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很有见地的电报

八年抗战,黄克诚统帅新四军三师转战苏北,历经千百战,歼敌 10 万余,

3 师也由不足 2 万人发展到 7 万余人。

抗战胜利了,有些人产生了喘一口气的思想。但是,黄克诚却看得深远得多。他认为,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方面积极准备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假意同我们和谈,国内形势是“和战不定”。而我们党领导的地区还分散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东南沿海,没有联成大片的战略根据地,这是十分不利

的。他决定,立即向党中央提出自己的建议。

嘀嘀嗒嗒的发报声响起来了,电波越过崇山峻岭,飞往延安——

一、蒋介石对我党谈判毫无诚意,只以和平谈判作欺骗人民、麻痹我军、拖延时间之手段。目前敌人以大军积极进占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并以必要兵力控制我军可接近之山脉(大别山、黄山、天目山、陕南等),防我向其背后挺进。估计国民党军队到达指定之城市、交通要道之后(华北、华东), 仍将在敌人掩护下构筑铁路封锁线,甚至纵深封锁线,以分割孤立我军各战略区,使我军不能自由调动。到适当时机,和平压力无效后,即以大军向我进攻,以图达到各个击破之目的。

二、我军数量虽大,但精干坚强之主力不大,占领地区大,我主力分散。各大战略根据地,除山东外,突击力量均欠强大,均很薄弱。各根据地内均有敌伪之据点,均控制有铁路及大城市。且无一个根据地在人民、地形、粮食诸条件之结合上,比上过去之中央苏区。各根据地联系得很不好,很难独立长期支持大规模战争。

三、在上述情况下,目前我们方针约有下面三个:

  1. 以极大让步取得和平(削弱军队与地区到极大限度)。

  2. 有利基础上让步,长期和平谈判,争取和平,保持力量。

  3. 有决心地主动地放弃一些地区(游击坚持),集中主力进行决战,创造联系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有铁路、有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游击战争,逼迫蒋介石向我让步,取得和平。

四、我们若执行第一项方针,将走希腊路线,造成严重失败(蒋永远不会放松我党我军)。第二项方针,目前很少有实现可能。时间拖延,对我极端不利。因此,我们应采取第三项,政治上仍进行谈判,而军事上应集中主力进行决战;在决战胜利之下,取得联系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以利进行长期斗争。

军事具体部署上,我建议:

  1. 东北既能派队伍进去,应尽量多派。至少应有 5 万人,能去 10 万人最好。并派有威望的军队领导人去主持工作。迅速创造总根据地,支援关内斗争。

  2. 以晋、绥、察三地为关内第一战略根据地。应集中十万主力,对该地区国民党军队决战,达到控制整个察、绥与西北和太行全部。

  3. 以山东为关内第二战略根据地。应集中 15 万主力待敌伪缴枪之后,在济、徐、胶,徐海铁路线进行决战,达到控制整个山东。

  4. 其他各地区则成为二大战略根据地之卫星,力求争取局部决战之胜利。不可能时,即以游击战争长期周旋。

五、为执行上述方针,山东应调 3 万人到 5 万人去东北,华中应调 3 万

人到 6 万人去山东,在河南和平原主力的一部,应调山西,江南一个师主力应调回江北,只以一部留在江南活动。一师为新四军之坚强部队,目前和国民党军队作战毫无希望,估计将来被截断之后,会被迫打游击;以坚强主力去打游击,极为不利,故应迅速北调。

六、我对各方面材料了解甚少,可能有片面之处。但我认为目前我党没有联系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就不会有大的胜利;若没有大规模决战的胜利, 就不会有联系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故集中兵力进行决战,当为当前之急; 如依靠谈判或国际干涉,均带有极大危险性。

这是一份有很见地的电报。

几天以后,中央发出指示,确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 指出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向北要全部控制热(河)、察(哈尔)两省,力争控制东北,以便依靠东北和热、察两省,加强全国解放区及国民党地区人民的斗争;向南要收缩战线,集中力量,准备对付国民党的大举进攻。这是我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战略方针的一个重大转变,对以后的人民解放战争起了重大的作用。

9 月底,党中央下达命令,命黄克诚率新四军 3 师主力 3.5 万多人,迅速从盐阜区开往东北。

东北,又一场新的斗争在等待着黄克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