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战苏中第一捷

1945 年 9 月,为了迎接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斗争,根据中共中央确定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我新四军奉命从江南北撤。此时,新四军第 3 师已奉命向东北进军,新四军第 2 师、第 4 师、第 7 师主力和从江南北撤的叶飞纵队奉命北调山东,接替由山东开往东北各部队的防务。这是党中央、毛泽东的一着高棋,不仅在政治上争取了各阶层群众的支持,而且支持了发展东北,缩短了南方战线,实现了全面内战爆发前的战略集结。

10 月,华中局及新四军军部北移山东,华中局改组为华东局,统一领导华中、山东两个战略区的工作,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和华中部队的指挥机关。另在华中(原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地区)组成华中分局、华中军区和苏皖边区政府。11 月正式组成华中野战军,下辖第 6、第 7、第 8、第 9 等 4 个纵队。

为了准备歼敌战场,我华中野战军曾在 1945 年 12 月发起高邮战役,集中兵力,在南面攻取高邮城,收复高邮以南至邵伯镇的运河沿线地区。为保障华中解放区首府两淮(淮阴、淮安),扫除了一个心腹之患,对加强苏中与淮南的联系也起了重要作用。在北面,我军控制了陇海铁路徐海段,第一次使华中与山东两大战略区联成一片,并使华中解放区有了坚强的依托。

接着,华中军区将第 8 纵队扩充成为新四军第 1 师,第 6 纵队扩充为第

6 师,并将华中第 5 军分区部队和一部分投诚部队编为第 10 纵队。

随着 1946 年 6 月国民党军向中原解放军大举进攻,全面内战爆发。7 月初,中共中央从各方侦悉:胶济、徐州、豫北、豫东、苏北的国民党军队可能同时向我军进攻。于是指示华中军区:“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

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

7 月 13 日,军委又电示:“苏北(指长江以北的江苏北部)大战即将开始,蒋军将由徐州向南,由津浦向东,由江边向北,三方面同时动作,先求解决苏北,然后打通津浦、平汉;在此情况下,待向我苏中、苏北展开进攻, 我苏中、苏北各部先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然后我鲁中、豫北主力加入战斗,最为有利。”军委还提醒道:“一切作长期打算,争取最后胜利。”

这使苏中领导感到,大战将从苏中开始。苏中战役实际上具有解放战争战略初战的性质。军委要苏中军区“先打几个胜利仗,看出敌人弱点。”实际上赋予了苏中作战以战略侦察的任务。

敌人进犯苏中解放区的企图,是首先攻占我苏中南部地区,然后在淮南及徐州之敌的配合下,进占两淮,速战速决,一举占领我苏中、苏北、当时我苏中有第 1 师(2 个旅 6 个团)、第 6 师(2 个旅 6 个团)和地方武装上升的第 7 纵队(4 个团)、第 10 纵队(3 个团),共 19 个团,约 3 万余人。

敌人兵力为 12 万。

敌我兵力对比十分悬殊,求胜并非易事。

但是,敌人有两大致命弱点,就是他丧失人心和骄傲狂妄。

对于敌人的骄狂,下面举一小例,即可见一班。这年的 3 月 2 日,由中共、国民党、美国三方组成的“三人小组”检查停战协定执行情况时,粟裕和谭震林随陈毅军长飞徐州向周恩来汇报,并向“三人小组”控告蒋军违反停战协定,侵占我解放区若干城镇的罪行。粟裕返回的那天,在徐州的国民党军队负责人到机场送行。当时,一批美制 P51 型蒋机在起飞、降落,啸声刺耳,有意耍弄“威风”。国民党军徐州绥靖公署的副参谋长站在粟裕身边, 趾高气扬地笑指天空说:

“现代的空军,威力真是伟大啊!” 显然,这是欺负我军还没有空军。

粟裕连看都没看他一眼,只是冷冷地笑着说: “可惜它有个缺点,目前还不能下到地面上来抓俘虏。”

敌人以为我新四军江南主力北撤是打了“败仗”,同时停战期间他又侵占了我一些地区,更以为我可欺,加之受其高级将领的欺骗宣传,以致盲目地以为我军不堪一击。“骄兵必败”,这是蒋军的一个致命弱点。

