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特色——经典荟萃
明代空前丰厚的社会物质财富和工艺技术的日益提高,为雕塑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为了满足宗教的、精神的以及生活等方面的需要,雕塑艺术创作十分活跃。
明代的陵墓石雕,最有代表性是孝陵和十三陵。雕像都用整块白石琢成,体积最大的达30立方米,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一些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关系的各种小型的案头陈设雕塑和工艺品装饰雕刻,不仅有显著的发展,而且形成了流派众多的篆刻艺术。
清代皇帝陵墓石雕及宗教寺庙神像雕塑,主要在京城与重要佛教圣地盛行。皇室贵族与各地官绅修建寺院所造神像,大多采用喇嘛教造像或显现出喇嘛教成分。
雕刻装饰多见于京城皇宫、王府、寺观坛庙、州府衙署、祠堂、官宅豪第门前,这一时期小型玩赏性雕塑、工艺品装饰雕塑从明代发展而来,变得更为发达繁荣。
明代寺庙宗教雕塑的重兴
明朝建立后,社会安定统一,也促进了造型艺术之一的雕塑的发展。自唐末五代以来,已经形成的向往盛唐和学习盛唐的社会倾向,明代仍然继续,并且由学习盛唐至学习唐宋。
明代的寺庙雕塑造像,尤其是泥塑像,在佛、菩萨和其他有关的造像以及道教造像方面都有很多,多在北京地区,如:广济寺三世佛和十八罗汉像;隆福寺十二天人像;护国寺天王像;慈宁宫佛堂十八罗汉像;圣安寺天王像和木雕供养人像;西山碧云寺天王像和佛、菩萨像;西郊法海寺佛、菩萨和木雕仙伯像;东郊东岳庙文武男女侍从像;房山香光寺十八罗汉像。
除北京之外,山西也有大量类似雕塑作品,如太原明仙寺木雕罗汉像;太原太山寺观音阁和文殊普贤殿彩塑像;太原延庆寺罗汉像;大同善化寺大殿内两侧天王像;平遥双林寺罗汉殿、千佛殿、大雄宝殿等千余彩塑像;汾阳太符观玉女像;朔县千佛庵上院塑像和六殿四壁悬塑;清徐县香岩寺木雕十六罗汉像;赵城县广胜寺木雕文殊普贤像。
另外,陕西三原城隍庙二十四侍女和乐女像;陕西咸阳凤凰台佛故事壁塑;陕西兰田水陆庵十二神王和佛道教故事壁塑;陕西岐山县太平寺佛、菩萨像;甘肃天水瑞应寺佛、菩萨像;四川芦山县广福寺十二圆觉像,也都是明代寺庙雕塑的代表之作。
明代造像,主要是泥塑像,在造型上可以看出是唐、宋两代的继承和延续,而在一部分的制作中,仍然表现了它的时代特点,即是在形象上更趋重于写实,注意于细节的刻画。
如碧云寺的天王像,从神态和肌肉表现以及衣饰装束来看,都具有较高的写实技巧,同时也有必要的夸张手法。只是在冠饰和璎珞胸饰等部分,显得有些过于繁琐,这很可能是受到当时戏剧中武将冠戴装饰影响的原因。
瑞应寺和法海寺的胁侍菩萨,也具有与上述天王像类似的倾向,但体躯比例合度,衣纹流利自然,显示出这一执司人物所应有的优美形象。
其他如芦山广福寺圆觉像和房山香光寺罗汉像,在姿态及服饰衣纹的处理上,也都是真实生动的。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山西平遥双林寺的彩塑像。双林寺位于平遥县城西南6千米桥头村与冀壁村之间,原名中都寺,以后在北齐时改名为“双林寺”。
双林寺有天王殿、释迦殿、菩萨殿、千佛殿、罗汉殿等大小10座殿堂,殿内共有彩塑2000余尊。其中有成组的圆雕、浮雕、壁塑及各种装饰性雕塑。
彩塑中最大的是天王殿廊下的四大金刚,最小的如各殿内的壁塑人物,罗汉殿彩塑则与真人等高,极为传神且充满了生命活力。
双林寺庙前布局开阔,在门前高耸的屋檐之下立着四大金刚巨像,一字并排,酷似室外纪念性雕塑。四大金刚的塑像高约3米,作者采取高个子大汉的比例,吸取了古代武士的形象特征,通过强壮的体魄和坚实的造型,表现出金刚的勇猛和夺人的气魄。
四大金刚是在生活形象的基础进行概括与提炼的,所以给人的感觉仿佛是充满着血与肉活生生的威猛之士,可谓是难得的雕塑杰作。
天王殿内的四大天王像所绘的是魔家四将,每座都2米多高。他们也是庙里的护法神,手中各拿着法宝,象征着为民造福。雕塑者采用写实和夸张相结合的手法,配上日常生活情节,使天王的形象既类似生活中的人,又有点像幻想中的武神,足以引起观者的丰富联想。
