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不老”的城市

保加利亚的首都索非亚是南欧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名城,它坐落在南欧海拔 500 米的地方,周围有维多沙山、柳林山和洛赞山等群峦环绕。离城不远,还有流水青青的伊斯科尔河。索非亚就处在绿水青山之中。

同世界上许多著名城市一样,索非亚有它自己的城徽。索非亚城徽呈盾形,正中直立着一头威武的雄狮,雄狮右上部嵌以“圣索非亚教堂”的图案, 下部绕以绶带,上书“长生不老”。

索非亚不仅是保加利亚历史上最悠久的城市,而且也是欧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考古发掘证明,公元前 5000 年,即新石器时期,巴尔干半岛东部居

住着色雷斯人。色雷斯人后来分为许多部落,其中于公元前 5 世纪定居在索非亚盆地上的部落名为塞尔迪,而他们的聚居地,即现在的索非亚,就叫塞尔迪卡。当时生产力十分低下,色雷斯人的生活极其贫困。男人狩猎种地, 女人操持家务。他们崇拜各种自然力,把“本迪达”奉为土地神,把“狄奥尼斯”奉为酒神,也就是希腊神话中的狄奥尼苏斯神。

色雷斯人能歌善舞,因而产生了古今闻名的神话歌手奥菲士。据传,奥菲士之妻被蛇咬死后,他曾站在塞尔迪卡以北的赫穆斯山(今巴尔于山)上, 悲痛地歌唱,凄楚的歌声一直传到多璃河,河水泛起涟漪,也为她低声哀歌。

公元前 2 世纪,塞尔迪卡已发展为具有城市特点的村庄。但色雷斯人的

安宁生活接着遭到了实力强盛的罗马帝国的破坏。公元 46 年,罗马军团血洗了塞尔迪卡,这个村庄成了帝国一管辖区的首府。鉴于塞尔迪卡地处交通要衢,罗马帝国在此大兴土木,他们修建城堡、寺院、教堂和庭院,发展商业和手工业,古老的塞尔迪卡逐渐变成了繁荣的城市。人们在装饰着圣像的广场上和温泉附近的大小浴室里唱歌、跳舞和朗诵,因为当时的温泉不仅是沐

浴的地方,而且还是人们娱乐和集会的重要场所。后来,由于基督教的传播, 这里又出现了许多教堂。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公元 306—337 年)曾多次驻跸在这里,并骄傲地宣称:“塞尔迪卡乃吾罗马。”

公元 6 世纪末、7 世纪初,斯拉夫人南下多瑙河,蚕食东罗马帝国疆土, 深入到塞尔迪卡地区。他们最初在城堡周围建立村庄,继而进城易货,同塞尔迪卡人的交往日渐密切。对他们来说,“塞尔迪卡”一名并不陌生,因为它同斯拉夫语的“斯雷达”(意为“中心”)发音相近。有人还索性把塞尔迪卡称作“斯雷德茨”。后来,面对“蛮族”频频侵扰,塞尔迪卡人纷纷往南迁徙,移居城内的斯拉夫人愈益增多,塞尔迪卡改名叫斯雷德茨,从此它成为斯拉夫人的城市。

就在斯拉夫人南下的同时,属突厥人种的古保加利亚人也在巴尔干半岛迅速崛起。

古代保加利亚人是突厥族的一支。他们的祖先在公元 2 世纪从我国的西域地区来到欧洲,在里海和黑海之间的广大地区住了下来。4 世纪后半期, 他们曾被迫加入匈奴人的部落联盟。公元 453 年,匈奴首领阿提拉死后,他

们重获独立。公元 6 世纪末,保加利亚人组成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史称“大

保加利亚”。约在公元 660 年,这个联盟因受哈扎尔人的袭击而解体。其中, 部分保加利亚人向哈扎尔人屈服,接受了他们的统治;部分保加利亚人迁至伏尔加河中游地区,后来在那里建成一个国家,叫做“伏尔加保加利亚”。公元 10 世纪 60 年代,这个国家为基辅罗斯所灭;还有一部分保加利亚人, 在首领阿斯巴鲁赫的带领下,来到多瑙河下游,在南北萨拉比亚一带安营扎寨。

