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加拉学派:说谎者没有说谎
麦加拉学派创建于西西里岛的麦加拉城邦,创始人是欧克里德(约公元前 450 年—前 380 年),主要代表是欧布里德(约公元前 4 世纪)。
麦加拉学派认为苏格拉底所说的善就是爱利亚学派的唯一的存在。美德即知识,就是关于存在或一的知识。欧克里德说,善是一,但它却有许多名称,有时称为理智,有时称为神,也称为思维。善是万物的本原,是真实的, 而运动变化的可感世界则不是真实的。
麦加拉学派是以好辩著称的。据说,在雅典和麦加拉处于敌对状态时, 欧克里德为了听苏格拉底的讲话,常常冒着生命危险,穿着女人衣服潜入雅典。他从苏格拉底那里学到了论辩术,非常善于辩论。有一次他和别人争辩, 使对手难堪。对手叫道:“这个仇我如果不报,我情愿死去!”他回答说: “如果我不能用理由的温和使你安静下来,像以前一样喜爱我,那我情愿死去。”
欧克里德的学生、米利都人欧布里德进一步发展了他老师的论辩术,提出了许多有名的诡辩。我们介绍如下:
- “说谎者”。欧布里德问:“如果一人说他在说谎,那么他是在说谎还是说真话呢?”要求作出一个简单的回答。如果说这个人是说真话, 便
会与他本人的话相矛盾,因为他本人说了他在说谎;如果说这个人是在说谎, 也会与他的话自相矛盾,因为他承认了自己在说谎。
看来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据说,后来的一位希腊哲学家曾经为这个题目写了六部书。还有一位哲学家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操劳过度,得了痨病死去。实际上欧布里德要求的那样简单的回答都是不正确的。正确的回答是他既说真话又说谎。因为人说话总是要否定或肯定别的什么,不可能肯定或否定那句话自身。当一个人说“我在说谎”时,只是在肯定或否定他前面所说的话。如果他前面确实说了谎话,那么“我在说谎”这句话就是对前一句的肯定,是真话。所以,答案只能是他既说谎又说真话,同时肯定矛盾的两个方面。
- “隐藏者”。有人问:“你认识你的父亲吗?”回答说:“认识。”又问:“你认识那个帷幕后的人吗?”回答说:“不认识。”发问的人说: “帷幕后就是你的父亲,所以你不认识你父亲。”
这个诡辩的最后结论是荒唐的,一个神志正常的儿子不可能不认识他的父亲。欧布里德之所以会得出这样一个荒唐的结论,是由于他使用了偷换概念的手法。谈话中两次使用“认识”这个词,但不是在一个意义上使用的。第一个“认识”是指能够确定某一人或事物是这个人或事物而不是别的,所以儿子认识父亲是十分自然的。第二个“认识”实际上是在“知道”的意义上而不是在原来的意义上使用的。回答说“不认识”,是说“不知道”是谁, 至于认不认识那个人,揭开帷幕才能回答认识或不认识。既然是他父亲,他当然认识。
- “有角”。欧布里德说:“你没有失去的东西,就是你所具有的东西。你没有失去角,所以你是有角的。”
这个诡辩的错误比较明显。因为只有对原先具有的东西来说,如果没有失掉它,就仍然具有它。对原先就不具有的东西来说,根本就不会有失掉它的事情发生。我本来就没有角,所以也说不上失掉角。这个回答只能是同时否定矛盾的两个方面。
- “秃头”。欧布里德问一个人:“少一根头发能不能成为秃头?” 回答说:“不能。”“再少一根呢?”“还是不能。”这个问题一直重复下去,最后人们总会说成为秃头了。
这个诡辩和前面三个不一样,因为它涉及到事物本身的量和质之间的矛盾以及它们的相互转化。一个有浓密头发的人,决不会因掉一根头发就成为秃头。但是如果一直掉下去,总会有一天他会成为秃子。这表明,量变在开始时是不显著的,不会引起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但是量变总会达到一个关节点,使事物性质发生变化。
麦加拉学派的这些诡辩尽管包含着逻辑错误,搞乱了人们的思想。但是由于它们都接触到认识领域和现实世界的矛盾,因此为古希腊的逻辑和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