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会大分裂

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公元一至二世纪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一带。目前,全世界的基督教信徒约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分布于 150 余个国家和地区。

古往今来,基督教并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宗派林立,派别丛生, 各派均有自己的名称、教义、教会和礼仪。目前,全世界基督教的派别达数百派。但探本溯源,其中绝大部分均分属于基督教的三大支派,即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这三大支派是基督教历史上两次大分裂的产物。这里, 我们主要讲述一下基督教的第一次大分裂,即基督教是怎样分裂成东方正教和西方天主教的。

基督教的第一次大分裂发生于公元 1054 年,这次分裂出现了西欧的天主

教和东欧的东正教。大分裂虽然发生于 11 世纪,但双方的裂痕由来已久。早在革督教产生后不久,就逐渐分化成拉丁语地区的西派和希腊语地区

的东派。公元四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后,一切听命于皇帝,他既是帝国的君主,又是基督教会的最高领袖。教会依罗马行省而建立教区,在各教区中,罗马和君士坦丁堡二城主教的地位日益增高。罗马城是帝国的首都,该城主教以罗马教会是耶稣的门徒彼得和保罗二人亲自建立为由,强调其地位应高于其他教区,后来逐渐发展为帝国西部教会的中心。由于这一地区的教会使用拉丁语,故习称为“拉丁教会”。帝国东部地区教会的中心为君士坦丁堡,它们使用希腊语,故东部教会又习称为“希腊教会”或“东方教会”。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的权力由于公元 330 年君士坦丁大帝的迁都而提高,君士坦丁堡被认为是“第二罗马”或“新罗马”,意欲与罗马主教平起平坐,但并未得到罗马主教的承认。公元 395 年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罗马帝国,这一历史事件更强化了教会的分岐,基督教东、西两派的分裂也加深了。罗马主教逐渐成为整个西派教会的领袖,并逐渐形成教皇体制。从 5 世纪起,罗马大主教自称教皇。东方希腊派基督教则成为东罗马帝国的国教,辖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里亚、安条克和耶路撒冷四大主教区。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区设在帝国都城,取得对其他大主教的领导权,成为希腊教派的牧首。这样, 基督教事实上已分裂成东、西两个教会。此后,各自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从公元 325——787 年的四百六十二年里,罗马派基督教和希腊派基督教曾经联合召集过七次世界基督教各教区主教会议,称为“公会议”,一起讨论对教义的解释、教规等事务。每次会议之后不仅无法统一两大教派,反而使分歧加深一步。当查理曼统治幅员辽阔的法兰克王国时,刚建立不久的罗马教皇国更加依附法兰克王国。查理曼为了排除政治上的竞争者,竭力怂恿

教皇阿德连开除东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六世的教籍。阿德连教皇开创了开除对方教派世俗君主教籍的先例。希腊派大主教也照此办理。两大教派之间的鸿沟更深了。

公元 867 年,在君士坦丁堡举行基督教会议,希腊派大主教要求驱逐罗马教皇。此案虽然没有被通过,却增添了东、西两大教派之间的怨恨。此后, 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承认罗马教皇在西方教派中的最高权力,两派首领各统东、西教区,保持了近两个世纪的互不干扰局面。

意大利南部教区的统辖权之争,是酿成东、西两大派最终公开分裂的直接动因。罗马教皇利奥九世提出: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说希腊语的教区, 应当归罗马教廷管辖。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迈克尔·凯鲁拉里认为利奥九世的要求是有意侵犯希腊派教区的权益,予以断然拒绝。东罗马帝国宫廷也强烈反对利奥九世的扩张要求。于是,利奥九世于公元 1054 年派一名红衣主教到君士坦丁堡,在圣索菲亚大教堂祭坛投下了一道教皇的圣谕:开除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迈克尔·凯鲁拉里的罗马教籍。凡跟随希腊派大主教的,也一律开除罗马教籍。君士坦丁堡方面的希腊派也毫不示弱。凯鲁拉里召集宗教会议, 谴责教皇的使节“像野猪一样窜到圣城来诬蔑真理。”宣布将教皇革出教门, 凡追随罗马教廷的,一律开除希腊派教籍,断绝往来。这样,东方的希腊派基督教和西方的罗马派基督教正式分裂。