对于敌人的大举进攻,粟裕这位著名的军事家选择了江都至如皋一线, 也就是苏中解放区的前部地区作为初战的作战地域。

选择在根据地前部地区作战,似乎不符合我军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通常实行的诱敌深入传统战法。但粟裕认为,诱敌深入并不是目的,而是歼灭敌人的一种手段。诱敌深入也不是贯彻执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的唯一打法。传统战法的运用,须在总的战略方针指导下,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着眼于特点,着眼于发展。

这,正是粟裕的高明之处。

选择解放区前部地区作战,是从战争初期的作战任务出发的,又是分析了敌我双方条件的,苏中战役选择解放区前部作战,粟裕主要是基于下列的考虑:

华中解放区是抗日战争中广大军区浴血奋战的结晶。经过日军无数次的“扫荡”、“清乡”,我军都坚持下来了。面对蒋介石的进攻,如果不打几

个胜仗就放弃大块土地,这对党政军民都是不好交代的,对士气民心将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这是战争的指导者所必须充分考虑到的。苏中土地改革开始不久,为了保证这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工作的进行,也需要在苏中根据地前部地区作战来掩护。

根据中央意图,苏中战役对于战争全局应起战略侦察的作用。国民党气势汹汹地向我军打来了。他的战略意图和部署,作战行动和手段,以及战斗实力等等究竟怎么样,都需要摸一摸。在前部打仗,可以迫使蒋军提早实行战略展开,从而便于我军进行战略侦察。

这时,粟裕想起了毛泽东的一个精辟、正确的论述:关于战争,“有时机、地点、部队三个关节。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不得于部队之情况,都将不能取胜。”现在,天时、地利、人和都于我有利,先在苏中解放区前部地区打几个胜仗,是必要的,也是具备了条件的。

于是,粟裕迅速定下决心:在苏中前部地区作战。

作战地区选定之后,就是选择打击目标和确定反击时机了。

蒋军即将向我大举进攻,我军在海安、如皋一线严阵以待。7 月 10 日, 我军已确悉蒋军将在三、四天内分 4 路向如皋、海安大举进攻。

根据敌情,粟裕认为,打宣家堡、泰州这一路最为有利。该路敌军整编第 83 师原番号是第 100 军,是蒋军嫡系部队、第 2 绥靖区司令王耀武的基本部队之一,美械装备,美国教官训练,抗日战争后期曾作为远征军到过缅甸作战,战斗力较强。但这个部队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骄傲,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我军敢于主动向他们攻击,并且到他们的进攻出发地去打。我军定将收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奇效。

7 月 10 日,粟、谭定下决心,集中第 1 师、第 6 师、第 7 纵队于宣、泰

地区,只用第 1 军分区的部队监视和阻击可能由白蒲北犯之敌和由泰州东犯

之敌。宣家堡、泰兴两地各驻敌军 1 个团,我军各用 1 个师(2 个旅 6 个团)

的兵力去打,形成了与敌人 6 比 1 的兵力优势。

7 月 13 日,我 1 师部队在陶勇指挥下,由如皋到达宣家堡一带。黄昏时

分,战斗打响。经 1 天 1 夜激战,当第二天启明星高高挂在天空时,粟裕指挥部的电话里传来了消息:

宣家堡敌人被全歼。

宣泰战役中,赋予 6 师的主要任务是攻克泰兴,并协同友邻部队阻击可能由靖江、口岸来援之敌。

13 日 21 时,进攻泰兴的战斗打响。我军的突然攻击,使敌人措手不及,

十分惊慌。战至 14 日晨,我 6 师扫清了外围,逼近城垣。城内的敌人依靠城

墙进行顽抗,大炮、机枪从城头上向我军猛烈地轰击、扫射。经过 1 天的紧张工作,各团都完成了攻城准备。6 师首长王必成与江渭清立即下达了当日18 时开始攻城的命令。

此时,敌已判明我主力在泰兴、宣家堡一带,即令其主力向泰兴、如皋进攻。

华中野战军首长在获悉这一情况后,鉴于宣家堡、泰兴守敌基本被歼, 果断地决定:6 师留下少数部队继续围攻泰兴残敌,造成敌人的错觉,使其误认为我军主力仍在泰兴,主力则立即挥师东进,另选歼敌战机。

至此,宣泰战斗胜利结束,歼敌 3000 余人。

宣家堡、泰兴战斗,是我军乘敌处于进攻前夕,疏于戒备的情况下进行

的,打掉了敌人的中路,扩大了我军的回旋余地,为转移兵力、连续作战创造了条件。

接着,粟裕又指挥我军连续六战,连战皆捷。苏中七战七捷,共歼敌 5

万 3 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