3500 — 1000

低山

> 200

1000 — 500

丘陵

< 200

< 500

平原

< 50

< 200

台地的等高线图形特点是台面等高线比较稀疏,坡度量测一般小于 7

°,在台面边缘的台坡等高线比较密集,坡度量测一般大于 10°。

范围较台地大,海拔在 500 米以上、顶面起伏较小、外围较陡的高地称为高原。

地形按海拔高度分类如表 6-5 所示。

以上介绍的大的地形类型可以根据等高线判断,但对一些无法用等高线表示的范围小、变化突然的地形型态,要通过专门的地形符号读出。

汇水区确定当修建水库或研究水文状况时,需要了解有多大范围的降水向谷地汇集,这可以从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确定。

为了确定汇水区,就要画出谷地周围的分水线。这条线往往是相邻山顶、鞍部、山脊等的连线,而又必须是闭合曲线。它和等高线直交,常与山脊线一致,只有到了山顶才会突然改变方向。勾绘分水线时,要注意它的这些特性。从河口或河道指定的断面开始(如图 6-45 中的 AB),将相邻的山脊线和作为分水线的鞍部的界线连接起来,就是汇水界线(图 6-45 中的虚线), 汇水界线包围的范围就是汇水区。

  1. 水系水系是指在一定流域范围内,由地表的大大小小的水体(如河流的干流、若干级支流及流域内的湖泊、水库、池塘、井泉)构成的脉络相通的系统,有时亦称河网或河系。

水系是地理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组成成分,它对地形的发育、土壤的形成、植被的分布和气候的变化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水系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更是明显,它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的水源、动力以及交通之便,同时亦可在军事上构成攻守的天然屏障。因此, 水系对居民点、交通网的分布、工农业生产的配置等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水系不仅是空中、地面判定方位的重要目标,而且在地图上它是地图内容的重要控制骨架。

因此,在地图阅读中,水系阅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大比例尺地形图上阅读水系的主要对象是陆地水系,如河流、湖泊、水库、池塘等,其中河流尤为重要。因为河流是地理环境中起联系作用的关键环节,它与其他要素的联系最为密切。下面介绍水系阅读的一些主要内容。

首先应阅读河流性质,搞清是常年流水的河流还是季节性流水的河流。其次是阅读上、中、下游各河段情况,具体内容有河宽、河深、流向、

比降、流速、跌水、瀑布、汊河、沙洲、浅滩、牛轭湖等。

在比例尺比较小、包括区域范围比较大的地图上,可以阅读分析河系分布状况及干支流从属关系;河系的类型(辐射状、树枝状、平行状、格子状、迷宫状、扇状、网状)(图 6-46)及与地形结构的关系;河网的分布密度等。

  1. 土质、植被普通地图上表示土质和植被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向用图者提供地面通行和通视情况,为各种工程施工和军事上的行军宿营、作战提供参考;同时还为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提供有关资料。

由于上述目的,普通地图上表示的土质、植被和专题地图上的土质、植被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普通地图上表示的土质不是指地学中的土壤,而是指地表覆盖层的性质,如山区的裸岩、冰川,平原区的沙地、盐碱地、沼泽等;植被是指地表植被覆盖的总称,如森林、疏林、灌木、草地、耕地、菜地、果园、经济林、经济作物等。下面分别介绍土质和植被的阅读。

土质的阅读根据通行情况和植被生长情况,分为以下几类:

沼泽——指地表过于潮湿,生长喜湿或喜水植物或有泥炭堆积的洼地, 在图上用沼泽符号表示的地段。根据通行情况可分为能通行的沼泽和不能通行的沼泽。能通行的沼泽,其积水面积较小,有致密的泥炭层,负载能力比较大;不能通行的沼泽,其积水面积较大,水下有较深厚的软泥层,负载能力小,不能支撑人体的重量。

沙地——指地面完全为薄厚不一的沙层所覆盖,缺乏流水,气候干旱, 植被稀少的地段。除一般沙地外,还有地面覆盖有更粗的沙砾石的沙砾地、地面全部为砾石覆盖的戈壁滩,以及有碎石分布的石块地。以上这些不同覆盖类型,都有相应符号表示。

盐碱地——指地势低洼、蒸发强烈、地表盐分过分聚集、草木极少或无植被生长的地段。

小草丘地——指沼泽、草原和荒漠地区长有草类或灌木的小丘成群分布的地段。

残丘地——指由风蚀或其他原因形成的石质或土质小丘。

龟裂地——指温带或暖温带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区、表面土质为粘土的低洼地段,下雨后一片泥泞,干燥时龟裂成坚硬的块状。