特别是作者运用了鲜明的雕塑语言,将四大天王戏剧性的表情与动作进行了巧妙的搭配,使雕像显得栩栩如生,讨人喜欢。
千佛殿中的韦驮,是卫护观音菩萨的护法神。他立于观音的旁边,约1.6米高,威武雄壮,有如巨人一般。他身穿盔甲,是武将的打扮,但两肩双膝及腹部的兽头装饰,都又不同于以往的武将形象。猛兽形的头盔使他颇似以智勇诱杀猛虎的猎者。
重心在左脚的韦驮左手握拳,头略转而凝视前方,正是搏斗前监视敌人的动作。塑像衣带飞舞,人物闭嘴张鼻,精神外朗,神采焕然,完全是静中含动,文中蕴武,机智而勇猛的形象,他不是抽象虚幻的神,而是古代生活中的猎人与文武双全的大将形象的综合与写实。
与韦驮、四大天王、四大金刚的形象迥异的是神佛和仙女的塑像,她们构成了双林寺华丽精美的巨大雕塑艺术群,犹如立体的我国工笔重彩仕女图画卷,非常迷人。
其中以“渡海观音像”最为典型,这是她深入民间救人苦难时的化身,她半裸上身作闲坐姿势,美貌而悠闲,在十大高僧护卫中渡海。
渡海观音是圆雕,背后以薄浮雕的海景衬托,犹似绿叶衬红花,突出观音的娇美与庄严。静态观音的闲坐配以飘动的衣带,造型苗条而丰满,线条洒脱而有力,衣带贴身露出婀娜的体形,加上滔天的海浪,构成气势磅礴而又美丽绝伦的艺术境界。
在众多的雕塑群中,最让人赞叹不已的是罗汉殿的罗汉塑像,他们代表着双林寺彩塑艺术的最高水平。罗汉像分布于观音像的两侧,有14尊是坐像,4尊是立像,共18尊,每尊相当于真人大小,其中以14尊坐像最为精彩。
十八罗汉,有的沉静默思,有的侃侃而谈,有的侧耳倾听,有的激烈争论;或是刻苦治学的老者,或是勇于求知的少年,形象鲜明,性格各异。
最突出的是雕塑者通过动态与形象的展示刻画出各罗汉不同性格的深度,利用线、面、体积等手法及艺术科学法则,使雕塑的造型响亮而结实,有金石之感,坚硬可闻其声。
“伏虎罗汉”就是通过人物造型上显示出的力量,及猛虎驯服后似猫一样听用的情节,说明罗汉已伏虎。此像远望,安稳如山,近观却感到一股内在之气把你吸引到塑像的头部。
特别是罗汉的双眼,威猛有神,具有强烈的动感,与全身的静态构成鲜明的对照,炯炯双目犹如黑夜中的月亮,熠熠生辉。
挺直的衣纹暗示其性格的刚劲,而平整的外衣与起伏明显地露胸部分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则可见出此像属于内刚外柔、外文内武的造型,正好突出罗汉的坚定信念。
这种独特的结构特色,使得罗汉形象生动而不媚俗,这些表现惊讶、沉思、怒视、微笑、雄辩的罗汉群像,虽表情神态各不相同,但互为呼应,所用手法简练,变化微妙,为古罗汉像之精品,充分体现了古代雕塑匠师们杰出的创造才能。
以佛经为依据的塑像,最容易流于平庸的程式中,但平遥的雕塑,妙在内容不违经文,却又有大胆的独创,处理的活泼生动。造像的形式,美而概括,既有人的特征,又不像具体的某人,更有鲜明的典型性格。
因此,菩萨姿态娴静,而造型含有善良的特征,武神则气冲斗牛、力拔千钧的形象。尤以造型能准确地反映出人物性格更为可贵。衣纹处理美而简明,既帮助了姿势,又显出性格。
明代的手工业技术特别发达,这不仅表现在造像技术上,其他的装饰图案也是丰富多彩的。陕西岐山太平寺佛像背后的火焰形神光及曲折而富有变化的须弥座,都是在前代造型样式的基础上,增添了很多的意匠衬景如动、植物和彩云等。
可以看出是经过作者的精心设计而塑成的。这与明代的雕漆、织绣等工艺的发展似乎都是有连带的关系。
从唐宋时期就已发展起来的壁塑艺术,明代有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在陕西咸阳凤凰台大殿塑壁,图片中虽仅是山墙上的一侧,但可以看出其所塑内容为佛教人物故事。
所描写很有些类似唐代敦煌壁画中的经变图,并在人物配景中夹杂些世俗人物。这种复杂的内容和错综的结构形式,是一般雕塑中很少见到的。
而陕西蓝田水陆庵塑壁,其体裁与咸阳凤凰台有些相类似,只是塑造技术,精巧细致,故事穿插中的殿堂楼阁,寺宇宝塔等,虽层层叠叠,却是向背分明,并有透视关系。
