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空间、时间
在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最先为运动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他说:
“潜能的事物的实现即是运动。”他以可建筑物为例。可建筑物是指正在被用来建筑的东西,建筑活动就是可建筑物的实现,这个实现就是运动。
亚里士多德有时把运动等同于一般的变化,有时把二者区别开来,使运动从属于一般的变化,所以在他那里运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他把广义的运动区分为四种:本质的变化,即产生和毁灭;性质上的变化,如黑变白;数量上的变化,即增多和减少;地点上的变化,即位移。狭义的运动不包括第一种变化,只包括后三种变化,因为在他看来,产生是由否到是,毁灭是由是到否,而运动是由是到是。在三种运动形式中,他认为位移是最基本的, 其他运动形式都包含着位移,都以位移为前提。
亚里士多德对运动的原因作了细致的分析。他认为,一般说来,一个事物的运动只是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运动的事物本身具有能运动的潜 能,另一方面是能使事物运动的推动作用。只有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运动
才能实现。所以,他觉得从运动原因的角度来为运动下定义会更明白易懂些: “运动是能主动的事物和能被动的事物,作为能主动者和能被动者的实现。” 亚里士多德这里告诉我们,一个事物进行什么样的运动,既有内因,又有外因。例如,油脂能够燃烧,而不能被压碎,这是油脂本身的性质决定的,燃烧的实现还需要人去点燃。
在分析自然事物运动的内因时,亚里士多德往往把它归结为目的因。他认为,在自然发生着和存在着的事物里都是有目的的,这正像技艺制作是为了某个目的,自然事物也是有目的的。植物生长叶子是为了掩护果实,根往下长是为了吸取土壤中的养分。在自然中尽管见不到有意图的推动者,但必须承认到处有目的存在。亚里士多德这里说的目的是指事物的内在目的,它和后来有的学者讲的上帝创造老鼠是为了给猫吃,创造猫是为吃老鼠的神学目的论是有区别的,即使如此,用所谓“目的”来解释自然现象是不科学的, 实际上什么问题也没有说明,是一种肤浅的做法。
在追寻事物运动的外因时,由于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非生命的事物的运动都必须有外因的作用,追寻来追寻去,最后找到了第一动因。在他看来,A 事物运动要有 B 事物作为外因,B 事物运动又要有 C 事物作为外因,以此类推,必定有一个终极的动因,它本身是不动的,所以它不再需要另一个事物作为它的动因,而它却是其他事物运动的原因。这样一个动因不可能像我们用手推动一块石头那样起作用,因为推动石头时,手也必然在运动。因此, 终极动因只能作为目的而起作用。亚里士多德把这个终极目的称为神。不过, 这个神仅仅作为动因而存在,并不主宰人世间的祸福。
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对运动的看法有合理之处,这主要表现在他没有把运动仅仅归结为机械运动,这样就使他接近承认运动的普遍性。当然,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不可能认识到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在运动原因方面,他承认内因的作用,这比后来的许多哲学家要高明一些。但是他重视的是外因。正是由于他单向地追求外因,最后找
到一个不动的神圣的终极因。实际上,在宇宙中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终极因。如果有的话,它就是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都是在空间中进行的,空间是运动的条件。空间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它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说明白的问题。亚里士多德用他的聪明才智努力回答这个问题。他说,空间不会是物体,如果是物体的话,那么它存在哪里呢?它如果存在,就一定存在于空间中,这样就会有空间的空间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他证明空间也不会是物体的质料或形式, 因为物体的质料和形式都不可能脱离物体,而空间是能够脱离物体的。那么, 空间是什么呢?他认为空间像容器一类的东西,容器是可移动的空间,空间是不可移动的容器。说得更准确一点,空间是包围物体的界限。
亚里士多德认为,包围物体的东西是多种多样的。如在宇宙中土为水包围,水为空气包围,空气为以太包围。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包围者和被包围者的关系。显而易见,这些包围者不是空间。因为它们都是物体,本身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化的。他曾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船在河里航行,我们可以说河是包围船的容器,而不是包围船的空间,因为河水是不断流动的。因此, 亚里士多德把空间更准确地定义为“包围者的静止的最直接的界面。”
亚里士多德认为空间有四个特性:①空间是一事物的直接包围者,而不是该事物的一部分;②直接空间既不大于也不小于它所包围的事物;③在被包围的事物离开后,空间可以留下来。因为此事物与包围它的空间是可以分离的;④空间有上下之分(有的哲学家根据这个特点,认为亚里士多德主张空间是一维的,这是不正确的。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过空间有三维;长、高、宽)。
亚里士多德对空间的认识远远超过了古希腊神话中的空间观念,也超出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所达到的认识水平。古希腊神话和早期的哲学家都认为空间是某种空无一物的东西,后来才为万物所占据。亚里士多德虽然认为空间可以与物质相分离,但是从他给空间下的定义可以看出,他已经认识到空间并不就是一个空匣子,而是和物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可以说,他关于空间的定义,向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运动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的科学认识大大前进了一步。
亚里士多德也从物体运动的角度考察了时间。他认为,时间和运动变化是密不可分的。倘若宇宙间没有运动变化,也就不会有时间。但是时间与运动变化又不是一回事。因为运动变化只存在于运动变化的事物中,而时间存在于一切地方;运动变化有快有慢,而时间没有快慢之分;运动变化是多种多样的,而时间到处都是一样的。亚里士多德根据时间与运动变化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把时间定义为“是关于前和后的运动的数目,而且是连续的”。因为运动有前有后,我们正是用“前”和”后”这两个界限来确定运动的。只有当我们感觉到运动的前和后时,我们才说一定的时间过去了。所以时间是由运动的前和后的间隔来确定的。
既然时间是数,数是由人来数的,那么没有人,还有没有时间呢?亚里士多德在制定时间的定义之后,自己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并且作了回答: 由于有计数者,才会有数目;假若没有人,也就不会有时间,有的只是作为时间存在基础的运动。但是他接着又强调,运动有先有后,它们作为可数的东西就是时间。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在时间是否是客观的问题上陷入困境之中,他一方面承认时间依赖于人,另一方面又不愿把时间看成是纯粹主观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揭示了时间的三个基本特征:一维性、指向性和过渡性。他在时间的定义中指出,时间只有前和后的区别,而没有上和下、左和右的区别,这就是时间的一维性。正是由于时间具有一维性,它也具有指向性,任何事物发生的前后次序是不可逆的。亚里士多德曾经分析过“先于”的多种意义。后来的学者把它们归结为两种意义,这就是时间上的“先于”和逻辑上的“先于”如几何学中原理先于定理,就是逻辑上的“先于”;作为原因的事件先于作为结果的事件,就是时间上的“先于”。时间上的“先于”是不可改变的。我们为计算时间,以天体的循环运动为标准,因而有了年复一年的周而复始的现象。实际上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更不会倒转。时间的过渡性是指由“过去”演变为“现在”,由“现在”演变为“将来”。“现在” 既把“过去”和“将来”分开,又把“过去”和“将来”合一;既是“过去” 的终点,又是“将来”的起点。
亚里士多德对时间的认识,与他以前的哲学家比较起来,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因为在他以前,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时间就是天球本身,柏拉图前进了一步,认为时间是天球的运动。亚里士多德则更前进了一大步,认为时间既不是天体,也不是天体的运动,而是对运动的度量,是关于前和后和运动的数。这表明亚里士多德已经认识到时间是物质运动的顺序性、间隔性和持续性。这是人类时间观念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