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主体——灵魂
亚里士多德从观察和分析人的活动得出一个结论:人的活动必须产生于内在于人的一个源泉。人的不同的活动意味着有不同的源泉。所谓活动的源泉就是一个活动能力。人有看、听和思想等能力。但是,最终说来,源泉必须是一个活动原则本身。这个活动原则就叫灵魂。亚里士多德把灵魂定义为“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物体的第一实现。”
亚里士多德的这个定义一方面肯定了灵魂是非物质性的东西,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灵魂和躯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因为他说的“有生命”,就是指能营养、生长和衰败。所以,灵魂就是使生命物体能营养、生长和衰败的东西。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躯体和灵魂的关系,就是形式和质料的关系。他把
躯体和灵魂比为眼睛和视觉的关系。他说:“如果眼睛是一个可独立的生物,
那么视觉就会是它的灵魂。因为视觉按照眼睛的概念说,就是眼睛的本质。” 这个比喻表明,灵魂是依赖于躯体的,它是功能,而不是实体。但是,他又认为躯体的所有部分都是灵魂的“工具”。这样,灵魂与躯体就有着二重关系。从存在方面看,灵魂依赖于躯体。没有躯体也就没有灵魂;从作用方面看,躯体服务于灵魂。没有灵魂,躯体也不成其为躯体。
既然灵魂是活动的源泉,那么,灵魂具有哪些活动能力呢?亚里士多德根据活动能力把灵魂主要分成三部分: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营养的灵魂主要是植物所具有的,感觉的灵魂主要为动物所具有,而理性灵魂只有人才具有。他认为这三部分或三种灵魂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一种能力,除此而外,别无其他本性。区别在于非理性部分依赖于躯体,而理性部分则与躯体分开。这就是说,非理性的部分是会死的。而理性的部分则是不死的。
总起来看,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不是一种实体,而是能力,而且灵魂的大部分要依赖于身体,是随着身体的灭亡而灭亡。这个基本观点,应该说是唯物主义的。但是,他关于理性部分的看法,则背离了唯物主义。他认为理性部分不与躯体混杂,与躯体是分开的,是不死的。这个观点无疑是唯心主义的,是灵魂转世说的残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