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理念论的自我反思

在柏拉图生活的时代,哲学家们并不十分注重建立严密的哲学体系。柏拉图在他长达几十年的著述生涯中,总是不断地追求。有时为了真理,他甚至无情地揭露了他的理念论所包含的种种矛盾。在《巴门尼德》中,他重新分析了究竟哪些事情有理念。按照柏拉图原来的思想,任何一类事物都有理念,理念作为原本是完美无缺的,具体事物作为摹本总是有缺陷的。那么, 污泥、秽物是否有理念呢?如果它们也有理念,这些理念一定比它们更加污秽了。这样,就与理念是完美无缺的思想相矛盾。因此,柏拉图明确否定有污泥、秽物的理念。可是,如果它们没有理念,那么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呢? 柏拉图在这里陷入两难之中。在那篇著作中,他也仔细分析了具体事物如何分有理念。分有只能两种办法,一是分有整个理念,一是分有理念的部分。如果分有整个理念,一个人分有人的整个理念,另外一个人也分有人的整个理念,那样理念和具体事物一样,也有很多,就不是单一的了。如果分有理念的部分,如一个人分有人的理念的一部分,另一个人分有人的理念的另一部分,那样就破坏了理念的完整性,不仅如此,还会导致更荒唐的结果。如果说一个东西因为分有大的理念的一部分而成为大的话,那就等于说大的东西因为分有“小”而成为大的,因为大的部分比“大”本身而言无疑是小的。柏拉图发现这些困难后,也曾力图去解决之。但是这些困难都是他的哲学基本观点造成的,他不会放弃他的哲学基本观点,所以他也不可能解决这些困难。

从柏拉图的哲学基本观点来看,他的哲学是客观唯心主义。因为使许多事物成为一类事物的是这些事物的共同本性。共性本来是存在于这些事物之中的,不可能有存在于这些事物之外的共性。而柏拉图却认为它们不仅可以脱离个体事物而存在,而且在个体事物不存在时,它们就存在了。脱离个体事物而存在的共性只能是概念,概念是反映事物共性的思维形式,而柏拉图却把它们变成脱离人脑而客观存在的东西,并且认为万物都是由它们产生出来的。这种把“客观存在”的精神性的东西当成万物本原的哲学,在哲学史上就叫做客观唯心主义。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是在人类理论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不可避免的产物。这时,人类已开始抽象思维,把存在于个体事物中的共性抽象出来,但是还弄不清楚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柏拉图就是把共性绝对化而成为客观唯心主义者的。

柏拉图的哲学尽管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是其中也包含着人类在思维的积极成果。在人类历史上,他第一个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尽管是十分原始的和粗陋的。他是概念辩证法的创立者。在他那里,辩证法就是研究概念相互间的联系,在联系之中认识事物的本质。

柏拉图作为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他思想中正确的东西和错误的东西都对后来的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重大影响。在晚期希腊哲学产生的新柏拉图主义,发展了他的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东西,为基督教的产生做了思想上的准备。在中世纪的前期,柏拉图的著作也曾一度被哲学家视为经典著作;在近代哲学家的思想中,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出柏拉图的影响。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明确声称他遵循的是柏拉图的哲学路线。正如学者所指出的,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是柏拉图理念在近代的最高开发者。柏拉图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影响也丝毫没有减弱。英国哲学家罗素声称他的哲学仅仅是柏拉图哲学的修正而已。另外一位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的代表作《过程与实在》可以说是柏拉图《蒂迈欧》的现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