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只有适中,才有美德
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学研究的中心是幸福和至善问题。按照他的分析, 快乐、荣誉、财产都是人追求的目的,它们的实现会给人一定的满足。但是, 这些并不是人追求的最终目的,不能使人得到充分的满足。所以,不能把取得暂时的快乐、荣誉和财产当做幸福,和幸福相比,它们只能是实现幸福的手段。既然幸福是人的行为所追求的最终目的,那么,幸福也就是至善。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现人的幸福需要三个必备的条件,即身体、财富和德行。在这三个条件中,最重要的就是德行或美德。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德行,就要看他的欲望和情感是否服从理智的控制。只有使欲望和情感处于理智的控制下,人的行为才会是一种道德的行为,才会做到勇敢、节制、慷慨、谦虚、诚实、温和等等。
在理智指导下,人的行为既不会“过度”,也不会“不足”,而只能在
两极之间选择“适中”一般说来,愉快和痛苦等感觉,都可以过度或不足, 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好的。但是,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和适当的人, 由适当的动机和以适当的方式来感受这些感觉,还是适中的,也是最好的。例如,畏首畏尾就会成为懦夫。无畏蛮干就会成为莽汉;只有适中,才会是勇敢的美德。同样,纵情恣乐是放荡,忌避一切快乐是麻木不仁,只有适中才是节制的美德。
当然,并不是一切行为和情感都有适中。如恶意。无耻、嫉妒等情感, 通奸、偷盗、谋杀等行为,它们本身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恶的,根本就不存在适中可以选择。同样,本身就是德行的行为也不存在过度和不足的问题,如节制、勇敢就是这样。
怎样在情感和行为中去选择适中呢?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是一种需要技巧和熟练的事业,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正如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找到一个圆的中心,只有具备这方面知识的人才能找到一样。亚里士多德为我们指出应该注意的三点:①应该避开与中间对立较大的极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 两害相权求其轻。②我们应该像木匠把曲木截直一样,使我们在本性上避开两端取其中间。③最重要的是警惕那些引人快乐的东西。它们并不是判断什么是适中的标准。
关于适中的思想是古希腊的传统思想。据说希腊“七贤”之一克留勃拉的格言就是“避免极端”。亚里士多德把它作为伦理学的主要原则并加以系统地论证,这在伦理学和哲学上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他告诉我们,度对行为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的行为超过度和没有达到度都会变成坏的行为。要使自己的行为是善的,必须好好地掌握度,把握分寸。过去有人把亚里士多德的这个思想和中庸之道混同起来,进行批判,这是不正确的。中庸之道是不分是非曲直在对立的双方之间采取不偏不倚立场。而亚里士多德所主张的“适中”则是掌握美德的界限。
由上述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把希腊哲学推到了繁荣的顶点。由于他的哲学是希腊哲学的集大成,内部必然会包含着矛盾, 所以它对后世的影响不仅是深远的,而且是复杂多样的。后来的各种哲学流派都在他的哲学中找到有用的东西。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利甩了他的哲学中唯心主义的和神学的因素,为基督教神学作论证。近代的许多哲学家则着重研究了他的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亚里士多德过去曾经是一切哲学家的老师,今后一切哲学家也不能离开亚里士多德。黑格尔说过:“假使一个人真想从事哲学工作,那就没有什么比讲述亚里士多德这件事更值得去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