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与费希特哲学相联系的主要形式

一方面,就费希特的自我在他的哲学里所赢得的内容看来,其完全缺乏精神,其枯燥乏味,简言之,其十分笨拙,是异常显著,因而使人无法停留在他那里,——此外我们的哲学见解也可以看出他的根本原则和他的内容的必然性所表现出来的片面性和缺点。但是,另一方面,在他的哲学里,自我意识、自我被设定为本质,并不是一个异己的、外在的自我意识,而是自我,

——一切事物的标志,并且在一切事物的现实性里回响着。

一、弗里德里希·封·希雷格尔

费希特的主观性观点带着以非哲学的方式发挥出来的倾向,所以这个观点的完成依靠着一些属于感觉的形式,而这些形式有时也力求超出主观性, 虽然它又不能够超出主观性。——自我是费希特的原则,它停留在主观的形式里;然而它又要求打破这种限制。在费希特那里,限制[或阻力]不断地产生出来。自我对这限制起反作用,企图使自己得到安静;安静应该是具体的, 但它只是一种消极的安静。这种形式——讽刺(Ironie)——以弗里德里希·封·希雷格尔为倡导人。主体知道自己在自身内是绝对,一切别的东西在主体看来都是虚幻的、由主体自己对正义、善等所作出的种种规定,它也善于对这些规定又去一个一个加以摧毁。主体可以嘲笑自己,但它只是虚幻的、伪善的和厚颜无耻的。讽刺善于掌握一切可能的内容;它并不严肃对待

任何东西,而只是对一切形式开玩笑。

二、施莱艾尔马赫

自我在特有的世界观的主观性、个别性里,找到了它的最高的虚幻性—

—宗教。各式各样的个别性里面都包含着神。为了提高自己和保持自己,辩证法是至高无上的。

如果把这种看法说成哲学的自我意识,那末对一般教养来说,那异己的理智世界便失掉一切意义和真理了。这个理智世界是三个因素所组成:首先是一种在时间上已经过去、在空间和存在上已经个别化了的神性,其次是一个处在自我意识的现实性的彼岸的世界,最后是一个行将到来的、自我意识行将在其中达到它的本质的世界。教养的精神已经放弃了这个理智世界,不复承认任何异于自我意识的东西了。于是按照这个原则,那活生生的精神本质已被移置到自我意识之内了,而自我意识想要直接地从自身内认识精神的统一性,并且想要以诗的、或至少以预言式的方式在这种直接性里认识这种统一性。所谓诗的方式,是通过直观、而不是通过概念直接地认识绝对者的生命和人格的方式,它以为如果不用诗的语言来表达,就会丧失掉作为自身浸透的统一性的全体本身。而它用诗的方式所表达的乃只是对自我意识固有的生命的直观。——但是真理是绝对的运动,由于真理是诸多[精神]形态的运动,宇宙是诸多精神的王国,所以这种运动的本质是概念,每一个别形态的运动的本质也同样是概念;概念就是它们的理想形式,并不是各个形态的现实。在现实形态里必然性便不见了,留下的只是自己独特的行动、生命和自我感。而这种诗是摇摆于概念的普遍性和现实形态[或形象]的规定性和无差别性之间的,它既不是鱼,也不是肉①,既不是诗,也不是哲学。

那用预言方式表述的、自命为哲学的真理,实际上是属于信仰的范围,

——属于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意识诚然在自身内直观到绝对精神,但是却没有把自己理解为自我意识,而是把绝对本质放到认识之外放到自觉的理性的彼岸去了。埃申迈尔、耶可比就是这样。——这种缺乏概念的、预言式的讲演用神谕的方式肯定绝对本质是这样,是那样,并且要求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从自己的内心里找到绝对本质。关于绝对本质的知识成了一件内心的事情,有一群所谓灵感的代言人,全都用独白的方式说话,他们除了在与人握手时和在默默无言的情感中以外,对于他人实在毫无所知。他们所说的都是些琐屑不足道的东西,如果单就他们所说的来了解他们的话。使人感到他们说的话有意义的,首先是情感、姿态和满腔热情,就本身来说,他们没有说出更多的东西。他们以想象力的偶然奇想和想望仰慕的诗意竞相夸耀。但是在真理面前,狂妄的空谈就失掉光彩了,就恶意地冷笑着爬回去了。——不要问真理的标准,只须问真理本身的概念;把你的目光凝注在真理的概念上吧。第二种形式是主观性投入了宗教的主观性,由于对思维、真理、自在自