植被的阅读在普通地图上表示的植被分人工植被和天然植被两大类。天然植被主要包括森林、幼林、疏林、灌木林、竹林、草本植物等。

森林——林木茂盛,树冠之间的平均距离小于树冠直径的 2 倍,树高平

均 4 米以上,胸径为 8 厘米以上的树林,称为森林。若进一步详读,则可从图上的符号和注记了解树种、树高、胸径、覆盖度、垂直变化和水平分布的特征等。

矮林、幼林、疏林、灌木林——矮林是指天然长不高的树林,平均树高小于 4 米,树冠间平均距离小于树冠直径的 2 倍,图上面积大于 2 平方厘米

的矮林加注记;幼林是指树粗平均不足 8 厘米的树林;疏林是指树木比较稀

疏的林地,树冠之间平均距离是树冠直径的 2—5 倍;灌木林是指成片生长的

无明显的主干而支干丛生的木本植物,其平均间隔小于 5 米的为密集灌木

林,平均间隔大于 5 米的为稀疏灌木林。

草本植物——在普通地图上分别表示出芦苇、草地。

人工植被包括经济作物地、果园和稻田,以及有方位意义的旱田等。

(二)社会经济要素阅读

  1. 居民地居民地是人类由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因此居民地的内容相当丰富,但在普通地图上要表示的内容并不多, 主要表示居民地的类型、形状、人口和行政等级、分布密度和分布特点等。实际在图上直接见到的只有注记和图形,以及由图形的布局而体现出的分布特点等。

居民地类型的阅读我国普通地图上表示的居民地有城镇式和乡村式两大类。城镇式居民地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非农业人口比重大;在地形图上城镇居民地包括城市、集镇、规模较大的工人住宅区、学校、疗养院和别墅等,通过平面图形及其结构来显示;城镇的建筑结构经过规划, 由街区和街道所组成。乡村式居民地包括村庄、农场、林场、窑洞、蒙古包及帐棚等,规模比较小,内部结构比较分散,通过一些散列的平面图形来显示。在地理图上,城镇居民地绝大多数已概括为圈形符号。在城乡居民地均

用圈形符号表示的情况下,居民地类型可以通过居民地圈形符号的大小和注记的字体、字级来判别。

居民地结构的阅读这里主要指地形图而言。居民地的图形反映居民地的外部轮廓和内部结构。外部轮廓是指反映居民地形状的外部边界,内部结构是指街道网图形、街区建设状况和密度、土地利用状况等等。当比例尺缩小时,其内部结构不能显示,但外部轮廓还能清楚显示。当比例尺进一步缩小, 一些较小居民地的外部轮廓也很难显示了,这样只好用圈形符号代替。

居民地政治经济地位与人口数量的阅读在地形图上,可以从居民地的内部结构、规模大小,直接或间接判别其人口数量、政治经济地位和军事意义, 居民地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等。在地理图上,可以通过不同大小的圈形符号和不同规格的注记,区分居民地的行政等级和人口数。

  1. 交通网在普通地图上所表现的社会经济要素中,交通网是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交通网是连接居民地间的纽带,是居民地彼此间进行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活动的重要通道。

阅读地图上的交通网,目的在于了解交通线的种类,各居民地间的联系条件,以及对该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保证程度。

地图上的交通网包括陆上交通线、水上航线、空中航线和运输管线等。普通地图上表示的交通网,由于区域特点的不同和比例尺大小不同,其具体的种类和等级各异。我国普通地图上均以陆地交通为主要表示对象,其次是水上交通和空中交通。

陆地交通的阅读陆地交通包括铁路、公路、大车路、乡村路及小路。在地形图上,铁路按单复线、轨距、机车牵引方式、建筑情况分为单轨铁路和复线铁路,标准轨铁路和窄轨铁路,普通牵引铁路和电气化铁路,已成铁路和建筑中铁路。在地理图上,按铁路的技术装备和客货运输量的重要程度不同,分为主要铁路和次要铁路,也有表示出单双轨、牵引方式和建筑情况的。铁路在地图上的传统表示方式为黑白段相间的线划符号。公路在目前出版的地形图上已经简化为公路和简易公路,或简化为主要公路和一般公路两大类。地形图上公路的表现形式,是以不同宽窄、粗细的双线表示,并配以色彩和说明注记等,表明路面的性质、宽度。地理图上的公路,一般是以不同粗细和不同色彩的单实线表示。大车路一般是指路面未经修筑、或只作简单加固、可通行大车、有的也可通行汽车的道路,在地形图上用实线表示。乡村路及小路一般指乡村居民点间经常往来的、不能通行大车的道路,在地形图上一般用细实线或虚线表示。

水上交通和空中交通的阅读在普通地图上水上交通和空中交通表示的都比较简单,只是表示航行的区间,示意性的航线,水上交通停靠的港口、码头和空中交通飞机起落的航空港。

  1. 境界线在地图上表示境界,是标明地图上各级行政区划单元的范围和归属的分界线,是普通地图上的重要要素。

境界通常分为政治区划界和行政区划界两种。政治区划界包括国界、地区界;行政区划界包括省界、自治区界、中央直辖市界,地区界、自治州界、盟界、省辖市界,县界、自治县界、旗界。境界在地图上是用不同规格、不同结构、不同颜色的点、线段符号来表示。境界线多以对称性符号表示,只有一些特殊区域(禁区、保护区、游区⋯⋯)的界线是以方向性符号表示, 因为行政界线两边都是同等级的,不易用方向性符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