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周总理提出“以预防为主”的地震工作方针,要求地震科研 人员,积极探索地震规律,早日突破预报难关。

严重的地震灾害,深深地刺痛了周总理的心。周总理在视察中,听到许多干部和群众反映,在大地震发生以前,出现一些异常现象。例如,鸡犬不宁,老鼠乱跑,井水突然涨落;临震前地下发现轰鸣声,地面出现地光等等。这些前兆现象,是探索地震预报的向导。周总理在思考:如果我们的地震科研人员掌握了地震规律,震前有预报,就可以大大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周总理在视察中多次说:“这次地震,代价极大,必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

验。”“虽然地震的规律是国际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应当发扬独创精神,来努力突破科学难题。”4 月 1 日对科技大学地震专业的同学说:“希望在你们这一代能解决地震预报问题。”由于地震预报是一个科学难题,当时有的专家对能不能搞地震预报,是有不同看法的。我国著名的地质力学家、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同志认为,地震预报的难度虽然很大,但是地震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我们应当积极探索。周总理赞成并支持李四光同志的看法,并用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和地震有前兆,说明地震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周总理提出,地震工作要以预防为主,实行专群结合、土洋结合的方针,争取用一代或两代人的时间,解决地震预报问题。周总理要“国家科委、聂总抓下去,一直抓,抓出大成果来。”

6 月 6 日周总理签发了《国务院批转科学技术委员会关于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工作的报告》,国家科委的报告中,把尽快突破地震预报,为建设基地的选址提供地震烈度依据,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地震参数,研究建筑物的抗震措施,作为地震科研的主要任务。“报告”中还提出,在我国西南、西北、华北、广东布设地震观测网,建立地壳物理等多学科的实验室。国家科委报告中提出的各项任务,已经逐步落实。多年来我国的地震工作者深入地震现场,全力地投入了减轻地震灾害的多方面的科研实践,至今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地球物理、地质、地球化学、大地形变测量、地震工程以及仪器制造、计算技术等多种学科的地震科技队伍,在全国已布设了地震及前兆观测台站500 多个,区域遥测台网 6 个、地方性遥测台网 14 个,数字地震仪台站、强震观测台站以及大量的流动观测点。开展了大量的野外地震地质调查、深部结构地球物理勘探和室内卖验研究。在地震地质、地震工程、地震预报、地震对策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研究,获得了许多对地震孕育、发生过程的新认识,提高了地震科学的理论水平,扩大了地震科学为国民经济服务的领域。目前已与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地震科技合作与交流。我国的地震科研已走上世界的先进行列。

自从周总理向地震科学工作者提出开展地震预测预报的科研任务后,我国的地震科研人员齐心合力,探索地震发生的规律,经过近 30 年的努力,已经取得相当成就。尽管地震预报尚是一个没有解决的科学难题,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对破坏性地震曾作出比较成功的短临预报。如 1975 年辽宁省海城

7.3 级地震的短临预报成功,大大减少了震区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对唐山大地震,虽然没有能够做出临震预报,但对京津、渤海北部地区也有过可能发生较强地震的中长期预报。国务院向有关省市转发

了这个报告,要求提高警惕,加强预防。多年来我国在地震预报的探索中所取得的经验与进展,已得到世界各国的瞩目。实践证明,周总理提出的开展地震预测预报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