为地存在着的客观性的绝望,不能够提供坚定不移性和自动性,便使得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陷于个人的情感里,并且在宗教里去寻求安身立命之所。这个稳定的安身立命之所,这种内心的满足,一般讲来就是宗教情绪。——这种寻找安身立命之所的迫切要求,曾经使别的人投身于权威宗教信仰、天主

① 原文 wederFleisch ncch Fisch 是德文中的成语,有中文成语“不伦不类”之意。

教、迷信、奇迹中,去寻求稳定,因为内心的主观性使一切都摇摆不定。这种主观性想以它的心情的全部力量转向权威的东西,向权威的东西低头,张开双臂去拥抱外在的东西,并在那里面去寻求内心的需要。

三、诺瓦利斯

丙、主观性是有缺陷的,它急迫地要求一个稳定的东西,因而老是在想望仰慕之中。在诺瓦利斯的著作里表达了一个美的灵魂的这种想望仰慕之忱。这种主观性只停留在想望仰慕的阶段,没有达到实体性的东西,这种主观性的火焰在自身内就熄灭了,并且坚持这种观点,——在自身内纺纱织布; 这是一种内心生活和一切真理的体察。——主观性强调过了头每每会到发狂的程度。如果这种过度的主观性是停留在思维里,那末,它便被束缚在反思的理智里绕圈子,而理智是永远对自己采取否定态度的。

四、福锐斯,布特尔威克,克鲁格

丁、主观性的另一种形式是任性、无知的主观性。它认为最高的认识方式是直接知识、是意识的事实;这是不错的。费希特的抽象思想和他的生硬的理智对思维来说曾起了吓唬作用。懒惰的理性只是被动地接受[康德和耶可比的哲学]所告诉给它的东西,根本不进行任何一贯的思维和任何[逻辑的] 构造。这种任意性容许自己对于一切信口开河,象在咖啡馆里似的,以诗的方式、预言的方式高谈阔论。后来它也变成比较冷静、比较平淡了。它重新带来了旧的逻辑和形而上学,只是附加上一个转语,说它们是意识的事实。福锐斯就是这样。他想要改进纯粹理性批判,因为他把范畴理解为意识的事实。任何材料都可以采纳到意识里面,[作为事实]。——从哲学思考方面看来,[他对康德的这种改进]是名誉扫地的;因为他首先假定了思想、原则、科学性的要求,甚至意见之间有其共同性。但是他也把一切都放在特殊的主观性上面;每一个人都是骄傲的,并轻视别人的。——独立思维的观念是与这种看法联系在一起的。人不能为别人而思维;独立思维就是证明。我们必须在思维中排除掉特有的特殊性,要不然,就不算是独立思维。恶劣的图画就是画家只是在其中表现他自己的那种图画。独创性就在于产生出某种极其普遍的东西。独立思维的笑柄是:每一个人各说一番蠢话,说得一个比一个更蠢。

布特尔威克谈到“德性、生命力,即把主体与客体看成是同一的,亦即看成绝对的德性。——有了这种绝对德性,我们就有了全部存在和行动,亦即永恒的、绝对的和纯粹的统一,简言之,我们就在我们之内掌握了世界, 在世界之内掌握了我们,这当然不是通过概念和推理,而是通过那种本身直接构成我们的存在、构成我们的理性本性的力量。——不过要认识大全,或者认识上帝,对每个有死的人来说,是不可能的①”。

克鲁格写道:“根本的哲学”提出了“先验的综合论,——即先验的实在论和先验的唯心论在不可分的结合中”。“在现实的东西与理想的东西之

① 锐克斯纳:《哲学史手册》,第三卷,第一五六节,第 347—348 页;参看布特尔威克的《确然真理》(1799 年),第二部分,第 206—212 页。

间,思维的主体与同它相对立的外部世界之间,是有一种原始的综合的”。这个先验的综合必须“得到承认和坚持,而不必加以解释”①。——福锐斯在直接的基本理性判断的形式下②、在隐晦的、不可言说的表象③形式下,退回到了耶可比式的信仰。

① 克鲁格:《哲学的一个新工具草案》(梅森,1801 年),第 75—76 页;锐克斯纳:《哲学史手册》, 第三卷,第一五七节,第 349 页。

② 锐克斯纳:《哲学史手册》,第三卷,第一五八节,第 350 页;福锐斯:《新理性批判》(海得堡 1807

年第一版),第 75、281、284、343 页。

③ 锐克斯纳,同上书,第 351 页;福锐斯,同上书,第 206 页。