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念巧使“空城计”

1946 年 6 月我军中原突围前夕,我中原军区独 2 旅驻守在宣化店以南吕王城一带,担负着守卫中原解放区南大门的重任。

6 月 23 日,独 2 旅突然接到中原军区司令部的紧急命令,要吴诚忠旅长、张体学政委和熊作芳副政委马上赶到宣化店。

宣化店,地处鄂豫边界礼山(今大悟)县境内,是一个四面环山,只有一条南北街,住着百十户人家的小镇。因为它是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驻地, 一时名扬中外。镇西边是一条与街道平行的小河,名叫竹竿河,中原局、中原军区领导机关就住在河的东边。

河西有一所学校,当时作为“国际招待所”,住着执行军事停战调处任务的第 32 执行小组,两地相隔不到 1 华里。在宣化店地区周围,敌人部署了

30 多万军队,正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我军的一切行动,妄图一口吃掉中原我军。驻在这里的美蒋代表,实际上就是以合法身份安插在我军眼皮底下刺探军情、监视我军的“眼睛”。

李先念司令员、王震副司令员正在中原军区司令部作战室里等着他们。平时爱说爱笑的李司令员,今天却显得异常严肃。他一见吴诚忠他们进来, 就马上交待任务说:

“中央已决定我中原军区主力分南北两路向西突围。从 24 日起开始秘密

集结,28 日拂晓前集结完毕,29 日黄昏后突破平汉铁路封锁线。”

接着,李先念加重语气说:“你们独 2 旅和 1 纵 1 旅的任务,是掩护主力和军区机关向西突围,1 旅负责北面,你们负责南面,要特别警惕河口方面的敌人,待主力越过平汉铁路后,你们再向东突围,到苏中解放区去。”说完,李先念又走到作战地图前,指着吕王城以南一带地形说:“佛塔

山是中原军区的南大门,要特别警惕河口方向的敌人向我发起进攻,坚决守住佛塔山。佛塔山一丢,吕王城不稳;吕王城一丢,宣化店就直接受到威胁。”

接着,王震副司令员又向他们作了具体交待。他强调指出: “当前最重要的是保守军事机密。万一泄露了机密,敌人就会提前对我

们发起总攻,这是关系到整个突围计划成败的大问题。” 为了抓紧时间部署,吴诚忠旅长先赶回旅部安排。

李司令员把张体学政委和熊作芳副政委带到中原局代理书记兼中原军区政治委员郑位三的办公室,他神情严肃地对张体学说:

“为了使中原局、中原军区首脑机关和直属部队,提前安全隐蔽转移到平汉路东附近,决定让你带一精干部队和必要的参谋人员,秘密赶到宣化店, 接替军区机关和直属部队的驻防,制造假象,迷惑敌人。你就以中原军区警备司令的名义,与 32 执行小组的美蒋代表周旋。待我首脑机关和主力转移后,再把他们护送出去。”

接着,郑位三政委又特别强调说:“宣化店是中原局、中原军区所在地, 敌人的眼睛始终盯着它。在我们未转移前绝不能露出半点马脚。”

李司令员还特别提醒张体学,驻宣化店的军调部第 32 执行小组的美蒋代表,实际上是国民党安插在宣化店的“眼睛”,必须严密注视他们的行动。交待完任务后,他风趣地对张体学说:“你就在宣化店唱一场‘空城计’”!

听完李司令员的这番话,大家都会心地笑了。

受领任务后,张体学、熊作芳知肩上挑着千斤重担,能否完成任务,直接关系到中原局、中原军区首脑机关的安危和主力部队突围的成败。在返回旅部的途中,他们反复考虑着如何完成这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第 2 天下午,张体学政委和吴诚忠旅长主持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会上,张体学政委首先原原本本地传达了中央和军区首长的指示。他从国民党的四面包围态势,讲到中央、中原军区关于突围的部署,从主力分南北两路向南突围,讲到独 2 旅所肩负的重任,要求大家顾全大局,同心协力,英勇奋战,为了全局的胜利,准备作出必要的牺牲。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军区首长把如此艰巨、重大的任务交给独 2 旅,是对全旅的无比信赖。纷纷表示要不惜一切代价,死守佛塔山,唱好“空城计”,绝对保证首脑机关安全转移,掩护主力胜利突围。会议还研究了完成掩护任务后自身突围的方向、路线和会合点等问题,决定在 29 日晚分三路

向东突围,第一个会合点是岳西、太湖边的冶溪河,第 2 个会合点是岳西的鹞落坪,然后向五河挺进。

为了保存力量,争取主动,使军区机关出敌不意地突出重围,张体学决定带一支精干部队秘密赶到宣化店,接替警卫任务,掩护中原军区首脑机关和主力安全隐蔽向西转移。于是,一场“空城计”就形成了。

这场“空城计”,是由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亲自部署并导演,独 2 旅政委张体学担任主要角色,在斗争极其尖锐复杂的环境中进行的。在某种程度上,比当年诸葛亮智退魏兵摆的那场“空城计”要复杂得多,不仅兵临城

下,而且城内还安插有敌人的“眼睛”。为了抢在敌人之前作好准备,6 月25 日张体学先带少数精干人员赶至宣化店,接替中原军区司令部的“办公

室”。然后即调旅警卫营 1 个排,携带全副武装,迅即赶赴宣化店,接替军区机关驻地的所有“门卫岗哨”。

当他们到达中原军区司令部下榻时,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震向张体学面授机宜,要他就在此坐镇,使这里的工作照常运转,并以中原军区警备司令部的名义在此办公。从此,这里虽换了人员,但形式依旧,不仅司令部的牌子照常挂着,而且里面有人照常办公,直通 32 执行小组的电话也照常保留。

