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价钱”

抗战胜利了,蒋介石急于“摘桃子”。他仗着美国人的撑腰,气势汹汹地扑向东北。新四军三师奉命从苏北开往东北,刚到锦州附近,就得到了敌

军攻占锦州的消息。东北局急电黄克诚,命令他率部切断铁路交通,阻止敌人进入沈阳。

对于执行命令,黄克诚同其他许多指挥员不大一样,有时他毫不犹豫, 有时却要讲讲“价钱”,而“价钱”又常常是非讲不可的。他拿着东北局发来的电文,思量再三。情况明摆着:部队经过长途跋涉,非常疲劳,这是其一,东北地区尽管军用物资很多,但苏联红军占领东北后与国民党政府订有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不准我军接收苏军缴获的日伪军用物资,部队得不到及时补充,这是其二;东北地区土匪蜂起,人民群众对解放军不了解,又听了国民党的欺骗宣传,部队给养解决不了,这是其三;干部战士没有棉鞋、棉帽,棉衣也只有薄薄的一套,而东北的气温已降到零下几十度,这是其四。这些不利因素,被黄克诚归纳为“七无”,即无地方党组织,无群众组织, 无政权,无后方,无粮食,无医药,无衣服鞋袜。这样情况下,怎么能进行大规模作战呢?黄克诚刚到东北,同东北局的同志不太熟悉,便直接给毛泽东发了一封电报,实事求是地汇报了部队的情况,提议三师部队暂不作战, 进行短期休整,并以一部主力去占领中小城市,建立乡村根据地,作长期斗争的准备。第二天,他又在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强调了这一点,他指出:“东北敌特工、土匪甚多,如不及早着手建立根据地,我主力在东北亦很难应付。” 很快,毛泽东复电了,他指示黄克诚直接向东北局指示,提出建议。中央军委也复电了,让他同林彪直接商谈有关问题。收到军委复电的当天,黄克诚立即向东北局发了一封电报,提出:“已进入及将进入东北之主力及新组建成之部队,数目特别巨大,但若无党政民之支持,无粮食经费的充分供给, 无兵员的源源补充,将减弱强大力量。”黄克诚建议,要利用冬季不能进行大规模作战的几个月时间,发动群众,肃清土匪,建立各级党与政权,初步建立根据地,以利明春大规模作战。在电报的最后,他提出,如果上述意见在整个东北部队中不能实施,“则请划 10 个县地区给 3 师各旅去建立后方, 开辟工作。”为了使自己的意见引起东北局的重视,黄克诚接着又发去两份重申意见的电报。

连续三封电报,载着黄克诚的忧虑和建议,飞往东北局,却未见回音。黄克诚摸不着头脑,只得做好执行东北局下达的作战命令的准备。这天,他同洪学智一起,带领各旅干部去看地形,部署任务。看完地形回到驻地,一位老熟人正在等着他呢!

原来,李天佑来了。1936 年红军东征后,李天佑任四师师长,黄克诚任四师政委,两人搭挡过一段,彼此很熟,见面后很是亲热。李天佑告诉黄克诚,他是奉林彪之命来联系的。中央已决定派林彪负责组织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部,统一指挥东北的部队。黄克诚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高兴,他早就希望能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机关来协调整个东北战局的行动了。他立即同李天佑一起策马奔向 20 里外的林彪住地,当面向林彪提出了关于建立后方,站稳脚跟,逐渐发展壮大自己,以期将来同国民党军队决战的建议,他说:“部队现在状况,不能进行大规模作战。我们是疲惫之师,而且没有根据地作依托,而敌人是乘轮船进东北的精锐之师,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是不可取的。”

林彪采纳了黄克诚的建议,命令 3 师转移到义县、阜新一带,发动群众, 进行休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