天主教是基督教的重要支派,信徒人数约占世界基督徒总数的 60%,主要分布于南、北美洲,欧洲中、南部和亚洲等地。天主教的本称为“公教”, 或“罗马公教”。该教于 1582 年由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传入我国,汉译为天主教。

天主教的经典为《新旧约全书》,以此作为其教义的主要来源和依据。它不同于其他支派的主要点是其教义来源还包括了:(一)“圣传”,亦称口传或教会传统,指古代的先知、使徒口传下来的“上帝启示”的各种说法而形成的传统,这些传统说法虽无圣经之依据,但也作为教义的一部分,如认为耶稣之母玛利亚无染原罪,肉体升天等。(二)教皇的决定亦作为教义之来源,并认为教皇是基督在世界上的代表,他在信仰和伦理方面永无谬误等。

天主教的组织制度是教皇制,其内容包括集权制、任命制与教阶制。即一切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权均集中于梵帝冈的罗马教皇,一切主教、高级教职均需教皇任命,并认为神职人员在教会内的地位高于世俗人士,神职人员又分为三级:教皇、主教、神父,以下为修七、修女,他们在神学方面的待遇与地位亦不相同,并且组织严密,层层控制。

天主教的圣礼多达七种,而且形式豪华,内容繁琐。(1)圣洗:入教仪式,婴儿出生后八天领洗;(2)坚振:成年时举行的坚定信仰之礼;(3) 告解:信徒向神父秘密悔罪的仪式和制度;(4)圣体:由神职人员在弥撒中将无酵面饼和葡萄酒祝圣化为耶稣的肉与血,信徒经告解后始能领取而饼, 以示与基督合为一体,但圣“血”不许一般信徒领用,只准神职人员独饮, 据说是担心教徒人多手杂,易将圣“血”溅于杯外,有损基督的尊严;(5) 终傅:为即将去世的信徒施行的圣礼,以利灵魂升天;(6)婚配:神职人员主持的婚礼,以示上帝的承认与祝福;(7)神品:由修士晋升神父之礼。天主教规定这七项圣礼均需神父以上的神职人员主持才能生 0 效,其中神品与坚振两项只有主教才能主持。

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方教会自称“正教”,意思是“正宗的教会”, 也称东方正教。东正教传播的范围主要是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东欧斯拉夫人分布的地区。东正教与天主教在教义、礼仪方面并无大的原则分歧,仅在具体细节上有所区别。如东正教不承认天主教主张的圣母无原罪说,也不承认教皇永无谬误,并反对把教皇的决定作为教义的来源与根据之一。在礼仪方面,东正教亦实行七项圣礼,与天主教不同的是:圣洗仪式增加驱魔的内容,实行浸洗(全身快速投入水中),天主教则实行洒洗(只是在额头上点些水);坚振礼可由一般神职人员主持,但所需之圣油必由主教祝圣;东正教使用面包作为圣体,天主教使用面饼;东正教的神父可以结婚,仅主教必须禁婚,天主教则均禁婚。

东正教与天主教最大的不同点是教会制度的区别。东正教会实行主教制,在东罗马帝国时期是帝国的国教,循过去的传统,一切听命于皇帝。皇帝可任命大主教,召开主教会议,批准宗教会议的决定,并有权解释教义。君士坦丁大主教仅居于首席地位,对其它教区并无直接领导权。在东正教的历史上,它从未形成为像罗马教皇那样的独立的政治势力。1453 年东罗马帝国灭亡后,东正教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俄国。16 世纪,莫斯科正教会独立,成为使用古斯拉夫语的俄罗斯正教会,受沙皇控制,并成为国教,号称莫斯科为“第三罗马”。18 世纪后,东欧一些国家的正教会亦先后脱离君士坦丁堡牧首的管辖而独立。目前,东正教在世界各地共建立了十五个自主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