在殿阁间,塑出了数以百计的佛、道居士、仙伯、侍从等人物。或坐或立,或喜或怒,或三五交谈,或一人独步,俯仰上下,各不相同。
这两处壁塑的共同特点,是在结构上符合于科学的透视学原理,即所有景物,都是下大上小,并且略略向前倾,如此使观者站在壁前观赏,才能与真实的远近距离相一致,不至于产生不合透视的感觉。
而且高处的殿堂台阁多为仰视形式,正符合于古代楼阁山水画家所常用的高远透视法,使景物显得深远。这种科学的处理手法,也是我国古代造型艺术优良传统之一。
明代的道教造像,著名的有北京西郊法海寺木雕仙官和山西汾阳太符观泥塑玉女像,雕塑者是以现实人物为对象而制作的。不仅是人物的形象,即所有服饰装束,也都是当时流行的样式。因而能给予观者以更为现实的感觉。
仙官像在造型上显出简练明快的手法,圆浑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玉女像在体躯和衣带的处理上,虽然有些臃肿沉重,但神态自然,比例合度,特别是青年饱满的脸型,显示出我国北部、尤其山西地区一般妇女的形象特征。
建于1375年的陕西三原城隍庙的乐女和侍女塑像,原为24个,是一组杰出的塑像,由于经过清代不止一次的妆修,以致体躯显得肥肿,但全身比例正确,所有人物的神态刻画和衣带装束的处理,都非常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感。
如其中的两个乐女,一弹琵琶,一吹竹笙,神态生动自然,弹者还全神贯注地且弹且唱。在造型处理上,两人的姿态虽有类似的,但裙带服饰仍各有不同。另外的一个捧着印盒的侍女,神态也是非常生动的。
可贵的是这一组塑像虽是神庙中的偶像,但却是现实中的人,这些出身民间杰出的雕刻匠师,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艺术创作才能,塑造出这样一组优秀的泥彩塑制作。
[旁注]
大雄宝殿 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就是正殿,也有称为大殿的。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
平遥 位于山西省晋中,古城已有2800年的历史,是我国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级城市,以其所有特征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韦驮 又名“韦驮天”,佛教护法诸天之一。在我国寺院通常将之安置在天王大殿弥勒菩萨之后,面对着释迦牟尼佛像。认为他能驱除邪魔,保护佛法,世称韦驮菩萨,形象一般是童子面,身披甲胄,手持金刚杵。
观音 即观世音,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佛经中讲到观音的经典很多,最为著名的是《法华经》,里面详细介绍了观音菩萨的功德,以及解救灾难的种种事迹,凡遇难众生称念其名号,菩萨即观其声音前往拯救,帮助世人解除灾难。
居士 据罗什、智者、玄奘等大师的解释,维摩诘是东方阿阏佛国的一生补处菩萨,在家相化度众生,所以用居士一词称在家的佛教徒,也含有尊为大菩萨的意味在内了。后来指出家人对在家信道信佛的人的泛称。
城隍庙 城隍是我国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一。城隍神最早见于周代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后来古代的城市亦要修筑城墙,城墙之外还要有一圈护城壕。有水的城堑称为“池”,无水的城堑则称为“隍”。于是水墉神便升格为城隍神,被视为城市的守护神。
[阅读链接]
明代的石窟雕像既不发达,寺庙中更少见有石雕像。
在江苏松江城隍庙中有一件显然不属于宗教偶像并且可能也是城隍庙中的执司人员的明代造像,所雕为一封建官衙的衙役,手执刑杖,作出侍卫姿态。
造型简练,形象写实,具有装饰性的艺术手法,为较好的石雕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