保加利亚人成为东罗马帝国的邻居后,经常对东罗马的领土进行掠夺。这一下惹恼了东罗马人。公元 680 年,东罗马皇帝派兵攻打保加利亚人,遭到失败。保加利亚人乘胜追击,进入今保加利亚东北部,其前锋进至巴尔干山脉的东端,即今黑海沿岸的瓦尔纳市。这时的斯拉夫人和保加利亚人都处在同一社会发展阶段,又面临着共同的敌人东罗马,因而经过谈判达成协议, 于公元 680 年共同组成一个国家,定都普利斯卡(距今保加利亚东部城市科

拉罗夫格勒约 25 公里)。这个国家的首脑是保加利亚的酋长阿斯巴鲁赫,其他上层官员也多为保加利亚人,因而被称为第一保加利亚王国。建国不久, 阿斯巴鲁赫率军进占巴尔干山脉以南的东罗马领土。东罗马皇帝派军迎敌, 大败,被迫于公元 681 年与保加利亚媾和,承认这个国家,并答应年年纳贡。

公元 809 年,国王克鲁姆在西征途中夺得斯雷德茨。从而使该城的命运同保加利亚联系在一起。但历史是曲折的,在此几百年的刀光剑影中,斯雷德茨几易其手,直至 1194 年才又归入第二保加利亚王国的版图。

在近 500 年的黑暗年代里,城市的建筑几乎全部被摧毁,比较完整保存下来的建筑物只有两座教堂:一个是圣·乔治亚教堂;另一个是圣·索非亚教堂。这两座教堂都是公元 2 世纪到 6 世纪之间建造的。在保加利亚风云激荡的历史中,圣·索非亚教堂成了周围地区所有教堂中的佼佼者,因此,当地居民就把这座巍然屹立的教堂的名字作为自己城市的名称,在保加利亚第二王国时,斯雷德茨正式改名为索非亚。“索非亚”首次见诸文字,是在保加利亚国王伊·希什曼 1376 年颁布的《维托沙敕令》中。

1382 年,锐不可挡的奥斯曼帝国军队在从东到西掠夺了巴尔干半岛大片土地后,终于包围了索非亚城。索非亚全城军民凭借坚固的城墙死守了三个

多月。据说,土耳其人最后设计掳获了该城防务的组织者,佯称要处以极刑, 才迫使市民主动打开了城门。从此,索非亚人民在奥斯曼帝国的铁蹄下苦苦挣扎和反抗了将近五个世纪。

1877 年 4 月,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巴尔干民

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之际,发动了最后一次俄土战争。次年 1 月,土军撤退

后,俄军直取索非亚,完成了“解放使命”。根据同年 7 月俄国同西方列强签订的《柏林条约》,索非亚所在的保加利亚公国由俄国临时代管。俄国当局其时面临的紧迫任务之一是确定公国的首都。此前,第二保加利亚王国的行都为特尔诺沃。但由于索非亚的自然条件更为优越,因而在两者之间的选择上,保加利亚有关官员莫衷一是。

当然,不管保加利亚人如何争论,问题的决定权终究掌握在俄国临时当局手里。1876 年 6 月,公国临时大公、俄国将军德昂杜科夫致函俄国军事部长,陈述了他选中索非亚作为首都的种种理由,其中包括在政治上可“密切注视”“保加利亚居民的情绪”而在军事上,“不管发生什么麻烦,我都能在索非亚指挥军队”。俄国当局对此迅速作出了肯定的答复。1879 年 3 月 22

日,在特尔诺沃制宪会议上,定都索非亚的提案得到通过。是年 4 月 3 日, 该案正式生效。

100 多年来,命运坎坷的索非亚依靠保加利亚人民的英勇斗争和辛勤劳动,变成了该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