6 月 26 日凌晨,旅警卫营领导向本营 1 连传来旅部紧急命令,要 1 连派

一个干部带 1 个排,携带全副武装,迅速赶到宣化店,跟随张体学政委执行

警卫任务。1 连副指导员张凯辉经与连长陈义德商量,决定由张凯辉率领 1 排前去执行这个非同小可的任务。这个排军政素质好,战士老、党员多、觉悟高、忠实可靠,曾先后跟随张体学等旅首长迎接警卫过从汉口到宣化店途经吕王城的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央领导同志,完成任务十分出色。这次听说要到宣化店去执行警卫任务,一个个兴高采烈、斗志昂扬。上级虽然没有动员突围,但从这次不寻常的任务来看,大家估计要突围了。大家抓紧时间吃饭,立即出发,向宣化店急进。

当 1 排到达宣化店时,为了不让美蒋代表察觉我军的行动,他们就住在镇上靠南头东边的几家商店里,隐蔽在店铺后面活动。部队住下后,张凯辉和吴排长立即赶到中原军区警备司令部报到。根据张体学政委的指示,立即带领战士分别接下了中原局,中原军区首长和司令部驻地的警卫岗哨。

至此,由张体学“主演”的“空城计”,已准备就绪,全面开始了。 这时,虽然军区领导机关和警卫部队还没有撤走,但 1 排的到来,已为

他们安全秘密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次突围行动严格执行了李司令员关于“出敌不意”的指示和要求,组织准备工作相当严密,行动也非常秘密。出发时间选择在黄昏后至午夜,行军路线不走大路走小路,而且是分梯次伪装撤离。连宣化店镇上的居民都不知道我中原主力已开始突围,只有我军机警的哨兵才知道他们的去向。

这里特别是值得记述的是,26 日傍晚,李先念司令员在张体学的陪同下,从军区驻地走出来,漫步在宣化店街头,从北到南,又从南到北,谈笑风生,镇定自若。这一非同寻常的散步,好像是他在默默地向宣化店群众告别,更像是他正在“导演”自己设计的“空城计”妙计。这个行动,给住在河西“国际招待所”的美蒋代表吃了一颗“定心丸”,作了一个政治姿态: 你们不是说共军要突围吗?可是我这位司令官还在此闲庭信步哩!

这时,宣化店依然那样宁静,街上人来人往,商店照常营业,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似的。其实,我军首脑机关和主力部队已经秘密转移了,留在这里的只是我独 2 旅的一支精干小分队,宣化店真正变成为一座“空城”了。

然而,敌人是狡猾的,他们经常施展讹诈伎俩,试探我军虚实。前几天, 蒋方代表突然向我方提出所谓“备忘录”,诡称:“据了解,共军集结,准备突围。”

我方代表任仕舜中校当即予以驳斥:“纯属造谣。”直至 26 日傍晚,当看到李先念将军还在宣化店街头散步,部队照常出操、站岗时,他们才相信了。

敌人一计未成,又施一计。为了摸清我军行动的底数,美蒋代表又使出

了新花招。28 日,美方代表突然向我方提出:“要求会见李先念将军。” 这一下可给我方出了个难题:李司令员早已离开宣化店,怎么能回来会

见美方代表呢?张体学以警备司令的名义通过我方代表答复美方代表,“李将军身体欠佳,改日再行会见。”

这一招十分巧妙,既没有说不会见,也没有说立即会见,而是采取拖延时间的策略,为我军胜利突出重围争取了时间。

这时,我独 2 旅 4 团 2 营指战员正在顽强地坚守佛塔山阵地,打退敌人多次进攻,牢牢地守着南大门,而我军主力正向平汉铁路挺进。

为了继续迷惑驻宣化店的美蒋代表,张体学决定再从独 2 旅前线抽调 6

团 1 营赶到宣化店“驻防”,加强这里的警卫力量。

29 日上午,美蒋代表及随行人员在我方代表任仕舜的陪同下,跨过竹竿河上的木桥,来到河东镇街上,接着又转到镇外山岗上。他们看到宣化店依然是一片平静,好似往常一般。在中原军区机关门前,站着威严的门卫哨兵, 办公室里传出“滴滴嗒嗒”的发报声;大街小巷,行走着一队队巡逻执勤的战士;操场上,整齐的步伐伴着雄壮的口号,呈现一派生龙活虎的景象。

美蒋代表个个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以为共军的首脑机关仍在宣化店, 他们“一举围歼”中原共军的美梦就要实现了。然而,他们连做梦也没想到, 我中原军区机关和主力部队已撤离宣化店 3 天了,正在向西挺进。

这真是一帮愚蠢的家伙。

当天下午,正当我军准备冲越平汉铁路封锁线时,我方代表为答谢军调部第 32 执行小组调处工作的“成绩”,特举行宴会,招待 32 执行小组全体人员。竹竿河畔的“国际招待所”,洋溢着一片“友好”的气氛。那时,我1 营的全体指战员仍在宣化店周围站岗、放哨、巡逻、执勤,扮演着“空城计”中的重要角色。

正当美蒋代表酒意正酣的时候,张体学政委带着警卫员突然来到了“国际招待所”,庄严宣布:“由于国民党军背信弃义,向我发动进攻,李先念将军已率中原军区主力突围!”

这一庄严宣告,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惊得美蒋代表无不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